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见字如晤 | 张昌华谈“名士”书札背后的故事

见字如晤 | 张昌华谈“名士”书札背后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中央编译出版社 访问量:3970 更新时间:2024/2/21 20:18:51

周有光、张允和、萧乾、季羡林、丁聪、许渊冲、范用……与他通信的人,每一位都可称之为名士;在三十年编辑生涯中,他保存了多达2000通名人书信……

近日,资深出版人、作家张昌华先生新作《见字如晤》出版。该书所收录的300通信札,为张先生从他保存的2000通函札中遴选而出。“微史记”频道邀请到张昌华先生,请他讲述这300通书札背后的故事。

记者:这本书共收300通书信,是您从所收书信中整理而出的。您共保存多少通名人书信?又是从何时开始注意保存此类书信的?

张昌华:我当编辑四十年,共藏书信两千通,这三百通信是从二百位师友中遴选出来的四十五人。六十年前,著名朗诵诗前驱高兰先生写给我一封回信,那是我保存的第一封名人书信。

当时我二十岁,是个刚入伍的小战士,也是文学青年。我们的驻地在山东曲阜。有一天我从《大众日报》上获知高兰在《山东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试论诗的构思》,就冒昧地给他写了一封信,希谋求一册。本是心血来潮,试试而已,不料一周后便接到高先生热情洋溢的来信。

高兰是臧克家的老朋友,冰心的学生。抗战岁月,他居重庆,日机轰炸,他的小女儿被炸死,他的《哭亡女苏菲》在群众集会上即兴朗诵,影响极大。中国播客网上至今仍保存着当时的录音。解放后,他曾任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

记者:从该书内容看,有一部分书信是编辑与作者的业务往来。是否可以说,正因为这份职业才有了这么多的书信往还?

张昌华:入选书信,几乎都是编辑与作者的通信,谈书稿出版事宜。我是1984年由中学教师调入出版社的。这纯属一个偶然。

1977年,我得到署名浩然的一张字,亦真亦假,我写信去求教,由此结识浩然。浩然鼓励我写作,他把与我同在南京的《钟山》杂志编辑蔡玉洗同志介绍给我。1984年,由浩然荐介,我调到出版社当编辑。由此,开始了与文学前贤的通信。

从师友们身上,我受教良多。如浩然,他把我领进了文学的门;萧乾鼓励我写作,“尽量说真话,坚决不说假话”;范用坚持出好书,没钱买酒喝也不出下三滥的书的敬业精神,教会我出书要讲究品位;王世襄教会我谦逊,坚持删去我写他文章中的誉词;华君武教我做编辑,真心对读者,每信必复……最有趣的是周有光夫人张允和。我说我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您可以打我屁股。她说你是张家的孩子,奶奶舍不得打你。

萧乾致张昌华的信

记者:您认为,保存这么多的师友通信,意义何在?价值何在?

张昌华:在30年的编辑生涯中,向作者组稿、签约,与他们商讨书稿的修改、润色,给他们寄校样、发样书、汇稿酬,这些繁杂、琐碎的交流,绝大部分我是靠书信完成的,为的是日后若有疑问,有案可稽。

一部书稿出版后,作者与编者的事务画上了句号,但友情并未终结。我是一个比较重感情的人,师友们对我的关爱,常系心怀,一信来回,温暖如初。我致师友鱼雁,绝非公牍往来,间有市井烟火,不乏温度与故事。诚正如此,我才把那尺牍乱叠的手札,分门别类藏诸箱箧,珍如拱璧。

这本书,我共甄选了45人300通信,信末笺注,本着以“信”为中心,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尽可能说清信背后的故事为要。窃以为,这本书还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比如黄裳。因为他的《金陵五记》写得太绝,几乎成了南京的一张名片,似如南京明城墙的一块砖石,与日月同在。凡我社出版有关南京方面的书,都请他作序,甚而兄弟出版社出南京方面的书也托我请先生赐序,折腾得先生不胜其烦。某日函我说:“余为‘南京’新书作序,甚感荣幸。近来我几成有关南京的新书的专业写序户。”

在我与他过从的十二年中,他致我的信达三十六通之多。黄裳的函札,一如他的作文,言简意赅,精练平实,读者一览,便知其事。

再如周海婴。当我了解许广平的几部著作市场断货已多年,又虑及许广平先生百年诞辰在即,于是萌发编《许广平文集》的创意。海婴十分高兴,选题很快进入操作阶段。事先说好合同条款由我方初拟,再请他提意见、相商。海婴复信寄回合同,没作实质性的修改,只说希望出版日期提前半年,作为许广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的礼品。

为使该书能赶在许广平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时出版,出版社督请承印厂加班加点,二月十日装订出第一批书。可是厂家在淮阴,交火车快运已来不及。偏偏此时天降大雪,到处冰天雪地。出版社出资请运输公司派专车,日夜兼程终于在十一日晚间平安抵京,为次日首都各界纪念许广平大会献上礼品。海婴说:“实在太感动了,感动得要流泪了。”

凡此种种,几乎都在他与我的来往信札中。

记者:在您所有的信件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封?

