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出华为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领护乌桓校尉、安北将军。抚纳新旧,戎夏怀之。东夷马韩、新弥诸国依山带海,去州四千余里,历世未附者二十余国,并遣使朝献。于是远夷宾服,四境无虞,频岁丰稔,士马强盛。”
太康三年,西晋大臣张华因在储君人选上支持了齐王攸,与晋武帝司马炎的意见相左,被调离中枢,任幽州都督。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做到了“远夷宾服,四境无虞”。要知道,张华是典型文官,出身贫寒,虽然参与过平定钟会蜀乱、平吴战役,但也只是出谋划策、居中协调的角色。第一次独当一面,面对西晋东北边境地纵深腹地、多元民族的挑战,仅用三年时间就让“历世未附者二十余国,并遣使朝献”,可以说是非同寻常的功绩。下面,历史小学徒就跟大家一起分析张华出镇幽州这一事件背后的西晋东北边境管理。
西晋名臣——张华
- 一、曹魏至晋初东北边境管理沿革
西晋袭魏而立,在边境管理上,承袭了曹魏以来的传统和做法。三国时期的魏国,相比吴国和蜀国,疆域面积更广,民族更加众多,在东北方向主要面对夫余、挹娄、高句丽、濊貊等民族,以及北方的还有鲜卑、匈奴等。三国曹魏南下争霸时,北方边境时常爆发乌桓等叛乱,为此曹魏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稳定边塞、人口内迁的做法。剖析张华出任幽州的成就,离不开曹魏政权期间施政的基础和成果。
(一)名义臣服、松散统治:公孙政权时期的东北边境特点
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后又以州或刺史部作为行政大区来统辖全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在司隶之外的地区设十三个刺史部作为监察区,幽州是其中之一。汉献帝期间,曹操分天下为九州,幽州、并州并入冀州境地,曹丕称帝后,恢复了原先的建制,东北边郡重现归入幽州。为方便叙述,下文始终以幽州为东北边郡归属。
在三国初期,幽州所要面对的主要力量不是鲜卑等少数民族,而是辽东地区的公孙氏政权。董卓乱政时,公孙度就已经任西汉末年的辽东太守,但他一直没有参与到中原地区的群雄逐鹿之中,而是割据一方,远离中原,立足东北,偏安一隅。公孙度不参与中原的争夺战,全力应对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东夷九种皆服事焉”,经历了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两代三主的经营,辽东太守掌控的疆域北至鲜卑、夫余及高句丽北部,东至朝鲜半岛的中部,西抵滦河流域,南至渤海,并跨海占有山东半岛北部的一小部分地方。可以说,当时是没有张华“远夷宾服”的说法的,高句丽、扶余都在公孙氏政权的眼皮底下。
在公孙政权四代50多年的经营中,大部分时间是采取依附曹魏政权的对外政策的,但在第四代公孙渊上台后,转变了依附策略,开始联合东吴抵抗曹魏。到景初元年,西蜀诸葛亮已亡,曹魏开始集中精力对付公孙渊,公元238 年 ,魏明帝派遣司马懿征讨辽东,公孙渊被斩于襄平城,割据辽东半个世纪之久的公孙氏政权灭亡。
在公孙政权还依附曹魏之时,魏国在东北方向相当于设置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缓冲地带,虽然双方的依附关系并不紧密,但也可以让魏国集中精力应对来自西蜀和东吴的挑战。但公孙政权灭亡后,幽州就开始直接面对来自东北边境的压力和挑战。
(二)人口迁徙,巩固边塞:鲜卑族的大量涌入及势力崛起
