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80 年代,有一场影响深远的讨论,那就是——
“大学生冒着生命危险救老农民值得吗?”
支持者认为,人人平等,大学生救助老农体现了崇高的道德情操;反对者认为,虽然人人平等,但人创造的价值是有高低之分的,用大学生的生命换老农民的生命是不值得提倡的。
应该说,这样的讨论,放在今天也是适用的。
那么,那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大学生张华是谁?
张华,1958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虎林市。培养了刚毅勇敢的性格。
高中毕业时,张华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他应该参加高考成为一名大学生吗?还是入农当知青?最终,在父亲的支持下,张华选择了后者,来到了黑龙江省饶河县“五七干校”的农场,成为了一名知青。
张华刚到农场的那年深秋,荒地上突然起了火,借着刺骨的西北风,火势一路蔓延到远处的林场。如果不能及时制止,后果不堪设想!
张华立即叫来十几个小伙子,一路冲到火堆前。他们使劲拔草,用镰刀割草,用尽全力修筑防火带!
但是火势越来越猛烈。再这样下去,时间恐怕就来不及了!张华当机立断,直接叫大家到野草丛中躺下,迅速翻身压出一条防火梯,总算挡住了火势向林场蔓延的势头。
事后,张华被农场评选为“劳动模范”,张华却说:
“这个劳模不是我一个人的,应该是属于大家的。如果当时没有大家,这道防火道也不会这么快就压出来。”
1977年初,张华选择了参军。他的父亲张文亮知道后非常高兴,并在给张华的信中写道:
“儿子,你可以选择当兵,我个子很高繁荣。我也曾经当过兵。军营里的生活非常艰苦。希望大家做好心理准备。你虽然出身于军人家庭,但从踏入军营的那一刻起,你就得忘记自己的出身,忘记父母,和其他军人一样,是一名普通的军人。希望你们在军营中有所建树,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国家。
收到信后,一向坚强的张华哭了,在信中写道:
“爸,您放心,我会做好本职工作的,绝不会抹黑您和我妈,更不会辜负国家对我的期望!”
张华在沈阳空军某军种服役。经过对新兵的简短培训后,他成为了一名伞兵。
伞兵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救生伞、阻力伞和救生物品的维护和保养,这项工作看似轻松,实则责任重大,不能马虎。更重要的是,张华还得提前学会跳伞,才能适应后续的工作。
之前,新兵在进行第一次跳伞训练的时候,老兵们会从背后“扶”他们,实际上是从背后踢他们一脚,帮助他们更快的脱离机舱。张华第一次跳伞的时候,觉得没有必要。有些不光彩,所以当舱门缓缓打开时,他迅速检查了一下自己的跳伞装备,然后面朝地面纵身一跃,干净利落地完成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跳跃。
这一举动让老兵们非常的惊讶,他们在军中服役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勇敢果断的年轻人!
张华完成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学习,因为他已经恢复高考,张华想补上自己的文化知识,报考军校。
但是,班上的同志对他的行为并不理解,认为没有必要。一天,张华的班长对他说:“你来这里当兵,除了干好工作,还要入党,你怎么还想上大学?”
张华解释道:“班长,我工作没有失误,而且我报考大学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工作,入党也一样。” “
经过两年的学习,张华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1979年夏天,当他收到第四军医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他欣喜若狂。
班长也很高兴。临走时,他抱住张华说:“你真厉害,没想到我带领的战士里竟然能出来一个大学生!你上大学一定要好好读书,加油,别给我们抹黑了。”班级!”
张华立正敬礼,大声说道:“班长请放心,我绝对不会给我们班丢脸的!”
(图:第二排最左边为张华)
1979年8月,张华踏上火车来到西安,正式开始了大学生活。
学医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像张华这样没有基础的人。但令人欣慰的是,凭借在军营中培养出来的永不言败的精神,张华像攻克碉堡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攻克了学习难题。
而且,张华不仅在学习上兢兢业业,在生活中也乐于助人,谦逊有礼,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和爱戴。
1982 年 7 月 11 日是星期日。吃完早饭,张华拿着一件衬衣来到西安康福路西侧的一家裁缝摊,准备请师傅换衬衣。
张华正在和自家师傅说话的时候,忽然听到路东边传来急促的求救声——“快来!” “帮助!”
原来,一位名叫魏志德的老农民在疏通粪坑时,不慎被沼气晕倒掉进了粪坑,生命危在旦夕。
听到呼救声后,张华毫不犹豫的一路跑到路东边的地下污水坑。简单了解情况后,他立即脱下军装,跳进粪坑,寻找老伯伯。
当天西安的气温高达30度。想法是找到魏叔,把他救出来!
终于,张华找到了魏大爷,一手扶着梯子,一手抱住了魏大爷。同时对上面的人喊道:“人还活着!快,找到绳子,把大叔拉上来!”
人们急忙寻找绳子,准备把魏大爷拉上来,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化粪池里的沼气让张华不堪重负,和魏大爷一起掉进了污水池,不省人事地醒了过来。
这时,围观的人也被张华的壮举所感动。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一起跳进了污水池,把张华和魏大爷救了出来,然后把他们送到了医院。
医院里,经过医护人员的紧急抢救,魏大爷终于苏醒了,而在另一间急诊室,医护人员用尽了所有的急救手段,张华的心跳依旧没有恢复,丝毫没有苏醒的迹象。
就这样,张华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24岁这个风华正茂的年纪。
当张华牺牲救老人的故事传开后,整个西安都轰动了。
父亲张文亮得知噩耗,强忍悲痛安慰妻子潘英华说:
“我知道你难过,我也难过,我受不了,但他做的对,是个好党员,是我们的好儿子!”
1982年11月,军委授予张华“有理想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英国最伟大的模特之一”。
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张华的名字跻身“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100人”之列。
张华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救了老农民魏志德的性命。这种行为应该提倡吗?
这个问题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即使在今天,仍然存在很多争议。在很多“精致利己主义者”看来,张华的做法太不理智了。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是为了让你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不是为了改变老农的生活。
所以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