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皇帝中,除了开国的光武帝、汉明帝和汉章帝的治国尚可称为贤明外,其余皇帝的治国在历史上备受后人的诟病。在这些皇帝执政期间,东汉陷入了宦官和外戚轮流专权执政的怪圈中,使得朝廷政治斗争激烈,百姓生活艰难困苦,国家走向了衰败和灭亡的下降通道。汉安帝刘祜便是其中典型的皇帝,前有邓太后和邓氏外戚专权,自己当政时又宠信宦官了阎皇后的外戚集团,使得政治斗争非常激烈。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不但朝廷政治一塌糊涂,就连太子刘保都不能自保,受到了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的双重攻击。
让很多读史书的人想不通的是,刘保是汉安帝刘祜的独生子,也是东汉皇位唯一的合法继承人。然后刘祜竟然听从了阎皇后和宦官集团的谗言,废除了刘保的皇太子之位,让其当了济阴王。这种奇葩事情是完全没有逻辑可言,也是不符合封建王朝的常人思维的。要知道家天下一直是皇位传承的铁律,只有无亲生儿子继承皇位的情况下,皇帝才会选择旁系的子弟作为太子。可刘祜明明有亲生儿子刘保,而且刘保还受到很多大臣和勋贵家族的支持,他却一意孤行的废除其太子位。这种操作好像皇帝在自己拿刀捅自己一样,似乎太难以置信了。
刘保是刘祜的亲生儿子,也是唯一的独生子。他的母亲是刘祜的宫人李氏,因为与阎皇后宫斗失败而被毒杀。所以刘保从出生开始就陷入了宫斗的漩涡之中,阎皇后想尽一切办法要废除他的太子位,避免他即位后报复。站在阎皇后的角度,这种操作是正常的。只要刘保顺利登基,以阎皇后为基础的外戚集团必然会面临极大的危机。可刘祜竟然相信阎皇后而不信儿子,况且还是唯一的儿子,就有些说不过去了。试问如果不让自己的亲生儿子来继承东汉皇位,那么刘祜想要把东汉皇位传承给谁呢?
为了解释上述的问题,笔者翻了翻当时的史料文献,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也可以说是东汉政权更迭的规律。从汉章帝去世后开始,东汉便陷入了外戚和宦官集团轮流专权的怪圈。在这个怪圈中,前任皇帝去世后必然会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专权的外戚集团是以前任皇后为核心的。这个前任皇后也就是本任的皇太后,外戚集团一般是她的家族或者走得近的勋贵家族。他们垄断朝政,架空新皇帝,主宰了国家的朝廷大权。等新皇帝成年后,就会和自己身边的宦官勾结起来,利用宦官集团的力量推翻外戚集团对朝廷的统治。
新皇帝利用宦官集团掌权后,又开始扶持自家皇后的家族,于是形成了新的外戚集团。等新皇帝一死,皇后变成皇太后,外戚集团彻底掌控朝廷政治,东汉政治斗争又进入下一个循环。这种怪圈周而复始,一直持续到汉末三国时代。汉安帝刘祜时期只是这个怪圈中的一小段,也没法逃脱这个周期律。他登基时是由邓太后和邓氏外戚集团执政的,邓太后死后他便扶持以乳母王圣、中黄门李闰、江京为首的宦官集团,逼死了邓太后的哥哥邓骘,彻底掌控了朝政。然后他便扶持了自己的阎皇后及其家族,形成了新的外戚集团。
这个过程是符合上述的东汉权力更迭的周期律的,但是刘保的存在却在这个周期律之外。一般在这个怪圈中,继承皇位的都是儿皇帝,大多是没有正当名份,被外戚集团捧上台的宗室旁系子弟。但刘保不符合这个规律,他是刘祜的亲生儿子,是最为正统的东汉皇位继承人。虽然他的年龄也不大,但已经在朝廷中有了自己的党羽和支持者,这是他与其他儿皇帝最大的不同。按理说这样的皇太子传承皇位,是能够让皇位平稳过度的。但在刘祜眼里,刘保却成了他最大的威胁,所以听从了阎皇后的谗言,废除刘保的太子位。
