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面都有自己的一杆秤,是好是坏,都有自己的判断。
但是,实际上很多历史人物并非如我们知道的那般好。有些人是被影视剧虚构改编,将一些臭名昭著的历史人物,活生生地洗白成为了大好人。还有些人则是“高开低走”,小时候聪慧过人,演绎的故事甚至能流传数千年走进现代世界的课本,乃至人尽皆知,可当他们成年后,却活成了他们本来讨厌的样子。
今天,小编为大家盘点历史上6个被误认成好人的“坏人”,看看有没你知道的。
NO.1匡衡——专地盗土
一说到“匡衡”,99%的人第一反应就是“凿壁偷光那个孩子”,当年匡衡由于家里穷,穷到蜡烛都买不起,于是偷偷在墙上凿了个洞,借着邻居家的光线读书。这个故事意在告诉孩子们,即使条件再困难,也要刻苦读书,“匡衡”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于是老师们隔三差五就用匡衡的故事来教育孩子们,比如“古人的学习条件那么艰苦,他们还在努力学习,你们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孩子们一听,顿感羞愧。
那么问题来了,语文老师为何从来不告诉我们匡衡长大后的事情,其实,是因为老师实在说不出口。
由于匡衡的才学的确出众,尤其对《诗经》见解独到,受到了汉元帝的器重。他劝诫皇帝亲贤臣远小人,又推广道德教化,最后位居丞相,统领内外政务,一时风光无两。后来,匡衡被汉元帝封为乐安侯,封地31万亩。
31万亩这是啥概念?意思是这31万亩土地的税收,全部归匡衡所有,如今的匡衡,再也不用“偷他人之光”了,既有钱,又有权,可他的心态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匡衡为了得到更多的钱,偷偷将封地扩大,强取豪夺了临淮郡民田4万亩,夺了田地不算完,匡衡还指使自己的手下贪盗公家财物,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且别人也不敢随便举报他这个丞相,毕竟汉元帝“罩”着他。
汉元帝去世后,匡衡被查,以“专地盗土”的罪名贬为庶人,终究没逃过一个“贪”字。曾经那个凿壁偷光的好孩子长大之后变成了国家的蛀虫。
NO.2蔡伦——陷害帝妃
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者蔡伦更是我们家喻户晓的人物。但造纸只是蔡伦的副业,他的主业其实是宦官,除了改进造纸术外,他还做了不少“惊天动地”的大事。
蔡伦在15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宦官,那时的他非常的年少,对于权力的复杂还一无所知。但宫廷就是一个大染缸,在其中生存就必须要掌握相应的生存之道,于是迅速成了窦太后身边的红人,为夺权,蔡伦曾多次协助窦太后实施罪孽。
首先,蔡伦诬陷帝妃宋贵人“挟邪媚道”,将其迫害至死;然后,蔡伦继续参与迫害宋贵人之子,让本该成为太子的刘庆被贬;接着,蔡伦又构陷帝妃梁贵人,更夺其子立为储君,以便将来成为傀儡皇帝。最后,蔡伦的一系列孽障被翻出,他自知无路可退,于是畏罪自尽。蔡伦一生做过的好事,或许就剩造纸术了吧?
NO.3孔融——死于不孝
孔融生于东汉末年,由于汉武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孝悌忠信”的信条已经深入人心。古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对父母孝顺则对君王忠诚,而孝悌孝悌,对兄弟友爱的人,也必然对父母孝顺。这是儒家的固有逻辑,作为孔子嫡传后人,自然不会太差,孔融让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出身名门有才华,年少成名,不一定就是好事,最大的问题是无论做任何事,哪怕有错,都会有人替你美化,容易养成恃才傲物、不谙世事的性格。
曹操爱才,孔融是大儒,曹操把孔融召到自己门下,可他却有这么一个爱好:喜挑主子曹操的毛病、戏谑曹操。曹操灭袁绍时,曹丕因贪图美色,顺便夺了袁熙的妻子甄宓。于是,魏国“八卦中心”孔融便常在曹操面前说,当初武王伐纣,将妲己给了周公。操问其出处。孔说,以今例古,大概就那样了。言下之意就是挖苦曹操教子无方。
其实,孔融打心里瞧不起曹操,他是圣人之后,学问渊博,诗赋俱佳,道德文章,在当时少有敌手曹操的父亲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人家是官宦之后,曹操是宦官之后,天壤之别,在孔融眼里,曹操就是出身低贱的暴发户,更何况曹操野心越来越大,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名士骂曹操似乎成了风气。
更让人意外的是,孔融在中晚年的时候,却抛出了这么一个令当时文人士大夫炸锅的另类观点:父亲对孩子是没有爱的,那是情欲勃发时的一个产物而已。母亲对孩子,就好比是瓦罐里装的东西,东西拿出来了,跟瓦罐就没啥关系了。
建安十三年,曹操让手下网罗孔融的罪名,以不孝之罪借机将他满门处死,而这条惊世言论也成为最重要的罪状。
NO.4李绅——贪官酷吏
李绅,你或许没有听过;但李绅的诗文却常被人挂在嘴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家家世显赫,三代为官,曾祖父李敬玄陪唐高宗读过书,官至宰相,祖父与父亲都担任一方官员。轮到李绅时,父亲却不幸早逝,全靠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大。好在,李绅争气,27岁就进士及第。
中进士后,李绅衣锦还乡。不想偶遇浙江节度使李逢吉,两人相约一起到亳州城东的观稼台游玩赋诗。正值夏日,天气异常酷热。两人同登观稼台,极目远眺,只见远处淮河岸边,农人三三两两地散落在河岸边,正顶着烈日在锄地。此情此前,想到了在家辛劳的母亲,于是,吟出了千古流传的《悯农》。
此诗一出,李绅名声大涨,自此树立了自己积极正面的形象,还赢得了“悯农诗人”的美名。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都把他当成一个体恤农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贤者来歌颂。
可历史上,真实的李绅当真如此悲天悯人吗?