在消灭公孙势力后,曹魏并没有采取全盘接收公孙政权原先所占据的领地,而是采取了战略收缩、人口迁徙的策略,这也是曹魏在其他方向的边境上所采取的策略,拒守险要、巩固边塞,避免战线过长对战争资源的耗散。
比如在建安207年,曹操讨伐北方边境的乌桓后,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俘虏的20多万乌桓和汉人迁往内地,让乌桓成为随军征战的骑兵。辽西的户籍人口也因此次迁徙而骤减,相对于战乱频发的辽西,此时的辽东在公孙政权治下反而成了避乱的天堂,大量人口涌入,比如管宁、太史慈、邴原等名士都曾在这一时期迁入辽东,人才的充实为公孙政权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曹操的重要谋士郭嘉,就是在北征乌桓过程中染病去世。
而在司马懿平定辽东之后,同样采取了人口迁徙的策略,魏明帝下令,“中国人欲还旧乡,恣听之”,虽然是商量的口气,但在重土难迁的古代,如果不采取强制手段,难以实现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当时迁徙的人口之多,甚至需要专门设置郡县来安置。
《三国志·魏书》记载,“青龙四年(236年)夏六月,以辽东东沓县吏民渡海居齐郡界,以故纵城为新沓县以居徙民”;“丙戌,以辽东汶、北丰县民流徙渡海,规齐郡之西安、临菑、昌国县界。
汉族人口的大量内迁中原地区,使得辽东辽西出现了短暂的人口真空状态,而鲜卑族等开始逐渐进入中原北方地区,成为北方的主要居民。如鲜卑慕容廆“曾祖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 …始建国于棘城之北。父涉归… …迁邑于辽东北”。
西晋初期的鲜卑首领——拓跋力微
在最强盛时,鲜卑部落的总人口约有一百三十万之众,史书记载此时的鲜卑时常袭扰汉朝边境,“幽、并、凉三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鲜卑寇抄,杀略不可胜数”。虽然后期鲜卑部落开始呈现分裂趋势,势力随之减弱,但仍是西晋时期幽州地区需要面对的主要军事力量。
(三)打强扶弱,相互制约:曹魏时期对边境主要军事力量的打压和制约
打强扶弱是曹魏时期应对边境势力的主要策略,比如强盛时期的鲜卑族,虽名义上向曹魏臣服,但仍相互独立,相互攻伐。魏明帝时期,鲜卑族的轲比能统一了漠南地区,诸葛亮北出祁山甚至还尝试与轲比能联络。于是,曹魏扶持鲜卑的另一部落浦头泄泥攻打轲比能,派刺客刺杀轲比能,让鲜卑族重新进入割裂状态,达到相互牵制制约的目的,避免一家独大对曹魏政权构成威胁。
同样的,对东北方向的高勾丽,曹魏也是采取同样的打强扶弱策略,正始三年(242),高句丽王宫“寇西安平,其五年,为幽州刺史毋丘俭所破”。也正是因为自身的野心膨胀,导致曹魏派遣毋丘俭对高句丽采取了一次毁灭性征讨。“此次打击之后,高句丽西扩的企图被遏制,也未曾再侵扰边郡。曹魏基本完成了对高句丽的掌控,稳定了东北边界。
曹魏名将——毋丘俭
在曹魏一系列措施的基础上,东北边境地区的特点是人口大量迁徙后留下的真空地带、大量鲜卑等各族人口涌入,而在曹魏有针对性的打击下,边境各方势力虽然强大但联结松散,还未能形成有强大威胁性的势力。
- 二、任幽州都督所需要面对的复杂局面
(一)人口迁徙后面临的权力真空
如上所述,汉代在东北地区设置郡县,与中原地区实施的是不同的行政体制,个别依然保留着典型的册封朝贡制度,但高句丽、夫余等族大都仍由当地的郡或县直接管理,纳入汉王朝的直接管理,汉代东北地区人口较多。
西汉时,辽东郡“户五万五千九百七十二”,乐浪郡“户六万二千八百一十二”,玄菟郡“户四万五千六”。而到西晋时期,由官方掌握的东北地区各郡国的户口数目与汉代相比,已大幅减少,平州“统县二十六,户一万八千一百”,其中辽东国“户五千四百”,乐浪郡“户三千七百”,玄菟郡“户三千二百”
