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羲之、顾恺之、刘牢之…这些两晋名流, 为何对“之”字如此钟爱

王羲之、顾恺之、刘牢之…这些两晋名流, 为何对“之”字如此钟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老陈做菜 访问量:1893 更新时间:2023/12/4 14:13:41

翻开《晋书》,不难发现,很多名流皆爱为自己的名字加上一“之”字,如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顾恺之、司马尚之、何澹之、刘牢之等等,粗略统计,名字中带有“之”字的不下百余人,其中王羲之一门就贡献了二十多个“之”,且遍布朝野,泛及文武,那么问题来了,两晋名流为何喜与“之”字过不去?

这还需从头说起。远古时,我们那些先人们的头脑就如同那时的生活,简陋而单纯,在取名时也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和弯弯绕,随意性很强,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皆对名字“一视同仁”的随便。如儒家始祖、史上最大也最有文化的孔子在为子女取名时就特别的率性。孔子的儿子,名为孔鲤,为何以鱼为名?是因生儿那天,恰好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二斤重的大鲤鱼,孔子一时高兴,遂为儿子取名鲤,意思是孔鲤鱼。也多亏鲁昭公送来一条鱼,倘若送来了一坛臭豆腐,那孔鲤可就惨了。

不仅孔子如此,春秋时贵为国王的郑武公也是一样的任性。郑武公的妻子武姜在首次产子时,因经验缺乏——难产,并差点因此而丧命,于是,便负气地为新生儿取名为寤生,即倒着出生之意。

圣人与贵族是这样,平民百姓更是“无法无天”、“为所欲为”,且怎么贱怎么取,什么狗、猫、猪、蛋、珠、球等等皆可登堂入室为姓为名,问起原因,一个个还振振有词,说是这样为孩子起名,孩子好养,成活率高,云云。刘邦原本就是一个正宗的“贫下中农”后代,因此,刘邦的兄弟们一开始甚至连名字也没有,只是按出生时间早晚,分别名之为刘伯刘仲、刘叔、因刘邦排行老四,于是便顺理成章取名为刘季。现在看起来好像高大尚的无以复加,其实就一二三四的意思,刘邦这一名字也是在成名后,才由刘季改为刘邦。

当历史的列车行驶到了汉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明水平的提高、大脑的进化和心眼的增多,人们才开始对名字多了些讲究,并赋予了名字很多的内涵,不再以偶然事件、家禽和序号为名,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典籍和鬼神。于是,人们便会发现,一些人的名字不再像以往那么简单明了和一目了然,而是变得复杂和神秘起来,很多人的名字甚至像一个个谜语,令人颇费猜想。如萧何、曹参、晁错、东方朔等等,这些名字除了他们的父母、家人和自己知道是何意外,就连老天爷也不清楚,外人看上去,更是一头的雾水。

于是,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人们又在名之外,加上了一个后缀名——字,如曹参,名参,字敬伯;东方朔,名朔,字曼倩,等等,如此一来,才使外人或他人对其名字的含义多少有了几分明白和明晰。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在三国以前,人们在取名时,基本遵循着一条潜规则,即两字原则,也就是在姓之外,再加上一个字的名。如曹操、孙权、刘备,等等,如果取三字名,则会被士人或社会所取笑。

可是到了两晋时,随着经济的繁荣,思想的解放和信仰的多元,这一潜规则,却被部分追求人格独立和标新立异的名士们,当作弊履而抛诸脑后,人们不再受两字潜规则的束缚,开始了三个字的尝试,并在短时间内便蔚然成风。

中国的文字很多,仅《康熙字典》就收录了四万七千多字,两晋时,文化昌盛,文字虽不及清朝,估计应不会少于三万,可为何人们或那些名流们它字不选,偏喜与“之”字过不去呢?“之”字究竟有何魅力,令这些名流们爱得“死去活来”?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之字大致有五重含义:

