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海昏侯刘贺其实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只是他没有认真对待那一手好牌。
年轻人,还是太急。
刘贺爵封昌邑王,是那位一顾倾人城的李夫人的孙子。因为这个缘故,昌邑王府中的财富简直就是金山银海的组合。
南昌海昏侯墓中发掘出土的文物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海昏侯将会在富贵荣华的包裹中快乐地过完一生。但公元前74年6月5日,汉帝国再一次走到了历史的拐点,年仅21岁的汉昭帝刘弗陵猝死,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汉昭帝刘弗陵 图源/剧照
长安城的气氛一下子就紧张到了极点,各方势力开始了各种或明或暗的角逐,目标,推选他们的人成为未央宫的主人。
此时,汉武帝的儿子广陵王刘胥还在世,所以他的票数也是居高不下。但霍光最终还是选择了昌邑王刘贺。
对于霍光选刘贺的原因,大家自然心知肚明——刘贺年龄还小,在朝中无任何根基,个人能力一般。
历史是不是很像,当年陈平他们血洗了“吕氏集团”之后之所以选择代王刘恒入主长安也是因为,他们在刘恒身上看到了这些条件。
当年的“功臣派”用血洗吕家的方式夺回了属于他们的蛋糕,他们当然想维持既有的格局,希望刘恒就像当年的汉惠帝刘盈一样垂拱而治就好;如今的霍光对刘贺的定位也是汉惠帝的角色。
是的,汉武帝当年虽然设计了上官桀、霍光、金日磾、桑弘羊几人共同辅政并相互制衡的格局,但随着金日磾的早死和上官桀、桑弘羊的被杀,汉帝国已经形成了霍光一家独大的局面。
霍光选择皇帝的出发点只有一个:维持自己以及家族的既有权力。
和当年陈平他们想的是一样一样的,区别只是:陈平他们属于外朝,霍光属于内朝——
汉武帝之前,汉帝国是以丞相为代表的外朝执政的局面;汉武帝之后,汉朝是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内朝执掌乾坤的格局。
共同点是,他们都想保住手中的蛋糕。
虽然刘贺被金蛋突然砸中,但他也只有提前看清楚了这点才能在长安城中过上好日子。
可刘贺自打收到长安来的好消息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彻底飘了,哪有心思考虑这些。他的想法单纯直接,赶紧出现在长安城,执掌大汉的江山。
但刘贺没想到,有人看到了呀,昌邑国的中尉王吉。
王吉对长安城中的形势有非常通透的认知,为此他特意叮嘱刘贺:
“希望大王去了长安之后,对霍光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在尊敬他的同时继续维护他对帝国的主导权,大王只需垂拱而治就好。”
你看,有明白人。王吉不仅将长安城中的形势给刘贺分析透了,而且还给他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应对方法——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可结果却是,刘贺在皇帝的宝座上屁股还没有坐热就被霍光给提溜了下来,二十七天,一个月的时间都不到。
霍光对外的说法是:刘贺在二十七天的时间内干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坏事,这样的人不配做汉家的天子。
讲真,即使刘贺不吃不喝不睡觉,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也干不了这么多的坏事呀。
而且,配套的还有一些花边新闻——刘贺在进京的路上车里还载着美女,他一路上都在行苟且之事;刘贺在祭奠汉昭帝时竟然没有流眼泪。
按说,刘贺也不可能在关键时刻如此不堪呀。
真相只能是:刘贺不懂事,贪吃。
从刘贺的属下被霍光团灭时他们临终的话语就可以判断出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从这句话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刘贺集团曾经计划对霍光发难。
只是,他们的能量还根本不足以撼动霍光这棵大树。
▲霍光 图源/剧照
从霍光废掉刘贺的雷霆行动中就能看出来——霍光召集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等高官在未央宫中开了个会就将这事给定了。
霍光的心腹大司农田延年更是嚣张,他直接亮出了手中的剑威胁群臣:“今天的事就这样定了,谁要是不答应,先问问我手中的这把剑。”
呵呵,能不答应吗?
