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原来这些历史人物都是坏人!蔡伦、孔融、纪晓岚,简直颠覆三观

原来这些历史人物都是坏人!蔡伦、孔融、纪晓岚,简直颠覆三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素子花开临窗景 访问量:2189 更新时间:2023/12/28 17:10:27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面都有自己的一杆秤,是好是坏,都有自己的判断。

但是,实际上很多历史人物并非如我们知道的那般好。有些人是被影视剧虚构改编,将一些臭名昭著的历史人物,活生生地洗白成为了大好人。还有些人则是“高开低走”,小时候聪慧过人,演绎的故事甚至能流传数千年走进现代世界的课本,乃至人尽皆知,可当他们成年后,却活成了他们本来讨厌的样子。

今天,小编为大家盘点历史上6个被误认成好人的“坏人”,看看有没你知道的。

NO.1匡衡——专地盗土

一说到“匡衡”,99%的人第一反应就是“凿壁偷光那个孩子”,当年匡衡由于家里穷,穷到蜡烛都买不起,于是偷偷在墙上凿了个洞,借着邻居家的光线读书。这个故事意在告诉孩子们,即使条件再困难,也要刻苦读书,“匡衡”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于是老师们隔三差五就用匡衡的故事来教育孩子们,比如“古人的学习条件那么艰苦,他们还在努力学习,你们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孩子们一听,顿感羞愧。

那么问题来了,语文老师为何从来不告诉我们匡衡长大后的事情,其实,是因为老师实在说不出口。

由于匡衡的才学的确出众,尤其对《诗经》见解独到,受到了汉元帝的器重。他劝诫皇帝亲贤臣远小人,又推广道德教化,最后位居丞相,统领内外政务,一时风光无两。后来,匡衡被汉元帝封为乐安侯,封地31万亩。

31万亩这是啥概念?意思是这31万亩土地的税收,全部归匡衡所有,如今的匡衡,再也不用“偷他人之光”了,既有钱,又有权,可他的心态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匡衡为了得到更多的钱,偷偷将封地扩大,强取豪夺了临淮郡民田4万亩,夺了田地不算完,匡衡还指使自己的手下贪盗公家财物,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且别人也不敢随便举报他这个丞相,毕竟汉元帝“罩”着他。

汉元帝去世后,匡衡被查,以“专地盗土”的罪名贬为庶人,终究没逃过一个“贪”字。曾经那个凿壁偷光的好孩子长大之后变成了国家的蛀虫。

NO.2蔡伦——陷害帝妃

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者蔡伦更是我们家喻户晓的人物。但造纸只是蔡伦的副业,他的主业其实是宦官,除了改进造纸术外,他还做了不少“惊天动地”的大事。

蔡伦在15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宦官,那时的他非常的年少,对于权力的复杂还一无所知。但宫廷就是一个大染缸,在其中生存就必须要掌握相应的生存之道,于是迅速成了窦太后身边的红人,为夺权,蔡伦曾多次协助窦太后实施罪孽。

首先,蔡伦诬陷帝妃宋贵人“挟邪媚道”,将其迫害至死;然后,蔡伦继续参与迫害宋贵人之子,让本该成为太子的刘庆被贬;接着,蔡伦又构陷帝妃梁贵人,更夺其子立为储君,以便将来成为傀儡皇帝。最后,蔡伦的一系列孽障被翻出,他自知无路可退,于是畏罪自尽。蔡伦一生做过的好事,或许就剩造纸术了吧?