张昌华:私信姓“私”,最能彰显信主的个人特质,作者致编者的函札亦然。季羡林、柯灵、王世襄的君子风度,周有光、萧乾、冯其庸的睿智风雅,郁风、吴祖光、许渊冲的人文情怀,华君武、张允和、杨宪益的率真幽默,以及范用的出版传奇,都可以从信的字里行间读出。

因版权原因,钱锺书杨绛给我的十八封信,没有收入。钱锺书的信对我震撼最大,当年我社出《钱锺书传》,他不让出,说如失实他就告我们。我们还是出了,书中确有错误,他很气愤,但又很宽容,说出版社微名薄利已赚,生米已成熟饭,就算了吧。一笑而过。杨绛一百岁生日时给我一信,十分幽默,说她一百岁了,“老面皮了”。还有冰心、茅以升、臧克家等信。还有三封信苏步青的信与《扬子晚报》有关,当时苏步青90岁,写一首《九十述怀》,当时王蕾托我想在“繁星”(扬子晚报散文栏目)上发表,老先生不肯,说旧体诗比较晦涩,容易引起误解,怕影响年轻人写诗的导向,这些前辈们都是正能量,他们的节操风范很值得我们学习。

季羡林致张昌华的信

记者:现在是电子时代了,电子邮件普及了。您认为,同过去邮寄书信相比,电子邮件有哪些不同?

张昌华:电子时代,我落伍了,不会打字,不用电邮,但会发微信。我土洋结合,先用笔写在纸上,拍照再传给对方,收信人很高兴,说有温度,有亲切感。我觉得用电脑写信有点冷冰冰的感觉,没有手写的愉悦感,但电邮快捷,省邮票钱。

记者:此前您出版了《他们给我写过信》,收录信件均为海外师友,此次出版新书收录均为境内师友,这可以视作《他们给我写过信》的第二部吗?是否还有第三部第四部的出版计划?

张昌华:这本书与《他们给我写过信》是姊妹篇。那是国外部分,这是国内部分,也不全,1933年以后出生的作者如董健、张贤良、叶永烈、冯骥才、刘心武、霍达、张承志、刘恒、张抗抗、史铁生、舒婷、丁帆、方方、铁凝等都没收入。我年事已高,已无精力整理了,但这两本书大体看出我的编辑足迹。

退休十八年了,我一天也没闲过。读书、编书、写书。前些年为商务印书馆编了一套“流金文丛”十六本,我以为是比较有收藏价值的。蔡元培、梅贻琦、蒋梦麟、罗家伦、傅斯年还有与南京有关的卢冀野、杨宪益等,都是日记、书信、随笔,很可读。

现在我正在做收官之作,整理五十年来日记,打算编一本日记摘抄,名《游走文坛四十年——出版日记摘抄》。不过想出版很难很难,弄着自己玩玩。图文并茂,有三百余幅照片可配。这也是对我出版生涯的纪念。

作者: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本文来源于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好书等你来抢

本书正在预售中,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预订!

思想文化的摆渡者,在东西方之间。

更多文章

  • 身边故事丨张昌勤:漫漫公益路 拳拳志士心

    历史解密编辑:盐湖融媒标签:张昌勤,公益,志愿者协会,漫漫,志士

    本期节目的主人公叫张昌勤,他是盐湖区第一时间志愿者协会会长。可能许多观众朋友对他的名字都非常熟悉,但他一直以来在公益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播撒的希望,更值得人们铭记。十年来,他带领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用亲切的笑脸、温暖的怀抱和细致而耐心的服务,将心中的志愿精神化作一个个具体行动,为很多需要帮助的人送

  • 张昌勤:漫漫公益路 拳拳志士心

    历史解密编辑:盐湖融媒标签:张昌勤,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公益,漫漫

    △新闻视频张昌勤是盐湖区第一时间志愿者协会会长。十年来,他带领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用亲切的笑脸、温暖的怀抱和细致耐心的服务,将志愿服务精神化作一个个具体行动,为很多需要帮助的人送去爱和希望,也带动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公益事业。记者见到张昌勤的时候,他正在盐湖区第一时间志愿者协会基地,与前来参加志愿服务

  • 张昌宗的亲弟弟张昌仪口头禅:宁可错赏千人,不可漏过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张昌宗,张昌仪,张易之,武则天,宰相