1、往,如君将何之?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如求之不得。3、虚用,无所指,如久而久之。4.指示代词,这、那,如之二虫。5、的,如:赤子之心。

按照上述对“之”字的注解,将两晋“之人”们的名字对号入座,如:王献之将变为“王献往”、“王献人”、“王献无”、“王献这”、“王献的”意思,如此解释,显然难以说得通,更“难以服众”。

既然此路不通,那么我们不妨另辟蹊径,看看国学大师们对此有何想法?经查找文献,发现陈寅恪先生曾对此有过深入研究,他在论文《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指出,两晋人之所以对“之”字情有独钟,是因为这些取“之”字为名的人,皆是彼时大行其道的天师道或五斗米道的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大家就是大家,一语道破了天机,这样解释似乎很有道理。据介绍,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王氏一门,其子孙大多是天师道的忠实信徒或“铁粉”。这一点在《晋书》中可以得到确认:“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

可是这一解释只可用于王家,并未放之四海而皆准。放之其他“之人”们身上则不尽然。如毛宝之子,毛穆之和毛安之,一个字为宪祖,一个字为仲祖,从字中可以看出,二人皆是自己祖宗的“铁粉”,对天师道和五半米道皆不感兴趣,在史书中也没有交代其有明确的宗教信仰,其父毛宝也不是宗教信徒,而是一介武夫。再如范弘之,字长文,“雅正好学,以儒术该明,为太学博士”。正宗的儒学大家,可是他也取名为“之”。还有王坦之,字文度,“不敦儒教,颇尚刑名学,著《废庄论》”。不仅对儒学不感冒,且对老庄之学尤其厌恶,曾专门发表论文,强烈要求废除老庄之学。可是以上诸人为何仍对“之”字情有独钟?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之”字另有其意。何意?笔者不揣冒昧,大胆猜想,这里的“之”字乃“君”的含义,说白了,即“之”字为君子的代称。如此解释,颇能说通。如王羲之,可理解为王羲君;王献之,可理解为王献君;司马尚之可理解为司马尚君。这如老子、孔子、墨子、荀子的“子”字可谓一脉相承,即皆表示尊重的意思。只不过,以上诸子中的“子”,是世人或外人出于对其深邃思想或高尚行为而发自内心地推崇,而两晋“之人”们的“之”字或“君”字,则是自己对自己的自诩和标榜。

不得不说的是,除此之外,两晋名流们之所以取“之”字为名,也不乏有盲目追风的因素在内。虽然“之人”在两晋车载斗量,但真正的名家名流或能流芳百世者并不多见,或者凤毛麟角。由此可见,起名用字这个事,还真不能跟风,弄不好,无意间就会使自己淹没在名字的汪洋大海之中,或者东施效颦,沦为笑柄。

更多文章

  • 中国5000年绘画史——历代名家:东晋.顾恺之

    历史解密编辑:書畫聯盟标签:绘画,画家,顾恺之,张僧繇,人物画,女史箴图,书法作品

    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因为他在文学和绘画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于是人们称他为画绝、文绝和痴绝。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世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

  • 大英博物馆藏中国绘画,顾恺之、赵佶、石涛、马和之、吴伟名迹高清呈现!

    历史解密编辑:艺术道标签:顾恺之,赵佶,石涛,大英博物馆,周文矩

    艺术之道,让人生更美!—— 艺术道 ——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绘画最著名者,莫过于隋唐官摹本《女史箴图》。其身世大家也很清楚,它是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英军掠走,后藏入该馆的。顾恺之(传)《女史箴图》此外,还有一卷长卷可做为镇馆之宝来看,它便是南宋马和之的《陈风图》。马和

  • 中国绘画丨中国5000年绘画史——历代名家:东晋.顾恺之

    历史解密编辑:書畫聯盟标签:画家,顾恺之,张僧繇,人物画,女史箴图,中国绘画,书法作品

    点击:“收录于话题”分类,查阅全部。提示:图文信息来源于网络,图片并不确定作品之真伪,不作为投资收藏的依据,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因为他在文学和绘画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于是人们称他为画