西晋到西汉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东北各郡县户口锐减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西晋东北各郡县户口不仅没有增长,反而锐减,仅有西汉时的十分之一左右。其主要原因是管理体制在魏晋时发生了重大变化,鲜卑扶余等族的户口已经不再归入当地郡县管辖,西晋对东北等族的管控力度远不如两汉时期。
(二)异常气候下自然资源短缺引发的斗争频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正值一个气候异常期。据气候史专家考证,自公元初气温就开始下降,至4世纪和5世纪达到最低点,气温约下降了2.5-3摄氏度。
“终魏晋之世,黄河、长江两流域间,连岁凶灾,几无一年或断。总计二百年中,遇灾凡三百零四次。其频度之密,远逾前代。举凡地震、水、旱、风、雹、蝗螟、霜雪、疾疫之灾,无不纷至沓来,一时俱见。”
伴随气候逐渐变冷的,是自然灾害频发。根据历史记录记载,从三国初年到两晋的200年时间内,出现严寒灾害的次数就有46次之多。而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几乎每年都会爆发严重的自然灾害,而这一时期,正是张华出任幽州都督期间。与中原地区灾害频发相对应的,是全球性寒冷干燥期带来的北方沙漠面积不断扩展,草原面积缩减,导致游牧民族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寒冷的气候不仅加速了鲜卑等民族内迁的过程,也加剧了东北边境的紧张状态。
太康初年历史记载的自然灾害
(三)鲜卑族内部斗争带来的隐患
张华是接任卫瓘出任幽州都督的,卫瓘任内,深知鲜卑对朝廷的隐患,利用鲜卑贵族之间的内部隐患,挑拨曾在西晋为人质的鲜卑太子沙漠汗和拓跋力微的关系,引发了鲜卑的内部矛盾,鲜卑势力一方独大的隐患被消除。
但在鲜卑内部,慕容部、段部、宇文部鲜卑三部的内部争夺持续不断,交错在昌黎郡所辖的柳城及辽水上游一带,经常爆发内部争夺战,并波及西晋政府管辖的郡城。西晋时期,昌黎郡是一个重要的郡城,行政区域归属并州,但仍归幽州都督辖制。在具体位置上,辽东之北即位塞外,辽东之西就是昌黎郡,东边是高句丽统治地区,昌黎是一个重要区域,其中,柳城更是昌黎的一个重镇,鲜卑部落的争夺经常围绕昌黎展开。
昌黎郡是西晋时期的东北重镇
太康二年,宇文部和慕容涉归部因争夺柳城控制权发生战争,慕容涉归部被击败,不得已向东迁入辽东郡的北部地区,积蓄力量意图报仇。涉归部在十月重新击败宇文部,夺得了柳城的控制权,同时伴有对昌黎郡地区的劫掠。涉归部的壮大,不符合西晋对待边境势力的平衡策略,需要给予打击和压制,这是张华接任幽州都督后所需要面对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 三、张华接任幽州后“抚纳新旧”措施获得成功的因素分析
(一)太康年间东北边境策略的积极转向
从曹魏政权以来,多次以强大的武力消除具有威胁的军事力量,北征乌桓,打击高句丽等,但从根本上并不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姿态,军事行动后采取的人口迁徙政策就是一个实例。
而西晋建立后,特别是蜀国、吴国灭亡后,来自西边和南边的压力大减,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北方出现的问题,采取更加积极进取的姿态,后期还主动介入,帮助扶余复国。另一方面,从行政区域的划分上,就可以体现出这一点。
设置平州是西晋初期的一个重要措施
在曹魏期间,以幽州兼统辽东诸郡军事、在襄平设东夷校尉牵制东亚诸族。进入晋代,则分割昌黎、辽东、玄菟、带方、乐浪等郡国设置平州,不久,又于平州治地襄平城内置设“护东夷校尉”,开始设官管理“东夷”各族。平州和东夷校尉的设置解决了中原政权对幽州原有疆域过广、鞭长莫及的弊端。而平州和幽州,都属幽州都督管辖,既加强了对地区的管制,也避免了尾大不掉、指挥失灵的弊端。西晋边境政策的转向,让张华在具体政策的实施上有了更大的腾挪空间。
