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真的是“蠢材阿斗”吗?刘禅作为蜀汉的第二任皇帝,在历史给人留下的是一个“憨憨”形象,那么刘禅真的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吗?首先我们很难用蠢或者聪明来评价一个人,比如爱因斯坦聪明吧,拉起小提琴还真是不行!其次,也不应该通过一件事来论证一个人的一生。
但是可以肯定刘禅不是什么明君,但也不昏庸。后汉政治复杂,本地士大夫和外来官员相互仇视,李严和诸葛的争斗就可看出一斑。
诸葛死后,刘禅能保后汉30年不乱,说明他的怀柔政策是成功的,换句话说,情商够高,帝王之术炉火纯青,不过,他斗志全无,求生欲极强也是真的!
刘备入川时,刘禅8岁,还是个小孩子,从此锦衣玉食,自然没啥斗志。纵观一生,觉得他只是想平平淡淡开开心心混一辈子而已。若是在一个和平年代,他会是一个平庸的皇帝,而不是被后世指责的亡国之君!
有人说:刘禅养出黄皓,足够受人唾骂了,除非能洗白这个左右朝政的大太监,诸葛信任的几个老骨头凉了,内政尽归黄皓,蜀地后方就烂穿了,才让邓艾翻越山险的计划也不会那么顺!
对于这样的说法,我只是觉得,有时还必须回到当时的情况中来分析。
汉末到三国,皇帝权轻式微,皇权形如虚设,朝政往往由士大夫和宦官把持的,当然,刘备孙权是比较厉害的,除了他俩,皇帝一般都没有啥实权的。
所以说皇权旁落,在当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黄皓此人呢,极会看脸色,我的观点是,黄的想法,就是刘禅的想法,第一,压制本地士大夫,第二,压制北伐派。
因为,这两派一个有人心,一个有军队。他们是会篡位的,而宦官不会!这么想,他手下,文官要内斗,武将要打仗,毕竟最后文武都没成功,对吧?
我本人在他的位置,也许无法做得比他更好了!当然我并不是说他是什么明君,比比他父亲刘备和诸葛亚父,那是远远不如的。但也谈不上傻不傻,只是比起我们,那是要厉害一点的,或者说我分对他的要求太高。
我有时想想,我在他那个位置,估计也是压不住姜维的,再打个几战,蜀国估计撑不了几年,人民没吃的,就被当地人赶下台了!
还有刘禅有没有能力,从刘备立刘禅做接班人也可以反应出来,大家都知道,刘备此人军事能力有限,但是政治和识人还是很明白的,可以说刘备最牛的地方就是识人,什么样的人,能摆在什么地方心里一清二楚。刘备死之前,反复说道马谡不能用,夸夸其谈,给个参谋当当就行了。
刘禅并非刘备唯一的儿子,为什么立刘禅做接班人,就可以看出刘备是在自己儿子中,做了最优的选择了。刘禅最适合坐刘备位子的儿子。(刘备乱世之枭雄,能识人用人,理智能压制感情。若刘禅一点能力也没有,刘备扶刘禅上位,只是害他儿子。)刘禅封安乐公赏赐无数,去世64岁,这在古代才是高寿,寿终正寝!历史上的亡国之君,有几人过得好?这不仅需要能力,更需要智慧。
所以个人觉得刘禅并不是一个“弱智”或者说懦弱的人,而是他从小所处的环境,让他不会去做冒一点风险或者有破釜沉舟这样的事情,包括一开始不和诸葛亮争夺权力。赢了如何?输了又如何?
你知道后来跟司马昭的对话说此间乐不思蜀,他就是一点儿风险都不愿意冒,他打嘴炮有什么意义,为了图个内心舒服?一吐为快吗?可是万一司马昭小心眼呢?派个人弄死他也如同踩死一只蚂蚁一样!
至于不杀亡国之君,那喜欢是不公开,并不代表不可以下毒什么的暗箱操作!不冒一点风险,既然已经投降了,就别整那些没用的,这应该就是刘禅的内心活动!
像孙浩似的,你这么有骨气,你在司马炎面前都敢对着他的脸喷,你为什么要投降呢?你怎么不死战到底呢?所以很多人骂刘禅可以,毕竟“亡国之君”的骂名是洗不掉的;但我认为夸孙皓这种嘴炮实在不能理解,他是一个性格暴虐、滥用酷刑的君主。刘禅好歹也算仁心宅厚,就因为孙皓嘴炮几句,就说他比刘禅强,我不能理解。
最恶心就是这种明明自己投降了,还一副我很有骨气,我很有志气的样子,早干什么去了?李煜这一种你都投降了你还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呢。能怨人家弄死你吗?要不就别投降,既然想好了要投降就走阿斗这种模式!
刘禅这样模式的内心活动就是,鱼肉是没有决定权但是不是表现得恭顺一些,被杀的可能性更低呢!
表现得越窝囊越没用,是不是给征服者以成就感呢。同样是两个人,一个处处找事儿,处处挑刺和另外一个,你让他干啥他干啥,你让他说啥,他说啥专门拍你马屁给你成就感,你要是想杀一个,你觉得哪一个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呢?这不是很明显的吗!
结语:
刘禅一州打九州,还要防着贼心不死的三州盟友,挺了41年,前中期还是攻势。如果把刘禅换成崇祯,丞相能换十几次,姜维一次失利崇祯就要把姜维下大狱,然后最后时刻放其出来救场,不给兵和粮,强逼其出关作战不许守剑阁。最后在成都老歪脖子树上吊前还要呐喊:季汉的大臣将军误我,锅不是我的!
刘禅的性格和执政风格适合于治平而非开拓。当好一个守成之主也是可贵且重要、许多方面比作一个立业者更加艰难。守成需要更加漫长和持续的精力消耗、长期稳定的心态控制,收获的功名美誉和成就感也比立业少,一旦亡国骂名就得全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