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4岁就能让梨的孔融却被曹操所杀,孔融:曹操你耍阴谋

4岁就能让梨的孔融却被曹操所杀,孔融:曹操你耍阴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多角镜头 访问量:196 更新时间:2023/12/8 10:56:47

孔融自小就有让梨的美名,后人也常以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孩子。小时候的孔融以谦让而闻名,但长大后可不是这样了。据史料记载,孔融对曹操没有什么好感,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讽刺曹操。曹操是上位者,不可能容忍别人常常去削他的脸面。所以,曹操对孔融也是咬牙切齿,但孔融是名士,曹操稍有顾忌,不敢轻易杀死孔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九月,孔融被弹劾,罪名包括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而导火线是孔融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父母无恩论”的文章,孔融阐述的是孩子出生以后,父母就对孩子没有恩情,在古代发表这样的言论显然是不恰当的。曹操本来就对孔融很不爽,正好借这个机会,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

其实,孔融从被弹劾到被杀的这个过程中,疑点是非常多了,背后隐隐透露出阴谋的气息。

一、关于孔融“父母无恩论”的说法

很多人都怀疑曹操为杀孔融,拿孔融的作品断章取义,歪解作品的意思,捏造罪名。“父母无恩论”的说法原文是:

《后汉书》: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意思是说,父亲对子女有什么恩情?其本意是,父母情动,所以生下子女。孩子在母亲腹中,如在瓶中,到一定的时候孩子就出来了。孔融强调父母生下子女只是一种本能,而于子女无恩情。

虽然不知道孔融关于这篇文章的全文,但至少这句话表面上的意思是没有错的。曹操也是文学家,曹操身边也有很多文人,难道连几句话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曹操既然以此来治孔融的罪,显然是有一定说服力的。虽然不知道孔融会发出这样的言论,但言论本身肯定是有的,而且意思很明白。

第二、弹劾孔融的是谁?

据史料记载,弹劾孔融的是军谋祭酒路粹,还有另外一个人物可能也参与构陷孔融,这人叫郗虑。路粹是东汉大儒蔡邕的学生,郗虑大儒郑玄的学生,两人都是当今名士。史料明确记载,路粹、郗虑与孔融都不和,孔融曾在公开场合说路粹和郗虑的坏话。

《文心雕龙》:观孔光之奏董贤,则实其奸回;路粹之奏孔融,则诬其衅恶。名儒之与险士,固殊心焉

《江表传》:献帝尝特见虑及少府孔融,问融曰:“鸿豫何所优长?”融曰:“可与适道,未可与权。”虑举笏曰:“融昔宰北海,政散民流,其权安在也!”遂与融互相长短,以至不睦。

第三、是不是曹操指使路粹和郗虑弹劾孔融?

《后汉书》明确记载曹操对孔融忍无可忍,于是指使郗虑和路粹弹劾孔融,以便给曹操借机杀掉孔融。

《后汉书》: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

公元214年,路粹和郗虑接连遭遇事故,路粹被治罪杀死,郗虑被免职,这不得不让人想到曹操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迁怒于路粹和郗虑。而能让曹操同时迁怒路粹和郗虑的,也只有孔融被杀之事了。

公元214年,曹操进军汉中,路粹跟随。途中,路粹被曹操杀死,罪名是“坐违禁贱请驴伏法”。简单来讲,路粹是因为低价卖驴而被杀。路粹被杀的这个罪名确实有点蹊跷,疑点有三点:1.在三国时代,低价卖驴也是罪吗?2.路粹随军途中,怎么卖驴?就算是未出征之前卖驴或是家人卖驴,曹操行军途中,为什么会管这种琐细的小事;3.这种罪算是大罪吗?犯这种罪居然要被处死?

郗虑被免职是因为软禁了伏皇后,杀死伏家宗族几百人。伏皇后策划让汉献帝夺回大权,是曹操的死对头,这些人曹操一直都想杀,只是因多种原因没有动手。郗虑却动手了,郗虑显然是在帮曹操做事,被免职也是替曹操背下黑锅。由此看来,郗虑应该是曹操的亲信。但郗虑被免职之后就从历史长河中消失了。

由此看来,孔融被杀之事可能确实是曹操策划的。曹操对孔融忍无可忍,于是指使郗虑收集孔融违法的证据,同时构陷孔融,再让路粹公开弹劾孔融,曹操派人装模作样地调查一下,查获孔融违法的证据,按律法处死孔融。路粹是明面上出面弹劾孔融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路粹可能引起他人的怀疑,于是曹操找个由头把路粹杀了。郗虑可能是曹操的亲信,当时正好替曹操杀了伏完一家,曹操借机免其职,让他低调生活,淡出人们的视野。

标签: 孔融曹操后汉书丞相献帝

更多文章

  • 名儒孔融被曹操所诛,是曹操残暴的原因吗,曹操:你看他干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曹操,孔融,曹丕,纣王,妲己

    导语: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立秋已经过去,但高温还时常肆虐着许昌,但这一天对于孔融一家来说,感受到的只是彻骨的寒意;一代名士孔融,这个从小就被人熟知的天才,生命将定格在这酷热的一天,孔融黄泉路上并不孤独,因为他连同全家老小,一起被曹操处死;当屠刀砍向五十六岁孔融脖颈的那一瞬间,不知他心中是否悲愤难