不,中进士后,他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一直做到了唐朝宰相(相当于今天的总理)。
想不到,随着官位的提升,曾经悲天悯人的诗人逐渐蜕变成了一个花天酒地、贪图享乐的腐败分子。据野史记载,李绅发迹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因为特别喜欢吃鸡舌,还要求每餐一盘。
于是,为了满足这位宰相大人的口腹之欲,每日都要捉活鸡300多只,后院宰杀的鸡堆积如山。此时,铺张浪费的李绅再也没有当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简朴与珍惜的意识。
除了铺张浪费外,李绅还豢养家妓,还将将歌姬赠予了刘禹锡。此外,还有一些事成功让李绅被扣上了无情无义、人品低劣的帽子。
甚至为了自己的仕途,李绅可以不顾百姓死活。据说有一年天大旱,不久在他的辖区发生了蝗灾。为了不影响仕途,在向上奏报时,李绅竟隐瞒灾情说:“蝗虫进入了他管辖的地域但不吃禾苗。”如此荒谬绝伦的话,不过是为了营造近似祥瑞的假象讨皇帝的欢心。
尽管以上事件,皆出于野史,但“空穴不来风”,表明李绅的生活确实十分奢靡。而在正史中,李绅也是有污点的,他最大的污点就是晚年经手的"吴湘案"。不论原因如何,李绅不问缘由便轻易处死吴湘,的确有失公正,也不符合明察秋毫的父母官行为。
NO.5纪晓岚——超级大贪官
纪晓岚的原名叫纪昀,晓岚是他的字。历史中的纪晓岚一生的功绩有两项,其一就是参与《四库全书》的编撰。纪晓岚另一项功绩就是在晚年写了一部“追录旧闻,姑以消遣岁月”的随笔杂记《阅微草堂笔记》。
关于纪晓岚的为人方面,真实的纪晓岚与影视剧中的人设完全不同。历史中真实的纪晓岚“貌寝短视”,这完全不是“铜牙铁齿”的形象。
不仅如此,纪晓岚人品还非常差。纪晓岚非常贪财好色,他一生娶了很多妻妾,即使到了晚年时期,也离不开女色,《啸亭杂录》更是称其“今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
更为重要的是,纪晓岚可不是什么大清官,更不是眼里揉不进沙子的人,根据有关史料记载,纪晓岚在担任朝廷命官期间,十分热衷于潜规则,善于利用官场上的一些阴阳规定,为自己谋取私利。
纪晓岚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是以团体或者暗地里的方式,很难为人所发觉,他不像和珅那样雁过拔毛和高调,所以才会被人们一直所忽略。
纪晓岚在做官期间,积累的财富并不少于和珅,却很好地被后人继承了下去,自己也收获了不错的名声,这样的人才是于国于民的大祸害。
NO.6芈月——私生活糜烂
宣太后芈月原本是一个楚国人,后来出于政治目的,嫁给了秦惠文王做妾,不久之后就生下了秦昭襄王,母凭子贵,得到了秦惠文王的恩宠和疼爱,在后宫中一时风头无两。
秦惠文王死后,秦昭襄王继位,此时的秦昭襄王还是一个小孩子,芈月就以太后的身份主政秦国的政治,成为了最有权势的一个女人,秦国的大小事务都掌握在她的手里。
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芈月做出了最让人难以启齿的行为,就是引诱义渠国国王,两人在一起苟且了许多年,为秦惠文王戴上了一个大大的绿帽子。
有了义渠王做靠山,芈月又将自己的儿子推上秦王王位,成为秦昭襄王。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坐稳王位,芈月开始视义渠为巨大为威胁。芈月通过欺骗手段将义渠王骗至秦国并杀害,并趁机占领义渠大片土地。后来芈月当上了史上第一个太后,史称“宣太后”。
如果不是她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公愤,芈月在秦国作恶的日子相信还会继续下去,如此一来,秦国统一东方六国的步伐可能都要被延缓,那就是真正的历史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