NO.3孔融——死于不孝

孔融生于东汉末年,由于汉武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孝悌忠信”的信条已经深入人心。古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对父母孝顺则对君王忠诚,而孝悌孝悌,对兄弟友爱的人,也必然对父母孝顺。这是儒家的固有逻辑,作为孔子嫡传后人,自然不会太差,孔融让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出身名门有才华,年少成名,不一定就是好事,最大的问题是无论做任何事,哪怕有错,都会有人替你美化,容易养成恃才傲物、不谙世事的性格。

曹操爱才,孔融是大儒,曹操把孔融召到自己门下,可他却有这么一个爱好:喜挑主子曹操的毛病、戏谑曹操。曹操灭袁绍时,曹丕因贪图美色,顺便夺了袁熙的妻子甄宓。于是,魏国“八卦中心”孔融便常在曹操面前说,当初武王伐纣,将妲己给了周公。操问其出处。孔说,以今例古,大概就那样了。言下之意就是挖苦曹操教子无方。

其实,孔融打心里瞧不起曹操,他是圣人之后,学问渊博,诗赋俱佳,道德文章,在当时少有敌手曹操的父亲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人家是官宦之后,曹操是宦官之后,天壤之别,在孔融眼里,曹操就是出身低贱的暴发户,更何况曹操野心越来越大,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名士骂曹操似乎成了风气。

更让人意外的是,孔融在中晚年的时候,却抛出了这么一个令当时文人士大夫炸锅的另类观点:父亲对孩子是没有爱的,那是情欲勃发时的一个产物而已。母亲对孩子,就好比是瓦罐里装的东西,东西拿出来了,跟瓦罐就没啥关系了。

建安十三年,曹操让手下网罗孔融的罪名,以不孝之罪借机将他满门处死,而这条惊世言论也成为最重要的罪状。

NO.4李绅——贪官酷吏

李绅,你或许没有听过;但李绅的诗文却常被人挂在嘴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家家世显赫,三代为官,曾祖父李敬玄陪唐高宗读过书,官至宰相,祖父与父亲都担任一方官员。轮到李绅时,父亲却不幸早逝,全靠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大。好在,李绅争气,27岁就进士及第。

中进士后,李绅衣锦还乡。不想偶遇浙江节度使李逢吉,两人相约一起到亳州城东的观稼台游玩赋诗。正值夏日,天气异常酷热。两人同登观稼台,极目远眺,只见远处淮河岸边,农人三三两两地散落在河岸边,正顶着烈日在锄地。此情此前,想到了在家辛劳的母亲,于是,吟出了千古流传的《悯农》。

此诗一出,李绅名声大涨,自此树立了自己积极正面的形象,还赢得了“悯农诗人”的美名。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都把他当成一个体恤农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贤者来歌颂。

可历史上,真实的李绅当真如此悲天悯人吗?

不,中进士后,他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一直做到了唐朝宰相(相当于今天的总理)。

想不到,随着官位的提升,曾经悲天悯人的诗人逐渐蜕变成了一个花天酒地、贪图享乐的腐败分子。据野史记载,李绅发迹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因为特别喜欢吃鸡舌,还要求每餐一盘。

于是,为了满足这位宰相大人的口腹之欲,每日都要捉活鸡300多只,后院宰杀的鸡堆积如山。此时,铺张浪费的李绅再也没有当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简朴与珍惜的意识。

除了铺张浪费外,李绅还豢养家妓,还将将歌姬赠予了刘禹锡。此外,还有一些事成功让李绅被扣上了无情无义、人品低劣的帽子。

甚至为了自己的仕途,李绅可以不顾百姓死活。据说有一年天大旱,不久在他的辖区发生了蝗灾。为了不影响仕途,在向上奏报时,李绅竟隐瞒灾情说:“蝗虫进入了他管辖的地域但不吃禾苗。”如此荒谬绝伦的话,不过是为了营造近似祥瑞的假象讨皇帝的欢心。

尽管以上事件,皆出于野史,但“空穴不来风”,表明李绅的生活确实十分奢靡。而在正史中,李绅也是有污点的,他最大的污点就是晚年经手的"吴湘案"。不论原因如何,李绅不问缘由便轻易处死吴湘,的确有失公正,也不符合明察秋毫的父母官行为。

NO.5纪晓岚——超级大贪官

纪晓岚的原名叫纪昀,晓岚是他的字。历史中的纪晓岚一生的功绩有两项,其一就是参与《四库全书》的编撰。纪晓岚另一项功绩就是在晚年写了一部“追录旧闻,姑以消遣岁月”的随笔杂记《阅微草堂笔记》。