  • 顾恺之作品被英国人破坏,日本人临摹,专家:两种方式可以索回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顾恺之,文物,女史箴图,公约,国际法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辛苦耕耘,既留下了无数美好的传说,也创造出了纷繁夺目的文化遗产,但是近代以来,有一批“遗产”并不是那么幸运!我们都知道,中国的近代史充满了屈辱,自鸦片战争以来,多次遭遇劫掠,无数老祖宗留下的珍宝丢失海外,今天,笔者就简单谈一谈,这些承载着中华文化积淀的文物,有着怎

  • 一代名画家顾恺之

    历史解密编辑:青青爱做菜标签:画家,顾恺之,张僧繇,阎立本,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顾恺之生于公元345年,卒于公元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竟陵无锡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苏无锡人,东晋著名画家,中国画祖,创有卷轴画,还是个绘画理论家,出身于名门家庭,其父顾悦之曾担任过无锡的县令和尚书右丞。顾恺之师从于画家卫协,后来成了画家,但为人玄谈清议,虽当了个闲职,但也有许多名人前来拜访他。曾

  • 顾恺之:有着画绝、文绝、痴绝“三绝”之称的东晋著名画家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顾恺之,人物画,洛神赋图,绘画,女史箴图,画家,著名画家,艺术家

    稚子痴心,夙愿可成顾恺之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骨子里就有一股“痴”劲。他出生后不久,母亲就去世了。长到四五岁时,看到别人都有母亲,他伤心之余,更迫切地想知道母亲的模样。可母亲已经故去,能有什么法子?尚未启蒙识字的他偏不肯放弃,他仔细地向父亲请教关于母亲的五官、身材、穿着、甚至言行。然后,他根据父亲所述

  • 顾恺之这件作品讲述人神之恋,是“十大传世名画”之首,被乾隆赞“妙入毫颠”!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顾恺之,洛神赋图,传世,人物画,曹植,画家,乾隆帝,清朝,金庸笔下角色

    绘画始终在我国艺术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甚至在很多艺术史、美术史的书籍其内容就是绘画史。中国历史几千年来,诞生了无数的画家,留下了数不清的绘画作品,但只有区区十件,评上了“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其中有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这其中有一件,不论是完成时间还是开创性

  • 这两个成语故事告诉您,东晋画家与诗人顾恺之,拥有哪些绝招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顾恺之,成语故事,张僧繇,诗人

    顾恺之,是我国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与诗人,他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头像下面通过分享与顾恺之相关的两个成语故事,来讲述他到底拥有哪些绝招?一、“渐入佳境”现大智慧顾恺之,于公元348年出生,字长康,小字虎头,是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大司马(

  • 从顾恺之到曹雪芹,为什么画家和文人都偏爱“细目” 肖鹰

    历史解密编辑:文汇报标签:曹雪芹,顾恺之,仕女,张萱,周昉,林黛玉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唐摹本)古代人物画的传统,是被尊为画圣的顾恺之立下范式的。《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谈顾公必须引用这个典故,讲中国人物画更无人敢绕过“传神写照”四个字。大家知道,所谓“阿堵”就

  • 画绝顾恺之:幽默风趣与工于心计,吃甘蔗一反常态从尖部吃到根部

    历史解密编辑:钰姐来了标签: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人物画,嵇康

    《晋书·顾恺之传》曾评价:“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这六字堪称对顾恺之最为完美而全面的一生总结。“才绝”指顾恺之博学有才,工诗书画;“画绝”指他精工人像、佛像、禽兽与山水等;“痴绝”指他拥有不合流俗的生活态度与可贵品质。而“三绝”中尤以画绝最负盛名。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的画家、绘画理论家与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