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灵璧县有一处景观名为“灵璧手印”,讲的是西汉江都公主刘细君远赴乌孙国和亲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然而,在中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和亲公主却是西汉江都公主刘细君,因为她远嫁西域乌孙国国王,又被称为“乌孙公主”。
刘细君,汉朝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她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汉武帝刘彻的侄孙女。因为出生在江都,也被称为“江都公主”。她的父母因犯谋反罪被处死,年幼的刘细君幸免于难。她在叔父、广陵王刘胥的悉心教养下,系统地学习了礼仪、典章、歌舞和音乐,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
乌孙国位于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今天新疆温宿以北伊宁以南,西至苏联境内),距离长安8900里。汉武帝时期,乌孙国国力日益强盛,成为西域各国中的第一强国。由于西汉与匈奴时常发生边境冲突,汉武帝希望联合西域各国,共同对抗匈奴。西汉外交使臣张骞建议汉武帝与乌孙国结盟,阻止匈奴进一步领土扩张。汉武帝接受了这个建议,派张骞出使乌孙国。张骞对乌孙国首领昆莫许诺将一位汉朝公主嫁给他,条件是乌孙国向东迁移,与汉朝结为友邦。
公元前105年,刘细君被汉武帝选中成为和亲公主,远嫁乌孙国首领昆莫,汉武帝亲自为她送行。庞大的送亲队伍浩浩荡荡从江都出发,随嫁人员多达数百人,携带的物品一应俱全。当车行至安徽省灵璧县时,刘细君从马车上下来,手抚岩石,久久凝望着故乡的方向,心中无限的感伤与留恋,石头上清晰地留下了她的手印。这手印后来被称为“灵璧手印”。就这样刘细君带着汉武帝交给她的联合乌孙国共同抗击匈奴的政治任务,踏上了和亲的征途。
刘细君到达乌孙国后,被乌孙国首领昆莫封为右夫人,但她很快发现,昆莫的左夫人是匈奴的和亲公主。原来匈奴得知乌孙国国王要娶汉朝的公主,便抢先一步把一位匈奴公主嫁给了乌孙国王。按照乌孙国的习俗,左夫人是正妻,右夫人为妾室。刘细君心里十分委屈,但也没有办法,只能忍耐。
刘细君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加上语言不通,无法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她便把从家乡带来的衣帛物品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并教他们使用方法和舞蹈、音律,与他们交朋友。但是刘细君并不得宠,乌孙国王更喜欢善骑射、会武术的匈奴公主。
孤苦无依的刘细君非常思念家乡和故人,她在乌孙国写的一首诗《黄鹄歌》(又名《悲愁歌》)深切地表达了她的思乡之情:“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这首诗被称为历史上的第一首边塞诗,诗中表现了她内心痛苦又甘于奉献的复杂心境。后来这首诗被班固收入《汉书》,称为“绝调”。
两年后,乌孙国王昆莫去世,他的孙子岑阳继位。乌孙国的习俗是,继承王位者可以继承先王的妻妾。这种习俗在汉文化看来就是乱伦,刘细君坚决不同意。她上书给汉武帝,得到的回复是要求她入乡随俗,不要忘了她的使命,与乌孙国联合共同抗击匈奴。刘细君无奈只能改嫁新王岑阳。她越来越想念家乡、故土,每日郁郁寡欢,后来生下一个女儿后便去世了,一生再也没有回过西汉。
刘细君在乌孙国的孤独而艰辛的生活中,却创下了中国历史上的三个第一。
载入史册的第一位汉族和亲公主
刘细君是史书记载的第一位和亲成功的汉族公主。《汉书》记载,西汉有名字的和亲女子不少于十人,但是真正和亲成功的只有刘细君一人。她把汉文化带入了乌孙国,增强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和平稳定。
中国琵琶的首创人之一
刘细君在临行前,汉武帝命懂音律的工匠参考古琴、古筝等乐器制作了一种能够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就是琵琶,刘细君用琵琶弹唱了她自己写的诗歌作品《悲愁歌》。虽然琵琶是工匠制作的,但是刘细君才是琵琶乐理的创造者,因而她被誉为中国琵琶的首创者之一。
抒情诗的创始人
汉朝之前中国的诗歌多数是“言志”,而刘细君的《悲愁歌》,更多是抒情,它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已开始由 "言志"向"抒情"转变。因此,刘细君还是中国抒情诗歌的创始人。
刘细君的一生,是颠沛流离、命运多舛的一生。她远离故土,饱尝艰辛和痛苦,为汉朝与乌孙国的和平相处奉献了一生,又以她的智慧和才艺为中国的音乐和文学开创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