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94年,一宫人拿着毒酒,溜进惠帝寝宫,掰开刘如意的嘴,就要往下灌。岂料,刘如意惊醒,怒斥:“大胆奴才,你是何人?”
那宫人阴阴一笑:“赵王莫怪杂家,是太后要您的命。”说完不由分说,捏住刘如意下巴,将毒酒一口灌下。
刘如意,是刘邦第三子,是刘邦与戚夫人所生。刘如意从小生得英俊,且具有杀伐果决的个性,这是刘邦所喜欢的。
他曾对多次搂着儿子,对戚夫人说:此子类我。
戚夫人一听暗暗窃喜,便日夜给刘邦吹枕边风:“陛下,太子刘盈羸弱,何不如改立如意?他最像您,一定能够治理好天下。”
刘邦听后,竟真的动了心思。
在朝堂之上,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易储之事”。
吕后怎肯善罢甘休:夫君宠爱被她抢走也就罢了,如今又来抢自己的儿子储君之位,这还了得?
吕后恨得牙痒痒:有朝一日,我定将她碎尸万段!
经过一番筹谋,吕后在张良指点下,请来“商山四皓”来助阵。
这4位隐士,有定国安邦之才,就连刘邦都请不动他们。
如今,却站在太子刘盈身后,刘邦叹息一声,转头对戚夫人说:
“太子羽翼已丰,储位再不能更改,以后吕雉就是你的主人了。”
戚夫人大哭,刘邦也是愁眉不展。
他担心:自己百年之后,戚夫人和儿子如意,会遭到吕后毒手。
于是,他积极为戚夫人母子谋划退路。
起初,他封10岁刘如意为赵王,并派周昌去辅佐。周昌曾有恩于吕后,他希望周昌能够拦住,吕后的疯狂。
后来,他又担心吕后妹夫大将樊哙,会成为吕后对付戚夫人母子的帮凶,于是命陈平等人去诛杀他。
最后,他还手书一封,留给太子刘盈,嘱咐他:照顾好弟弟如意。
然而,这些筹谋随着刘邦去世,全部土崩瓦解。
灵堂上,戚夫人还没有意识到,如今谁是她的主人。
她擦干眼泪,高昂着脖子和吕后理论:“陛下说过,等他走后让我去赵国。”
吕后冷哼一声,吩咐左右:“带她到永巷,去舂米!”
此时,戚夫人还未醒悟:自己唯一的靠山已倒,而吕后不仅有新帝做依仗,还有群臣做靠山。
永巷是犯错宫人,受苦役的地方。
到了永巷后,戚夫人被扒掉华服,钗环首饰也被抢夺一空,她成了一个任人欺凌的奴婢。
如此境地,戚夫人还看不清形势,还在和吕后叫板,她边舂米边唱歌: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
将抱怨和不服,通通唱到歌曲里,期望着儿子如意,能够将她救出去。
她也不想想,刘如意只是一个12岁的孩子,他即便知道母亲受苦,又能做些什么呢?
戚夫人太天真了,刘邦已死她还在任性,与人叫板之前,也得看清自己的实力啊。
吕后见她如此不识时务,便冷笑着吩咐:宣赵王回京!
周昌牢记刘邦嘱托,三番五次挡住旨意,阻住赵王的脚步。
然而,吕后一招“调虎离山”,先将周昌调入京中,又派人给赵王刘如意,传唱戚夫人的歌。
刘如意自是按耐不住,星夜赶路回京。
刘盈深知,母后要对弟弟刘如意下手,他牢记父王临终嘱托:一定要护住这个弟弟。
他亲自跑到坝上,将刘如意迎接到自己宫中。
从此,两人同吃同住,形影不离。
一天清晨,刘盈要出去打猎,可是刘如意贪睡,嘟囔着:“皇兄先去,我一会儿就到。”
说完,又翻过身睡了过去。
刘盈摇摇头,怜惜这个弟弟,便没有强行喊醒他,自己带着随从出了宫。
于是,吕后抓到这个空档,秘密派人毒杀了刘如意。等刘盈听到风声,早已为时已晚。
(《史记》: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冘饮之。犁明,孝惠还,赵王已死。)
刘盈涕泪横流,抱着如意的尸体大哭:“我没有保护好你,我怎么对得起父王?”
他明知,是吕后下得手,却无可奈何,只能抓住下毒的宫人泄愤。
后来,吕后又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让她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真是惨不忍睹啊!
起初,戚夫人贪心不足,想将儿子推上储君之位,触动了吕后的底线。
后来,从高峰跌到低谷,又不知道收敛锋芒,与吕后抗衡却不知道自己的斤两。
在永巷舂米时,还大唱“盼儿子救援”之歌,成功点燃吕后的怒火,将祸水引到儿子身上。
怎么一个蠢字了得?
逆境中,要学会隐忍、学会低调,而不是拿着鸡蛋碰石头。
蛰伏中,避其锋芒,积蓄力量,才是生存之道。
参考素材:《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