  • “孔融让梨”成为反面教材?美德被讥为作秀,网友:想多了

    历史解密编辑:静颖讲故事标签:孔融,曹操,孔子,反面教材

    孔融是东汉时期的鲁国人,也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第20代孙。"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这是《三字经》中的句子。也让“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孔融也因此成为“恭谦礼让”的典型,长辈们常常用这个故事教育孩子要懂得谦让。现在有些人喜欢刻意从另类的角度解读经典,提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观点,来说明

  • 孔融被曹操诛杀了三族,为什么孔子家没有断后?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的小助理标签:孔融,曹操,孔子,董卓,曹丕,汉朝,三国

    知道《孔融让梨》这个历史典故的人多,但今天我要告诉你,你认识的那个打小就资质聪颖的孔融,其实还是孔子的第19代世孙。知道曲阜孔家后人,血脉延绵千年不断的人多,但今天我要告诉你,其实作为孔家第19代世孙的孔融,并没有为孔家血脉传承留下子嗣。因为孔融死前落下的罪名,光是致命的就有“不孝父母”、“欲图不轨

  • 让梨的孔融被曹操处死,9岁女儿的话,成为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飞云如水标签:孔融,曹操,刘备,曹丕,妲己,曹魏,诗人,汉献帝,建安七子

    208年,曹操下令处死孔融,孔家顿时鸡飞狗跳,哭声一片。但孔融的两个孩子,却在墙角旁若无人地下棋。曹操犯难了,这两个孩子,杀?还是不杀?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孔融还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但孔融这个人,实在是太傲,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204年,曹操包围了袁绍的老巢邺城,一心一意要打下来,好娶袁绍的儿媳

  • 原来这些历史人物都是坏人!蔡伦、孔融、纪晓岚,简直颠覆三观

    历史解密编辑:素子花开临窗景标签:蔡伦,孔融,匡衡,曹操,东汉,三国,纪晓岚,建安七子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面都有自己的一杆秤,是好是坏,都有自己的判断。但是,实际上很多历史人物并非如我们知道的那般好。有些人是被影视剧虚构改编,将一些臭名昭著的历史人物,活生生地洗白成为了大好人。还有些人则是“高开低走”,小时候聪慧过人,演绎的故事甚至能流传数千年走进现代世界的课本,乃至

  • 曹操下令处死孔融,你们的父亲要被处死了,怎么还有心思在下棋

    历史解密编辑:化雪历史标签:孔融,曹操,孔子,汉朝,东汉末年,建安七子

    孔融,这个名字相信大家从小就已经有所耳闻了,但是人们常常知道的仅是他“让梨”的故事,知道他从小便谦让兄长,这点是非常值得人们学习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作为一代圣人孔子的后人,孔融在当时的也是有着崇高的地位的,“建安七子”其中便有他,才华横溢,活的还是十分洒脱的,可惜他惹怒了曹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曹操

  • “父母无恩论”开始受欢迎,孔融对“愚孝”的反对,值得解读吗?

    历史解密编辑:闲人观史标签:孔融,曹操,孙权,刘表,胡适,荀彧,东汉,诗人,汉朝,司马懿,建安七子,史说三国,父母无恩论

    事实上,孔融是汉朝的坚定支持者,每天和曹操耍嘴皮子。普通意义上:大多关注孔文举兄和曹老大玩嘴上功夫,而往往忽视双方之间的根本矛盾。《三国志孔融传》:融尝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得封之诸侯。操疑其言论渐广,益惮之。根据孔融的请奏:首都周围1千里的地方应该隶属于皇帝。那么武平侯曹操恐怕得担心被举家

  • 孔融全家被曹操问斩,7岁女儿临死的一句话却成了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花颜语心标签:孔融,曹操,曹丕,汉献帝,李白

    提起孔融,想必大家都知道,这是在我们小学课本里所接触的一号人物。他的孔融让梨的典故,让我们大家学会了谦让,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局却是非常悲惨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孔融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因此他得到了很多人的赏识。其中就有汉献帝和曹操。而曹操在当初刚开始打江山的时候,在军队里他就要求非

  • 208年,孔融被抓,9岁儿子吐出8个字,将官兵钉在当场

    历史解密编辑:瑶光暖暖标签:孔融,曹操,董卓,刘备,孙权,皇帝,诗人,汉朝,东汉,后汉书,建安七子

    公元208年,“杠精”孔融被抓走,2个孩子却在院中安然下棋,官兵闯入不禁发问:“父亲被捕,为何不惊?”9岁男孩轻轻吐出8个字,将官兵“钉”在当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说完推翻棋盘,拉起妹妹从容赴死。(《后汉书》:女年七岁,男年九岁,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曰:“

  • 让梨背后的惊悚真面目:孔融竟提倡“吃人肉”?

    历史解密编辑:丨阿冷不冷标签:孔融,曹操,孔子,三国,艺术家,东汉末年,建安七子

    “孔融让梨”是大家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故事,常被用来教育小朋友要懂得礼让的美德,故事的主人翁孔融,不但是孔子后裔更是天才神童,出众的文采让他成为备受世人推崇的文学家,但也因为心高气傲让他经常说出惊世骇俗的话语。据说,他就曾经提出“人肉可食”的理论,引起舆论哗然。晋朝学者杨泉编着的《物理论》中曾纪载,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