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女史学家第一人”班昭,我欣赏这样活着的女人

“中国女史学家第一人”班昭,我欣赏这样活着的女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脑袋大历史 访问量:3747 更新时间:2024/3/8 9:34:05

有书君说

在中国历史上,青史留名的女子虽说不多,但总有那么几位“巾帼不让须眉”。

她们凭借自己的德行和才华,在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姓名。

但仔细想想,古往今来,能诗善文的才女不在少数,而蘸墨写史的女子却寥寥无几。

在古代,有资格讲经著史的多为男子,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二十四史”的作者,几乎清一色都是男子。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在“二十四史”的众多作者中就有一位女作者,也是唯一一位女作者。

她便是有着“中国女史学家第一人”的东汉才女班昭

饱经风霜,以史留名

公元45年的一天,班家的小女儿班昭出生了。

当时,她的父亲班彪正在潜心修史,渴望编写出堪比《史记》的传世之作。

大哥班固也早已才名在外,二哥班超则常常拿着《公羊春秋》阅读,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文史并重的家风使班昭从小就耳濡目染,年纪轻轻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范晔在《后汉书》中评价其“博学高才”。

班昭

然而,上天给了班昭颇多才华,同样也给了她颇多磨难。

在班昭9岁的时候,父亲班彪去世。

好不容易到了出嫁的年龄,可不幸的是,嫁到夫家没几天,丈夫也早早去世了。

父亲和丈夫的双双离世,使得她还没有来得及感受亲情和爱情的温存,这无疑成了她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人们常说:“寡妇门前是非多。”

身为寡妇,班昭不仅要承受生活压力,还要遭受舆论的攻击。

好在班昭心气极高,年纪不大就有了独立意识。

她没有选择再嫁,而是独自带着子女生活,为自己赢得了贤惠、守节的好名声,深受乡里称赞。

遭遇磨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磨难中放任自流。

在磨难的洪流中,班昭没有选择逃避与放弃,而是以坚毅的品质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公元92年,大哥班固因受权臣牵连,入狱后没过多久便死去了,只留下尚未完成的《汉书》。

汉和帝亲政后,因《汉书》未完一事深感遗憾,于是便命人去寻找《汉书》编撰的接替者。

由于班昭自幼秉承家学,更兼手中还有父兄未完成的散稿,于是,这项重任就落在了她的身上。

在进入东观藏书阁后,班昭为了实现父亲和兄长的遗愿,开始大量阅读史书;

终于将父兄遗留下的散稿整理出来,编成了《汉书》,并且还补写了八表,以及《天文志》。

《汉书》刚面世时,许多人都读不懂,就连大学者马融也要拜伏在藏书阁下,跟随班昭学习《汉书》。

在封建时期,女子参与史书编撰称得上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大事件,班昭也因此成了后世女作家们崇拜的对象。

清代女作家赵傅在《后汉列女颂(并序)》中就赞她“东观续史,赋颂并娴”。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更是将金星上的陨石坑以她的名字来命名。

朝中大家,幕后议政

汉和帝有感于班昭在编著《汉书》时的突出表现,同时对班昭的才华也十分钦佩,于是便干脆请班昭入宫教授后妃们读诗诵史,让班昭做她们的老师。

一时之间,后宫之中出现了“左右习诵,朝夕济济”的局面。

班昭凭借其丰富的学识,高尚的品德,深得后妃们称赞,并被尊称为“大家”。

也就是这时,班昭和还没有成为皇后的妃子邓绥成了“忘年闺蜜”。

两人亦师亦友,情同姐妹,这也为班昭日后参与朝政打下了基础。

邓绥在宫中处处隐忍,以退为进,最后成功击败了皇后阴氏,于公元102年成为汉和帝的新皇后。

四年后,汉和帝英年早逝,而新君汉殇帝刘隆生下只百余日。

于是,邓绥成了太后,并顺理成章地临朝专政。

虽然女性的身份让班昭无法走上朝廷,但她却始终在幕后为邓太后出谋划策,协助她处理政务、治理国家。

对于班昭的“闺蜜干政”,史书并未遮掩。

《后汉书·列女传》记载:

“及邓太后临朝,与闻政事,以出入之勤。”

班昭对朝政尽心尽力,让邓太后十分感动,于是她破格册封班昭之子为关内侯。

有了班昭的指点,年轻的邓太后如虎添翼,初掌大权就有章有法,让大臣和老百姓称赞不已。

邓太后

邓太后在执政中一遇到问题,便会召见班昭商议解决方法。

有一次,邓太后的哥哥大将军邓骘以母亲去世为由,想要辞官回乡。

邓骘一直率军镇守边疆,可以说是国家的屏障。

邓太后担心哥哥辞官之后边疆生变,所以准备拒绝他的请求。

但邓骘态度很坚决,邓太后只好去征求班昭的意见。

班昭说:

“今国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

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

班昭这是含蓄地告诉邓太后,如果邓骘不急流勇退的话,等有朝一日你不再掌权,那么任何小事都有可能引发大的祸端,邓氏一族也会凶多吉少。

邓太后心领神会,坦然接受了班昭的建议。

班昭生前一直为邓太后出谋划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她去世后,为了表达对她的敬意与感谢,身为太后的邓绥以学生之礼身穿素衣以表哀悼,并派使者监办班昭的丧事。

文采斐然 ,毁誉参半

班昭不仅在史学上、政治上大放异彩,在文学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当时全国各地每逢有贡物入京,皇帝、太后总会把班昭召进宫,让她作赋歌颂。

有一次,班昭的二哥班超从西域送来了一只非常美丽的大雀,班昭便被召入宫中,临场写下一篇《大雀赋》。

随着时间的流逝,班昭红颜已老,但她的才情依旧熠熠生辉。

晚年时,班昭曾跟随自己的儿子到陈留赴任,她将自己一路的所见所闻写了下来,于是便有了这让后世传唱千年的《东征赋》。

班昭

晚年的班昭,没有了往日的悠然自得,她身患疾病,同时也为自己的儿女们操碎了心。

当时家中女儿们正当出嫁的年龄,班昭担心她们不懂妇女礼仪,便于闲暇时作《女诫》七章,以资勉励。

这《女诫》本是班昭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课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堪称“古代女人日常行为规范”。

大儒马融读后认为很好,便让自己的妻子、女儿也学习起来。

然而,班昭的小姑子却反对女子们学习《女诫》,她认为《女诫》对女子的要求太严格繁琐了。

比如在《女诫》“卑弱”篇中,班昭引用《诗经·小雅》中“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的说法,认为女性生来就不能与男性相提并论,必须“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和事,不辞剧易”,这样才算是恪尽本分。

如此一来,写出《女诫》的班昭,也被后世之人视为“男尊女卑”的鼓吹者。

其实,《女诫》所写也并非全是“男尊女卑”。

比如,在“叔妹”篇中,班昭便告诫女儿们要与丈夫的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女儿的关爱。

回顾班昭的年少时期,父亲和丈夫双双早逝,她没有太多的机会去和他们沟通,也没有办法向他们表达自己的爱。

班昭写成《女诫》,或许正是自己对女儿们的一种期望,期望他们能够遵守妇道,好好爱自己的家人,不要像自己一样,一生留有遗憾。

南宋诗人徐钧曾赞美班昭:“有妇谁能似尔贤,文章操行美俱全。”

康有为也称赞班昭道:“以班昭之学,列于须眉男子中,亦属凤毛麟角。”

班昭为我们留下了流传至今的史学巨著,也无心插柳地影响了中国女子近2000年的时间。

虽然后世之人对她褒贬不一,但依然无法掩盖她的风采。

汉书曹大家,才女古今殊。

班昭已随时光而逝,但她却给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财富。

标签: 班昭女诫班固汉书史书范晔

更多文章

  • 寡妇班昭为何受到了世人及太后的追捧?

    历史解密编辑:爱骑行的张标签:班昭,班固,太后,汉书,大儒,汉朝,科学家,历史学家

    班昭,字惠班,家学渊源,才华横溢。她的父亲班彪是东汉时期的大文学家。班昭本人也经常被召入宫中,教皇后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他为师。十四岁嫁给同县曹师叔,后人称班昭为“曹大家”,生活幸福美满。班昭是中国古代一位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的女性,她是女赋作家、女史学家、女政治家,甚至有人称她为数学家。而关于她的一

  • 蔡文姬嫁过三个男人,还是曹操对她好,她是曹操的白月光吗

    历史解密编辑:飞云如水标签:曹操,匈奴,丞相,董卓,汉朝,诗人,曹魏,三国,蔡文姬

    208年,35岁的蔡文姬由曹操做主,嫁给了22岁的董祀。洞房花烛夜,董祀看了看这个三婚的新娘,连盖头都没揭,转身离去。直到曹操要砍他的头,董祀才追悔莫及。蔡文姬披头散发,光着脚丫闯进曹府,跪求曹操饶董祀一命。曹操望着眼前的女子,长叹一声,这还是当初那个才情卓绝,面若桃花的小师妹吗……他的小师妹是大儒

