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和“东吴克星”黄祖隔江对峙。黄祖的江夏城防严整有度,周瑜不禁长叹:难怪十多年孙家都拿不下,我亦难有作为!
历史上黄祖可不像小说《三国演义》那样是个头脑简单的大老粗。相反,黄祖镇守江夏十多年,令孙吴等周边势力忌惮不已,算得上当时的荆州名将了!
东汉末年,荆州有“蔡蒯黄庞”四大家族。当初,刘表单枪匹马出任荆州牧一职,全靠荆州士族扶持。为此,刘表迎娶了蔡瑁的二姐蔡夫人作为继室,还让自己的幼子刘琮迎娶了蔡夫人的侄女,亲上加亲。
荆州士族相互联姻,势力盘根错节。比如,蔡瑁的大姐嫁给了黄家的黄承彦(诸葛亮的岳父),诸葛亮的大姐嫁给蒯家的蒯祺,诸葛亮的二姐嫁给庞家的庞山民。
为了顺利掌管荆州,刘表不得不与本地的豪门合作。所以荆州的军政重要人物,都是由刘表的亲戚、蔡蒯黄庞等望族或者荆州本地人出任,黄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江夏太守。
黄祖性子急躁,但其军事能力却令人侧目。黄祖初次亮相就对上了“江东之虎”孙坚。
公元191年,袁术命孙坚攻打荆州,刘表派出黄祖迎战。一开始黄祖被孙坚打得大败而归,孙坚乘胜追击,兵围襄阳。黄祖趁夜出城于岘山设伏,自己率兵再次与孙坚交战。黄祖假装不敌,且战且退,将孙坚诱往岘山。
此时的孙坚轻敌大意,自己一马当先地追赶黄祖,结果被伏兵射杀,尸身亦落入黄祖之手。孙坚一死,孙刘罢兵,后来刘表将孙坚尸身归还孙家,但两家已结为死仇。
自此,刘表更加青睐黄祖,令他领兵屯驻江夏,黄祖之子黄射也出任章陵太守。黄祖父子俩除了抵御孙吴,还得分兵北线,防备曹魏的李通满宠张辽。
在此情况下,黄祖能与孙吴攻防10多年,互有胜负,江夏之地始终未曾真的落入敌手。
公元199年,孙策率精兵猛将西征庐江太守刘勋,黄祖率军前去支援刘勋。在没有刘表增兵的情况下,庐江被孙策攻破,黄祖亦在“沙羡之战”被击退,但江夏的实力却未受损。
公元203年,孙权为了报杀父之仇,起兵西伐黄祖。起初,孙权攻入夏口,击破黄祖的舟船。但校尉凌操被黄祖部将甘宁射杀,孙权军的士气为之一沮。在黄祖的经营下,江夏城高垒深,孙权久攻不下,只好撤军。
此番劳师远征,还折了一个先锋猛将,孙权算是亏大发了。
公元206年,张辽率大军攻打江夏。黄祖顽强抵抗,终究还是丢了江夏北部的2个县。次年,孙权见黄祖在张辽的猛攻后还未喘息,发动偷袭趁火打劫,俘获了江夏的部分百姓,却因孙权之母病危而撤军。
孙权此战虽有所获,他的表兄徐琨却中流矢而亡(徐琨是早期军中重要人物,地位仅次于孙坚孙策,比周瑜程普等人都高得多),亦是得不偿失。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上半年),孙权再度西伐黄祖。此时的刘表已然病倒,荆州内部忙于刘琦刘琮的继承人之争,黄祖依然是孤悬在外,孤军奋战。
而孙权这边精锐尽出,以凌统、董袭为敢死先锋队切断黄祖的蒙冲舰队,以吕蒙、甘宁为前部厮杀,以周瑜居中调度指挥,终于将黄祖的江夏军歼灭。
兵败如山倒的黄祖狼狈逃命,但被孙权的骑兵追上枭首,就此殒命。
经过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人18年的努力,孙家的旗帜终于插上了江夏城。孙权拿着黄祖的首级,泪流满面,将献祭给自己的父亲。
黄祖父子的防区是个四战之地,北边有曹操的李通满宠张辽等将虎视眈眈,东边南边有孙家的周瑜太史慈徐盛等将隔岸对峙。
黄祖在刘表目光短浅、未派援军的情况下,抵御孙曹两家如此多的名将名帅(黄祖大部分时间都与周瑜对敌),还能保住江夏十多年不失,已算得上是当世名将。而且,黄祖还在孙吴的进攻中,反杀了孙坚、凌操和徐琨,就更显难能可贵了!
有人说黄祖之败,败于未能礼遇甘宁,导致甘宁投奔孙吴。
其实出身世家的黄祖还是有基本的文化素养的,也懂得礼贤下士,否则黄祖也不会接纳善待被曹操和刘表当成皮球踢来的“大喷子”祢衡。
只是后来祢衡自己作死,在宴席上出言不逊,当众辱骂黄祖为“死老头”,这才被黄祖下令斩杀。事后,黄祖也很后悔,还厚葬了祢衡。
而黄祖对甘宁爱搭不理,不予重用,也是情有可原。甘宁出身益州,早年是打家劫舍的“锦帆贼”,曾为刘焉手下,却参与兵变,失败后才逃来荆州。这种行为可疑的外来贼寇,颇似细作,黄祖自然有所提防。
更何况甘宁素质低下,举止粗暴,妥妥的匪盗性子(甘宁投吴后,也是屡次惹怒吕蒙与孙权,孙权还气得差点杀了甘宁),出身世家的黄祖自然也看不上甘宁。
所谓的英雄不问出处,在当时世家门阀为主的大环境下,并不是一个普世的价值观!
于是,甘宁背叛了黄祖,投奔了军中亦有不少劫匪出身的孙吴,这才有一席之地。孙权靠着的甘宁所泄露的江夏布防,成功战胜了黄祖。正如曹操靠着许攸所泄露的乌巢布防,在官渡之战大胜袁绍一般。
如果甘宁没有离开,黄祖这个“江夏王”估计还能撑上数年,赤壁之战鹿死谁手,亦未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