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搜索>知青

知青

  •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2 17:14:29阅读:3408

    1968年,女知青肖华插队来到了山东枣庄。在一次劳动中,有人随口肖华:“愿不愿意嫁给农民!”肖华张口就回了一句:“有啥不愿意的?”不曾想,这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搭上了她的一生。知青,就是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是指上山下乡时期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插队,就是指

  • 知青下放真实原因(以前知青为什么一定要插队下放农村)

    文史百科时间:2023/12/9 22:54:32阅读:246

    六七十年代,大规模的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为很多父母长辈心中的时代记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为响应伟人的号召,知识青年们纷纷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数的知识分子不能从事与自己学识有关的职业,被要求去农村从事劳动,其中许多人空有抱负,无处伸展。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呢?温

  • 下乡知青是什么年代开始的(中国知青下乡是什么时候的事)

    文史百科时间:2024/1/24 17:26:35阅读:4117

    大概是1975年至1976年这个阶段,邻村来了最后一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大约有十多个人,有小伙子也有姑娘,年龄都在20岁左右,最小的17岁。看来是刚刚初中毕业之后就被动员下乡。当时大队党支部动员村民召开了一场欢迎会,然后把这伙知青安排在大队院里的两间闲屋里。他们的男宿舍与女宿舍紧挨着,不远处对面还有

  • 1976年下乡知青是什么意思(知青下乡是什么年代的事)

    文史百科时间:2023/12/11 5:31:32阅读:3168

    什么是知青?知青是一群十多岁初出茅庐的小年轻带着热血与梦想,想要以微薄之躯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知青是一群自以为可以帮助农民摆脱困境却在初初下乡时惨被打脸的孬比青年。他们怀着满腔的热忱,响应号召,想要在农村的这片广袤土地上发光发热。可惜,想法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知青们发现现实并不如他们的想象。他们中

  • 上世纪60年代,比现在明星还要火的女知青邢燕子,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9 10:58:42阅读:615

    21世纪初一个普通的春日,天津北辰区一普通小区的大门门房内,一名看起来不过20岁的年轻保安正坐在椅子上昏昏欲睡,突然间,他听到一声熟悉的叫喊声:“小伙子啊,扶大妈上去吧。” 小伙子身体一激灵清醒来后,清脆地答应一声:“好嘞。” 说着,他像往常一

  • 女知青回忆录 女知青的不堪往事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5 6:27:13阅读:1377

    60年代到80年,那时全国上山下乡的只是知识青年很多,但是很多女知青觉找到大部分的色狼奸污。那是也是中国伦理道德的一个黑暗,很多失去贞操的年轻女性受到巨大的心理和社会压力。下面中国历是史网小编谈谈关于女知青的不堪往事。女知青的不堪往事60年代,很多知青在农村入党、升学、参军、招工等就已悄悄开始流行潜

  • 荒唐岁月里:数以千计的知青埋骨缅甸

    战史风云时间:2024/1/23 14:41:49阅读:3386

    昆明的冬天,并不总是温暖如春。一个阴郁的冬日,王曦蜷缩在蓝色将校呢大衣里,抱着电暖气,讲起了那段不入正史的知青往事。故事在缅甸的热带丛 林中展开,九死一生的异国征战,无奈的结局,让眼前这个年近六旬、并不挺拔的老人,眼中闪过切·格瓦拉一般的骄傲。金三角搏命15载,能活着回来,他是荒 唐

  • 知青返城的简单介绍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7 9:06:15阅读:558

    城镇劳动力严重过剩,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工业和服务业企业数量少、生产能力低下的情况下,加之错误的人口扩张政策,使得城镇劳动力严重过剩。六十年代初就不得不实行城镇人口的下放。到文化大革命,企业基本趋于停产的情况下,不得不把达到就业年龄的初高中毕业生以“知识青年&rdqu

  • 舍身救老农民的大学生张华,是个什么人?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7 23:12:36阅读:4799

    在 80 年代,有一场影响深远的讨论,那就是—— “大学生冒着生命危险救老农民值得吗?”支持者认为,人人平等,大学生救助老农体现了崇高的道德情操;反对者认为,虽然人人平等,但人创造的价值是有高低之分的,用大学生的生命换老农民的生命是不值得提倡的。应该说,这样的讨论,放在今天也是适用的。那么,那一年到

  • 1974年高干子弟的爱情往事:跟随初恋赴陕北,最后娶了当地农妇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4 22:44:47阅读:240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引言1980年开始,陕北农民杨泽芳开始上访,他每天都要骑车一百公里在村子和延安信访局之间往来。此时的他看起来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当地农民,没人能想到他之前是一名来自北京的高干子弟。当初他因为插队来到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