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献之写给前妻的信,成千古名帖

王献之写给前妻的信,成千古名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书法学府 访问量:4982 更新时间:2024/3/31 16:31:37

在古代士族豪门之间、名门之间通过接亲进行联姻,连皇室都不例外,皇室为了巩固政权还会与外族进行联姻,也会跟士族、名门进行联姻。王献之就是因为联姻找到了挚爱,但也因为联姻又失去了挚爱。《奉对帖》就是王献之离婚后写给前妻的一封信,没想到成为千古名帖。

王献之《奉对帖》

故事还要从王献之的老子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娶了郗鉴的女儿郗璿为妻,成就了一段佳话“东床快婿”,王家和郗家成为了亲家,王羲之与郗璿的两个兄弟郗愔、郗昙关系都很要好,也会经常书信往来,他们成为了王羲之书帖里的重要人物。

过去,我们说起两家的交情好,常会说“父一辈,子一辈”的关系,王家和郗家就是这样,有了孩子之后,郗昙的女儿郗道茂就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王郗两家可谓是亲上加亲,好上加好,这也正是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社会风气,讲究门当户对。

这种指定婚姻,有很多都并非个人喜欢,但是王献之和郗道茂却是青梅竹马,郗道茂年长王献之一岁,王献之叫她“姊”,是表姊表弟,二人的婚姻是建立在深厚的感情基础之上的,是一段美好婚姻。

可惜,美好的事物总是时间不长,婚后没几年,却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棒打了鸳鸯。王献之是士族之间有名的才子,结果被皇室看上了,晋孝武帝主动提出,把妹妹新安公主许配给王献之。

新安公主本来也是结过婚的人,本来小两口过得挺好的,可惜是她老公桓济太有野心了。桓济是大司马桓温的次子,当了驸马已经很不错了,还不满足,非要搞事情。他密谋要杀死自己的叔父桓冲,结果事情败露,这位驸马爷就被流放了。于是,公主自然跟他离婚。

唐寅《王献之休郗道茂续娶新安公主图》

离婚之后的公主也要搞事情啊,毕竟还年轻,不能就这样单下去,于是在这些士族子弟中挑来捡去,结果被公主能看上眼的就只有王献之一人。一方面因为王献之风流倜傥,是很多女孩子的偶像,同时也因为当时的郗家,家道势力有点没落,没人撑腰了。

为了反对婚事,王献之竟然用艾草灼伤了自己的双脚,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但即使这样,依然没有逃脱公主魔掌。

于是,新安公主在皇帝的支持下,嫁给了王献之,而王献之只能和郗道茂离婚,这也成了王献之一生的痛。

王献之离婚后没多久,给郗道茂写了一封信:

虽 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 常苦不尽触额之畅。 方欲与姊极当年之匹,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 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 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 ”

《奉对帖》修正本

王献之与谢道茂结婚多年,每天都是快乐的度过,没有吵过,原以为可以这样快乐的白头偕老,但没想到就这样分开了。献之觉得以后再也不能跟亲爱的“姊姊”早晚在一起了,心情郁闷,“俯仰悲咽”,“为当绝气耳”。

离婚这件事对王献之的打击还是很大的,因为当年王献之是多么骄傲的一个人。当年谢安要王献之为一个刚建好的宫殿题匾,木匾派人给王献之送到家里了,结果被王献之给丢到门外了,他认为谢安让他这样的名士为宫殿题匾是个污辱,毫不领谢安的情。

还有一次谢安要他比较自己和父亲羲之的书法高下,王献之很自信地说:固不同耳。由此可见,王献之作为一个艺术家,有着十分孤傲自负的个性。但就是这样一个性情孤傲的艺术家,却不能跟自己相爱的人在一起,这是多么大的悲哀啊。

《奉对帖》修正本

所以,王献之与新安公主婚后,一直郁郁寡欢,在他们的孩子出生两年后,身体就不行了。王献之因为笃信道教,临终的时候,写上奏玉皇的表章,忏悔一生的过错,王献之回答说:“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

王献之一直到死,让他念念不忘的都是这件痛苦不堪的回忆。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在六朝时期还是很多的,到了唐代,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扬羲贬献,后来作品就越来越少了。

《奉对帖》修正本

王献之给谢道茂的这封信,还好被刻录在北宋《淳化阁帖》里,被后世称之为《奉对帖》,古人的习惯就是拿帖子的开头文字,作为法帖的名称。

王献之的离婚是其一生的恨,而写给亲爱的人的这封信《奉对帖》,却能流传千年,这是幸还是不幸呢?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请联系 QQ:954458

更多文章

  • 《中国书法史》, 王献之的艺术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穆姿伊数码知识标签:草书,章草,隶书,行书,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书法作品,中国书法史