关于纪晓岚的为人方面,真实的纪晓岚与影视剧中的人设完全不同。历史中真实的纪晓岚“貌寝短视”,这完全不是“铜牙铁齿”的形象。

不仅如此,纪晓岚人品还非常差。纪晓岚非常贪财好色,他一生娶了很多妻妾,即使到了晚年时期,也离不开女色,《啸亭杂录》更是称其“今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

更为重要的是,纪晓岚可不是什么大清官,更不是眼里揉不进沙子的人,根据有关史料记载,纪晓岚在担任朝廷命官期间,十分热衷于潜规则,善于利用官场上的一些阴阳规定,为自己谋取私利。

纪晓岚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是以团体或者暗地里的方式,很难为人所发觉,他不像和珅那样雁过拔毛和高调,所以才会被人们一直所忽略。

纪晓岚在做官期间,积累的财富并不少于和珅,却很好地被后人继承了下去,自己也收获了不错的名声,这样的人才是于国于民的大祸害。

NO.6芈月——私生活糜烂

宣太后芈月原本是一个楚国人,后来出于政治目的,嫁给了秦惠文王做妾,不久之后就生下了秦昭襄王,母凭子贵,得到了秦惠文王的恩宠和疼爱,在后宫中一时风头无两。

秦惠文王死后,秦昭襄王继位,此时的秦昭襄王还是一个小孩子,芈月就以太后的身份主政秦国的政治,成为了最有权势的一个女人,秦国的大小事务都掌握在她的手里。

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芈月做出了最让人难以齿的行为,就是引诱义渠国国王,两人在一起苟且了许多年,为秦惠文王戴上了一个大大的绿帽子。

有了义渠王做靠山,芈月又将自己的儿子推上秦王王位,成为秦昭襄王。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坐稳王位,芈月开始视义渠为巨大为威胁。芈月通过欺骗手段将义渠王骗至秦国并杀害,并趁机占领义渠大片土地。后来芈月当上了史上第一个太后,史称“宣太后”。

如果不是她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公愤,芈月在秦国作恶的日子相信还会继续下去,如此一来,秦国统一东方六国的步伐可能都要被延缓,那就是真正的历史罪人了。

更多文章

  • 曹操下令处死孔融,你们的父亲要被处死了,怎么还有心思在下棋

    历史解密编辑:化雪历史标签:孔融,曹操,孔子,汉朝,东汉末年,建安七子

    孔融,这个名字相信大家从小就已经有所耳闻了,但是人们常常知道的仅是他“让梨”的故事,知道他从小便谦让兄长,这点是非常值得人们学习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作为一代圣人孔子的后人,孔融在当时的也是有着崇高的地位的,“建安七子”其中便有他,才华横溢,活的还是十分洒脱的,可惜他惹怒了曹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曹操

  • “父母无恩论”开始受欢迎,孔融对“愚孝”的反对,值得解读吗?

    历史解密编辑:闲人观史标签:孔融,曹操,孙权,刘表,胡适,荀彧,东汉,诗人,汉朝,司马懿,建安七子,史说三国,父母无恩论

    事实上,孔融是汉朝的坚定支持者,每天和曹操耍嘴皮子。普通意义上:大多关注孔文举兄和曹老大玩嘴上功夫,而往往忽视双方之间的根本矛盾。《三国志孔融传》:融尝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得封之诸侯。操疑其言论渐广,益惮之。根据孔融的请奏:首都周围1千里的地方应该隶属于皇帝。那么武平侯曹操恐怕得担心被举家

  • 孔融全家被曹操问斩,7岁女儿临死的一句话却成了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花颜语心标签:孔融,曹操,曹丕,汉献帝,李白