(二)晋武帝对张华的支持及军事力量的积极配合
在历史叙事中,张华这次出任幽州,是因在下一任君主候选人上支持齐王攸,“非上意所在,微为忤旨”。不符合晋武帝的心意,荀勖又借机进谗,被排挤出去。
实际上,张华出任幽州,在小学徒看来,正是对张华的保护和历练。张华出身贫寒,是晋武帝一手提拔的优秀人才,虽然曾经大力支持平吴战役,多年参典中枢,但却没有过独任一方的经历。而幽州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杨雄在就曾这样描述幽州:"荡荡平川,惟冀之别,北扼幽都,戎夏交逼..............盛不可不图,衰不可或忘。堤溃蚁穴,器漏篇芒。牧臣司幽,敢告侍旁。"幽州都督独揽军政大权,不可能让一个晋武帝信不过的人担任。张华出任幽州,既可以让张华免于进一步卷入争储风波,也可以让张华得到独任一方的历练,幽州都督的前任卫瓘,就在结束幽州都督一职后被任命为司空,位列三公。
上一任幽州都督——卫瓘
“出华为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领护乌桓校尉、安北将军。 ”张华担任这一职务,说明他当时是管理东北地区的最高长官。 当时的幽州军务除了幽州还有平州,面积甚广,可以调动的军事力量非常强大,从太康三年三月的一场大规模战役可见一斑。
张华太康三年正月出任幽州都督,太康三年三月幽州军就与鲜卑部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战斗,《晋书·武帝纪》载:“(太康三年)三月,安北将军严询败鲜卑慕容廆于昌黎,杀伤数万人。”从时间上看,这场战役应该是在张华指挥下进行的。在这场战争中,慕容廆代表的是他父亲慕容涉归所掌握的势力,慕容涉归在这场战役后不久便身亡,而慕容廆仅有15岁,陷入了与叔叔慕容删的篡权斗争中,遭到重大打击,远不如在辽西地区的鲜卑宇文、段两部。慕容部在张华接任后的短暂衰落,是张华治理幽州三年期间“四境无虞”的重要前提。
(三)抚旧纳新:军事力量配合下的文化感召
在军事力量取得重大成功的基础上,张华对待鲜卑势力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资治通鉴》记载:“廆幼而魁岸,美姿貌,身长八尺,雄杰有大度。安北将军张华雅有知人之鉴,廆童冠时往谒之,华甚叹异,谓曰:‘君至长必为命世之器,匡难济时者也。’因以所服簪帻遗廆,结殷勤而别。”
慕容廆据历史记载是个大帅哥
当时张华年过半百,因伐吴有功位极人臣,同时还是当时的文学领袖,名望极深。而慕容廆仅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慕容部势力刚受到重大打击,其父慕容涉归病重,慕容廆很可能是以慕容部接班人的身份会见张华,想得到西晋政权的官方认可,并宣示于诸部。而张华对慕容廆大加赞赏,还把自己的头巾给了他,结殷勤而别。恰好展现了张华在军事力量打击配合下,对慕容部的文化感召。慕容廆的拜访,也是远夷来服的重要体现。
- 小结
天地相震荡,回薄不知穷。人物禀常格,有始必有终。年时俯仰过,功名宜速崇。壮士怀愤激,安能守虚冲。乘我大宛马,抚我繁弱弓。长剑横九野,高冠拂苍穹。慷慨成素霓,啸咤起清风。震响骇八荒,奋威耀四戎。濯鳞沧海畔,驰骋大漠中。独步圣明世,四海称英雄。
这是张华在年轻时所作的一首诗《壮士篇》。张华虽然被调离中枢,但从太康三年至太康六年短短三年时间幽州任上,取得一番名垂青史的业绩,也不负年轻时的一番豪情壮志。时势造英雄,张华的成就,既是曹魏以来东北边境管理成果的延续,也有西晋建国后所转变的积极进取的大一统帝国思路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