丞相杨敞虽然感到很震惊,但他还是在霍光的威势下屈服了。她媳妇可是对他说了,“你答应得慢了都不行”。
可见霍光在汉帝国就如定海神针般的存在,一般人你根本无法撼动。
刘贺虽然做了皇帝,也将自己昌邑国的成套班子带进了长安城,但与霍光相比,还是鸡蛋与石头的体量,不在一个段位。
只能说,刘贺的急于亮剑,是纯粹的不知己知彼,瞎搞。
相信,刘贺在从云端跌落谷底的那一刻一定想起了王吉叮嘱过他的话,“韬光养晦”。可是,一切都晚了。
其实,刘贺不仅有王吉这位明白人,他还有现成的“作业”可抄——
汉文帝刘恒当年也是以藩王的身份入主长安城的,与刘贺一样,“功臣派”也是看中了他在长安城零基础的条件。
▲汉文帝刘恒 图源/剧照
而且,刘恒当年面对的局面其实比刘贺更加恶劣。刘贺面对的只是一个霍光,虽然他在朝中是一言堂,但刘贺完全可以通过韬光养晦加纵横捭阖分化瓦解的手段慢慢来炖这锅肉。而刘恒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功臣集体,陈平、周勃、灌婴,这些人都是当年跟随汉高帝刘邦从尸山血海里走出来的彪悍人物,有巨大的军功作为支撑。还有,前不久他们刚将“吕氏集团”进行了血洗,刘恒心里能不打寒颤。
虽然局面很凶险,但刘恒还是打出了一手漂亮的牌——“功臣派”、刘氏诸侯王,该重用的重用,该奖赏的奖赏,该拔高的拔高,让这些人获得他们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对于自己代国的旧臣,刘恒当时只提拔乐一个宋昌,一个张武,让他们分别做了郎中令和卫尉。
这两个至关重要的位置刘恒必须得把控住,不然他这个皇帝根本没法做。剩下的蛋糕,依然掌握在“功臣派”手中。
没有人会吃着嘴里的蛋糕然后又去干极其冒险的事,刘恒懂。
故而,汉帝国一片风平浪静,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是的,聪明人的做法都是,在窥透游戏规则之后一切按照规则行事。
而刘贺一上来就要砸破规则,将自己昌邑国的旧臣一通乱任命,抢占所有他认为该抢占的山头。
本来刘贺与霍光的矛盾就不可兼容,如果刘贺懂事,大家其实还可以维持表面上的平衡,但刘贺的神操作却直接将双方的矛盾公开化,那私底下的角逐必然会升级为公开的“战争”。
而那些帝国的公卿大臣们本来是有机会被刘贺慢慢分化瓦解拉拢过来的,但他急切地吃相却让他们更紧密地站在了霍光的阵营。
一个是外来“团队”,一个是本地“土著”,胜负其实是没有什么悬念的。
再看汉文帝当年的操作——
汉文帝在长安城慢慢站稳脚跟,并通过逐渐提拔州郡贤良培养起了一批自己人之后就开始逐步对“功臣派”团体进行分化瓦解。
周勃先是被以不熟悉丞相业务为由被迫辞职,接着又被汉文帝强迫离开了长安城回到了他的封地绛县。
而且,周勃只是其中的代表,起带头作用,被强制性赶回封地的还有一大批列侯。汉文帝比谁都明白,如果这帮人都在长安,他们想搞事情的话串联起来那是相当迅速快捷。
但汉文帝又没有做得太过,周勃虽然退休了,陈平和灌婴等人依然身在朝廷的中枢,被他所重用。
后来,汉文帝还将周勃关过一段时间。
对,他就是通过个例来达到敲打集体的目的,而且还不动大多数人的蛋糕。
瞧这段位,你就说高不高?
更令人佩服的是,汉文帝为了稳定还会向这帮人暂时妥协。
贾谊被汉文帝重用时曾经一力推行“列侯之国”的政策,为此遭到了“功臣派”的集体排斥与打压。汉文帝是怎么做的,他将贾谊调往了长沙。
呵呵,不给你矛盾迅速扩大的机会。
刘贺有这么好的“作业”,但他却全程视而不见,结果只能是,迅速出局。
从这个维度来看,后来的汉宣帝又是极其幸运的,因为他有两本“作业”可以抄:汉文帝的正面“教材”,刘贺的反面“教材”。
▲汉宣帝刘询 图源/剧照
综合这两本“教材”,汉宣帝总结出了自己应对霍光的一套办法:尊敬霍光以及霍家的一切人,汉帝国的大小事务全都由霍光做主。
汉宣帝这套逻辑的背后绝对不是躺平,而是以实际行动在诠释着四个字:韬光养晦。
在熬死霍光之后,汉宣帝开始以明升暗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次解除霍家人的权力。时机成熟后,他果断将霍家人一锅给烩了。
帝国的权力再次被汉家天子所全面掌控。
可以说,汉宣帝比汉文帝当年面对的局面还要险恶,汉文帝初进长安起码掌控了军队,而汉宣帝初期,军队都在霍家人的手中。
但汉宣帝硬是凭借惊人的毅力和心智生生考出了一个满分。
而刘贺则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他的人生只剩下一种色调:昏暗。如果不是海昏侯墓被意外发现,这位曾经干过二十七天皇帝的昌邑王可能很少会被人们提及。
能怪谁呢,老天明明给了他机会,但他却极其任性地将一手好牌给打得稀巴烂。汉室中兴的图景上本来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可两千年之后他却是在考古的赛道上意外“走红”。
只能说,刘贺还是太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