    提起孔融,想必大家都知道,这是在我们小学课本里所接触的一号人物。他的孔融让梨的典故,让我们大家学会了谦让,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局却是非常悲惨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孔融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因此他得到了很多人的赏识。其中就有汉献帝和曹操。而曹操在当初刚开始打江山的时候,在军队里他就要求非

  • 208年,孔融被抓,9岁儿子吐出8个字,将官兵钉在当场

    历史解密编辑:瑶光暖暖标签:孔融,曹操,董卓,刘备,孙权,皇帝,诗人,汉朝,东汉,后汉书,建安七子

    公元208年,“杠精”孔融被抓走,2个孩子却在院中安然下棋,官兵闯入不禁发问:“父亲被捕,为何不惊?”9岁男孩轻轻吐出8个字,将官兵“钉”在当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说完推翻棋盘,拉起妹妹从容赴死。(《后汉书》:女年七岁,男年九岁,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曰:“

  • 让梨背后的惊悚真面目:孔融竟提倡“吃人肉”?

    历史解密编辑:丨阿冷不冷标签:孔融,曹操,孔子,三国,艺术家,东汉末年,建安七子

    “孔融让梨”是大家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故事,常被用来教育小朋友要懂得礼让的美德,故事的主人翁孔融,不但是孔子后裔更是天才神童,出众的文采让他成为备受世人推崇的文学家,但也因为心高气傲让他经常说出惊世骇俗的话语。据说,他就曾经提出“人肉可食”的理论,引起舆论哗然。晋朝学者杨泉编着的《物理论》中曾纪载,东汉

  • 孔融被抓后,9岁儿子不哭不闹仍在玩耍,之后说的8字,成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爱搞笑的内登标签:孔融,曹操,董卓,袁绍,曹丕,甄宓

    相信大家都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他让梨的典故也一度被传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佳话,但谁能想到以孝顺出名孔融,最后却被曹操以不孝的理由斩杀,而且还是诛杀满门,这其中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孔融是鲁国人,也是孔子的第十九世孙,他出生于公元153年,是世家贵族的公子,从小就十分聪明,公元166年。孔融的父亲

  • 孔融被处死前求曹操放过儿子,九岁儿子说了8个字,成了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情感不停歇标签:孔融,曹操,曹丕,袁绍,妲己,刘备

    读过《三字经》的人都知道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孔融是孔子的后人,他文采出众,是建安七子之一。可他后来为什么被曹操杀了呢?孔融出身名门世家,文采出众,声望高,脾气和架子也不小。他跟曹操的政治理念不一致,多次出言挖苦讽刺曹操。建安九年,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就写了封信给曹操,说:''武

  • 千古楷模孔子后代孔融,4岁尊兄让梨,为何落得大逆不道的名声?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孔融,孔子,曹操,李膺,刘备,董卓

    在古代中国,“以孝治国”备受推崇,所以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孝道的故事,比如著名的二十四孝,比如鹿奶服侍亲戚,卖命葬父,躺在冰上求鲤鱼,担心吃粪等等。此外,还有一个我们熟悉的故事,那就是“孔融makes pears”。这个故事我们从小从课本上学到,《三字经》里有一句话“融四岁能做梨”。今天的故事围绕

  • 孔融四岁让梨,妇孺皆知,但后面的故事老师却没有告诉你!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孔融,曹操,袁绍,董卓,刘备,汉献帝,孔子,三国,建安七子,汉朝,艺术家

    《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指孔融小时候就知道把大个的梨给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对于孔融四岁就能让梨的故事,无疑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但是,孔融后面的故事,却几乎没有老师告诉我们。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作为东汉末年文学家,“

  • 孔融被抓后,9岁儿子没有惊慌依旧玩耍,随后说8个字,成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孔融,曹操,董卓,何进,孔子,曹丕

    相信很多人小的时候都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吧,父母老师常常用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在历史上,这个人物也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在政坛上颇有建树,可惜晚年还是被奸人所害。当时他的家中长子只有九岁,面对前来抓捕的官兵却依然面不改色,只随口说出了八个字,随后便引颈就刑,而这句话后来也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句。孔融到底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