    王献之跟他的前辈书家一样,能够用各种书体作字。上一篇我们已经知道:他的传世书迹有真楷、行书、行草书、草书。但王献之实际所能,恐怕还不限于这几种体势,据唐代张怀瓘《书断·中》所称:子敬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俱入神,八分入能。可见他至少能用六种书体作书。这里张怀瓘所说的“隶”,即今天所谓的真收、楷书

  • 王献之,打开了哪一扇书法奇妙之门?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王献之,书法,草书,王羲之,行草书,米芾

    在书法史上,父子书家并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比如王羲之父子、欧阳询父子、米芾父子、文征明父子等,但像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这般难分轩轾的还是非常罕见的。王献之非但可以和其父齐名,甚至一度甚嚣尘上。▲ 《王献之造像》傅心畲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琅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官历建威将军、吴兴

  • 王献之临终前的这幅字,超越了父亲

    历史解密编辑:王氏书画家园标签:王献之,地黄汤帖,行书,米芾

    王献之《地黄汤帖》,又名 《新妇地黄汤帖》,现存墨迹是唐人墓本(又传为米芾临本)。《地黄汤帖》用笔外拓,笔画圆腴而纵逸,极富节奏感。起始“ 新妇”两个字写得古朴凝重, “服”字以后,渐渐放开,到第二行已很洒脱,笔画连绵流畅,提按一任自然,纵放自如,充满韵律感。此帖点画精谨,用笔一丝不苟,是研习行

  • 《中国书法史》, 王献之的书艺

    历史解密编辑:天乐谈科技标签:行书,晋朝,诗人,王献之,行草书,王羲之,书法家,书法作品,中国书法史

    王献之一生耽好书艺,写下的字幅书迹一定很多很多,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历经一千多年的战乱,时聚时散,历久日少,实际数量已不可知晓。历代存世作品数量记录东晋至南朝梁时期,王氏父子书作的数量难分轩轾,梁武帝提出“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迨,读dài,及;到)之后,崇尚王献之书法的风气骤然衰

  • 王献之凭啥和他爹平起平坐?看看他这帖草书,周总理下令重金买回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相约标签:王献之,草书,王羲之,中秋贴,钟繇,楷书

    人们说龙生九子,九子不同。书圣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但是只有王献之与他并称“二王”,王献之的名气甚至一时之间曾经超过王羲之。作为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享受的绝对是顶级资源,书圣亲自教习。但是能与他父亲平起平坐,王献之靠的除了深厚的家学渊源,还有超乎常人的努力。王羲之练字,有著名的“十八口大缸”的典故。王献

  • 书圣之子王献之,大胆改变王羲之笔法,一笔写出鸭头丸帖更有风骨

    历史解密编辑:寓书喻画标签:草书,米芾,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鸭头丸帖,书法作品

    草书的美可以是自然、萧索、简逸、雅致的,也可以是狂草般浪漫、不羁、急促、磅礴、气势恢宏的。那么王献之的草书书法艺术又呈现出怎样的美呢?东晋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中,最显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书法成就最卓著的也当之无愧的属于王氏一族。特别是出现了书圣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父子二人被世人并称为

  • 王献之行书《㛐等帖》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行书,书家,魏晋,诗人,晋朝,王献之,㛐等帖,王羲之,书法家,书法作品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版权声明—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

  • 【书画欣赏】 董其昌21岁小楷《法卫夫人笔意》

    历史解密编辑:砚田文化标签:董其昌,法卫夫人笔意,小楷,笔意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董其昌的仿书,评者谓“似轻舟顺水又顺风,写得一派自然之态,无拘束,不拘谨,笔墨所到之处,尽显自然之意态。”大体可信,不言而喻在此下过大功。万历三年(1575)法卫夫人小正笔意。

  • 卫夫人故里将被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法眼观三晋标签:蔡伦,夏县,甜瓜,洛阳,山东,盐湖区,王羲之,卫夫人

    盐湖水系调研第530天走进盐湖区王范乡王范村王范村是王范乡政府所在地,要问王范啥最出名?运城人都知道——王范甜瓜。如今,又有卫夫人故里在王范的新说法。王范村的地形像只展翅的凤凰,凤凰头在东,鸣条岗为右翅,涑水河为左翅。山水相依,地理条件十分优越,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No.1三大产业王范村于202

  • 山西历史名人 三十六 卫夫人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卫夫人,书法,笔阵图,楷书,王羲之,书法家

    卫夫人(272年~349年),本名卫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晋代著名书法家,廷尉卫展之女。卫夫人与王羲之母亲为中表亲,成为“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永和五年,去世,时年七十八岁,葬于浙江嵊州。卫夫人,名铄,字茂漪。族祖卫瓘,西晋司空,与索靖俱善草书,人称“一台二妙”。汝阴太守李矩之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