敬葛堂: “小仙翁” 葛洪
葛洪的简介
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东晋时期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
你能相信一个人入世可以封侯拜将,济世可以医道救民,出世可以修道成仙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探寻葛洪传奇的一生。
葛洪的传奇故事
葛洪少小就嗜好学习,因为家里贫穷,亲自砍伐木柴卖钱,再购买纸墨,每天晚上都写字读书,诵习典籍,于是便因儒学有成而知名。天性清静寡欲,没有他所喜爱玩耍的事情,甚至不知棋局有几道,博戏是以齿来命名的。为人不善言词,不好荣利。常闭门谢客,不与外界往来。有时为了寻找书籍,询问义理,不怕千里之远,跋山涉水,夜宿晓行,心里想的一定是要得到书籍和明白道理。于是阅读研究了大量的古代典籍,最终却专注于道学,嗜好神仙导养之法。叔伯祖父名玄,吴国的时候已学道成仙,人们称他葛仙翁。葛仙翁把他修炼的丹药秘术传授给了弟子郑隐,葛洪又是郑隐的弟子,郑隐把毕生所学传授给他。
晋永兴元年(304)葛洪加入吴兴太守顾秘的军队,任将兵都尉,与石冰的农民起义军作战有功,被封为“伏波将军”。次年辞官往洛阳搜寻炼丹制药之书,但因陈敏盘据江东作乱,归途断绝,遂流落在徐、豫、荆、襄、江、广诸州之间。后葛洪绝弃世务,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性,修习玄静。继而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以女儿鲍姑许配。建兴二年(314),葛洪返回家乡,隐居深山继续从事《抱朴子》的创作。
晋成帝咸和初年,司徒王导上奏推荐,皇上下诏补葛洪为州里的主簿,后又选为散骑常侍,并领衔修撰国史,葛洪都坚决推辞不去就任,称自己年已衰老,想要通过修炼大丹以期待能享高寿。后来听说交趾一带有丹砂,便请求皇上准他到哪里做勾漏令,皇上认为葛洪资深较高,做勾漏令是大材小用,不同意他去,葛洪说:并非是想以此为荣耀,只是因为那里有丹砂罢了,皇上批准了他的要求。葛洪就让子侄们和他同去,到了广州,刺史邓岳一再挽留,他不听,就直接到交趾,后来葛洪就在罗浮山炼丹。在山中多年,优游安闲,养生炼丹,又不停歇地撰写著作。
葛洪学识渊博,为人朴实融洽,在江东一带是绝无仅有的人物。著述的文章篇幅比班固和司马迁还要丰富。又对深奥的玄学有精确独到的辩论、分析,它的道理深邃微妙。后来忽然给邓岳写一书信说:我就要游行寻访老师,很快便会出发。邓岳得到书信,惚惚忙忙过来送别,而葛洪端坐至中午,突然似若昏睡而离世。邓岳到了之后,却没有来得及见上一面。年纪八十一岁,看他的气色如同活着的人,身体也很柔软,抬尸体入棺木,觉得很轻,如同只有衣服一般,世人都认为他是尸解得道成仙的。
葛洪的著作
葛洪一生著述颇丰,《抱朴子》是其代表作。该书分内、外两篇。内篇20卷,论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总结晋代前的神仙方术,包含守一、行气、导引等,为医药学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外篇50卷,论述人间得失,世事臧否,阐明其社会政治观点。全书将神仙道教理论与儒家纲常名教相联系,开融合儒、道两家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抱朴子》的问世,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有《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惟多亡佚,《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收其著作十三种。
著作启发后人获诺贝尔奖
他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是我国第一部有关临床急救的医书,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正是从书中所记载的“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获得启发,更正青蒿素提取过程中的重大失误,而攻破了治疗疟疾的难题。
葛洪对后世的影响
葛洪身上苦学不辍、以德济生的宝贵品质成就了他传奇的一生,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医人。所著《抱朴子》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对之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