之所以刘祜会如此看待儿子刘保,并非因为刘保的实力有多强,而是刘保身后的支持者不简单。因为刘保当皇太子,不是刘祜册立的,而是邓太后册立的。在刘祜即位初期,邓太后临朝听制,她的哥哥邓骘代表邓氏外戚集团掌控了朝廷大权。即便在刘祜成年后,邓氏外戚集团也不放手,使刘祜长期无法亲政,活得跟傀儡皇帝一般。而刘保便是在这段时期由邓太后和邓氏外戚集团所册立的,这让刘祜非常的不满。邓太后去世后,刘祜扶持宦官集团夺回了朝廷大权,逼死了邓骘,使邓氏外戚集团树倒猢狲散。
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太子刘保便成为尴尬的存在。他不是皇帝所立,却又是国家的储君,而且得到朝廷中很多大臣和勋贵的拥戴。尤其是在邓氏外戚集团被覆灭后,刘保成为了朝廷大臣的依托,这让刚亲政的刘祜产生了猜忌之心。因此他一方面纵容宦官集团掌权,让他们去打击邓氏外戚集团的残余。另一方面扶持阎皇后及其家族,形成了新的阎氏外戚集团,让他们逐渐掌控朝廷权力。为了扶持阎氏掌权,刘祜几乎是有求必应的,甚至宦官集团都要配合阎氏外戚集团的行为,打击反对阎氏外戚集团掌权的朝廷大臣和勋贵家族官员。
于是邓太后时期的官员受到极大的迫害,很多著名的大臣和贵族都受到牵连。比如邓太后时期掌管宦官事务的蔡伦,史上留名的造纸术改造者,便在刘祜即位后被逼自杀。因为这样的政治斗争,阎氏外戚也把矛头对准了皇太子刘保。他们是想要斩草除根,而刘祜自己也担心邓氏外戚的残余扶持刘保威胁到皇权,于是双方在废除太子方面达成了共识。然后刘保身边的心腹先后被迫害处死,刘保也被废除了太子位,成为了济阴王。从历史文献来看,刘祜废除自己的亲生儿子,主要还是仗着自己年轻,能够再生个儿子继承皇位。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亲政后不到四年时间,年仅三十一岁的刘祜便突然暴毙而亡。这让东汉政权的更迭,再次回到了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轮流执政的怪圈之中。接下来便是老套路继续上演,阎氏外戚扶持旁系子弟刘懿当皇帝,刘保联合宦官集团夺权,然后刘保登基称帝,是为汉顺帝。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不论是刘祜还是刘保,都是典型的凭借宦官夺权上台的皇帝。他们身边宦官的权力很大,引起了朝廷大臣的反对和不满。为了平息众怒,他们一方面要利用宦官集团打击朝廷反对的声音,一方面要扶持外戚集团来掣肘宦官集团的权力,于是常常搞得压下葫芦浮起瓢。
在汉安帝刘祜眼里,儿子刘保就是反对自己亲政的邓氏外戚集团的代言人。尽管只有这么个亲儿子,但考虑到皇位更重要,他还是选择了阎氏外戚集团。可以说这些政治斗争中,父子俩的关系更像是政敌,毫无亲情可言。刘保之所以被废太子后能够保有一条性命,主要还是得益于自己独生子的关系。如果刘祜顺利生下第二个儿子,他大概率会选择斩草除根,将刘保处死。可惜的是他还来不及生下儿子就突然暴毙,这让阎氏外戚集团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也就是借着这点意外的机会,刘保在宦官孙程、王康等人的帮助下,夺回了皇位。
结合东汉的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刘祜和刘保的斗争其实是外戚和宦官轮流掌权的表现,这是从光武帝刘秀开始便留下的大坑。刘秀靠着河北和中原的豪强建立东汉,天然地形成了两大外戚集团,正好对应郭皇后和阴皇后。外戚集团的强大必然影响到皇权掌握朝政,而傀儡皇帝想要夺回皇权,只能和宦官集团合作。刘祜和刘保之间的斗争,看似权力之争,其实是两代外戚集团的斗争。刘祜要让阎氏外戚取代邓氏外戚,必然会拿儿子开刀,即便是亲生儿子也不会手下留情。也许正是这种毫无人性的绝情激怒了老天爷,才出现了刘祜英年暴毙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