    众所周知,武则天晚年有两个男宠——张易之、张宗昌。这哥俩伺候武则天可谓是绝配了,张昌宗擅长音律,张易之擅长歌舞,俩人一唱一和,把武则天整天哄得是满面春风、心花怒放。女皇每日里都是喜气洋洋的,朝廷的大臣们自然也都是如沐春风,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有了国泰民丰这大好局面,二张这俩“有功之臣”自然不会被亏待

  • 琼州文化大讲堂:学者张昌赋讲授“张岳崧文化与家学渊源”

    历史解密编辑:海南在线标签:海瑞,张昌赋,琼州文化大讲堂,张岳崧文化与家学渊源

    5月27日上午,由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记得住历史,看得见乡愁”大型公益系列活动“琼州文化大讲堂”第34场讲座“海南唯一探花郎成长成才”分享会,在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文化室举行。海南省张岳崧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高级讲师张昌赋专题讲授《张岳崧文化与家学渊源》,详细叙述了“海南四大才子”之

  •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郗超和谢安政敌间的惺惺相惜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谢安,郗超,王导,宣昭皇帝,褚蒜子,桓温

    文 / 花月の慕容青禾“与司马氏共天下的当轴士族”昆曲《世说新语·举将》里面有三个主要人物,谢安,郗超,褚蒜子。谢安,陈郡谢氏的代表人物,东晋时期的大士族。与琅琊王氏并称为“王谢”。东晋的当轴士族之一。周鑫的谢安太符合我心目中的谢安了。司马睿靠南渡的士族扶持建立了东晋王朝,开创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 邵晴发长文回应与郗超恋情:我不出来说话,就得把锅都背完

    历史解密编辑:火了标签:邵晴,恋情,暗恋,郗超,出轨,离婚官司

    12月22日上午,邵晴发了一条长文回应与郗超的恋情。邵晴说他和郗超没有关系。他们刚认识几年,只见过两次面。他们很生气,说:“我不出来说话,就得把锅都背完。”邵晴承认她确实疏忽了。她没想那么多,也没避嫌。她承认布瑶不会暗恋她,自己也联系过布瑶。男人告诉她,不能说出来,怕雪上加霜,没人会相信她。邵晴意味

  • 民间故事:鲍姑与崔炜的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宠物不求人标签:崔炜,鲍姑,三元宫,白龙,和尚

    广州越秀山南麓,有座三元宫,古时候叫做越秀书院,传说是东晋南海太守鲍靓炼丹的地方。宫殿里原来有口鲍姑井,现在已经没有了;这鲍姑是鲍靓的女儿,据说修道炼丹成了仙,也不知后来怎样了;可是鲍姑和崔炜的传说,却至今还在流传着。传说,有一年中元节,三元宫里演戏,看戏的人山人海,戏场附近,卖小吃的、变戏法的、卖

  • 鲍姑: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家,医治了许多疑难杂症

    历史解密编辑:明史官标签:鲍姑,疑难杂症,针灸,肘后备急方,名医

    鲍姑上山采药的时候,看见一少女欲跳河自杀,鲍姑忙上前阻挡,可看见少女那一刻,瞬间惊呆了,后来,鲍姑使用一法,便让少女喜笑颜开。一日,在鲍氏医馆内的大厅上,一代炼丹师鲍靓生命垂危,只见他语重心长地对跪着的少女说道:“一个女孩家不宜抛头露面,且行医之路异常艰难险阻,不是你所能把握之事。”少女唯唯诺诺跪在

  • 炎黄国医传奇:中国古代四大女医之一的晋代鲍姑

    历史解密编辑:炎黄国医吴越标签:鲍姑,神医,葛洪,修道,医道,医学家,炎黄国医传奇

    艾草是医病良药,而史料有载的第一位用艾叶治病的神医,名叫鲍姑。海上有仙山,仙人往来间。碧波翻涌,潮起潮落,传递着来自天际的神秘讯息,诉说着遗落在民间的神话。生活在海边的人们,更是那些神话的见证者和流传者。唐贞元年间的南海之滨,有位豁达任侠的公子崔炜,落拓不事家业,曾于寺庙中有一奇遇。中元节里,寺中置

  • 浙江省“葛洪丹谷”杯药膳烹饪邀请赛暨第二届香囊设计制作大赛颁奖典礼在富举行

    历史解密编辑:信息新报标签:葛洪,浙江省,中医药,药膳,医药

    6月2日上午,浙江省“葛洪丹谷”杯药膳烹饪邀请赛暨第二届香囊设计制作大赛颁奖典礼在富阳药谷小镇举行。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通林,区领导吴玉凤、王龙华、俞小康以及省市有关部门领导、特邀嘉宾、专家评委等共同参加活动。活动现场区委书记吴玉凤致欢迎词区委书记吴玉凤致欢迎辞。她说,1700多年前,东晋道教名家、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