  • 浙江一萌娃扮成蔡文姬去逛商场,路人纷纷被萌翻:边走边“回奶”

    历史解密编辑:乡野撒哥标签:蔡文姬,回奶,萌娃,萝莉,游戏

    导语:萌娃扮成游戏里的人物蔡文姬,卡姿兰大眼睛太可爱了,网友:太可爱了,搭配一个婴儿车,简直就和游戏里面一模一样。近日,在浙江丽水,有网友给大家分享了一段非常可爱的视频。原来在丽水某商场内,一个小女孩打扮成了游戏里面蔡文姬的样子,蔡文姬本身就是一个萝莉的形象,所以让这个年幼的小女孩来cosplay那

  • 曹操喜欢蔡文姬,为何从匈奴赎回她后,要将她嫁给农民?

    历史解密编辑:米君观察局标签:曹操,蔡文姬,董卓,甄宓,匈奴,关羽

    三观要正,开车要稳。——李三观《野史纲目》第2045期——野史纲目——曹操从不做亏本的买卖,所以在蔡文姬这个事上确实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很大的谜团。他花重金赎回的蔡文姬,却为何让她另嫁了他人呢?蔡文姬容貌不俗,且被评作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卓文君、上官婉儿、李清照)之首,女子中才华能出其右者屈指可数,甚

  • 曹操花重金赎回蔡文姬,将她嫁于他人,暗恋一生却爱而不得!

    历史解密编辑:昕梦倾城标签:曹操,蔡文姬,东汉末年,匈奴,丞相,董祀

    曹操是对蔡文姬用过情,这种“情”又是何种感情,多年来关于曹操与蔡文姬之间的情感纠葛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如果曹操对蔡文姬没有别样的感情为何会花重金将其从匈奴赎回?另一方面曹操如果对蔡文姬用情至深又怎会将她嫁与别人?一代枭雄曹操的谋略和城府世人皆知,铜雀台的一众美人也证明了他并非专情之人,他对蔡文姬的感

  • 才女蔡文姬:一婚丈夫早亡,二婚被匈奴强掳,三婚曹操做媒嫁董祀

    历史解密编辑:漂江孤影标签:蔡文姬,曹操,董祀,匈奴,董卓,王允

    通晓音律、博学多才的蔡文姬是中国历史上盛名长誉的东汉大才女、文学家。说起来,这位名列我国古代“四大才女”之首的古代奇女子,竟然在大半生的时光里都是悲情坎坷的——她一生三嫁,还无奈与骨肉分离,好在遇见了曹操这位手握实权的仰慕者,最终将蔡文姬迎回中原,并将其许配给下属董祀,于是这才有了个不错的晚景归宿。

  • 一婚嫁高门,二婚入匈奴,三婚曹操做媒,蔡文姬为何一生三嫁?

    历史解密编辑:醉风文史标签:曹操,董卓,王允,匈奴,卫青,曹魏,诗人,东汉,汉朝,蔡文姬

    蔡文姬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女,其在文学、书法以及音乐领域都有不俗的造诣。不过,这位才女的婚姻却十分悲情坎坷,她一生三嫁,期间还无奈与骨肉分离,若不是曹操相助,蔡文姬恐怕永远得不到自己的最终幸福。以现代的眼光看待蔡文姬一生三嫁,这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毕竟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现在,二婚、三婚似乎也很常

  • 才女蔡文姬的一生有多悲惨?被匈奴掳去沦为玩物,12年后重返中原

    历史解密编辑:茶小姐说历史标签:蔡文姬,曹操,中原,董仲舒,董祀,匈奴,才女

    封建思想枷锁下,时代对女性都有着先天上的不公,女子不能抛头露面,只能在家中相夫教子。封建枷锁还约束了女性的教育权,“女子无才便是德”耽误了多少女子,男子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朝,而女子呢?出头之日近乎渺茫。有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子一生惊才艳艳,众多男子也称她为奇女子,她就是蔡文姬。封建时代,女子要读书

  • 三国志11菜鸟先飞:当蔡瑁遇上蔡文姬,长安和洛阳都成了囊中之物

    历史解密编辑:奕道君心本尊标签:蔡瑁,董卓,长安,蔡文姬,洛阳县,菜鸟先飞,三国志11

    蔡瑁、蔡中、蔡和这三兄弟,一直以来都是三国志11游戏里的高级小丑。尤其是智力垫底的蔡中、蔡和二人,更是被冠以“中和二弟”的羞辱式外号。百家争斗剧本按照姓氏对武将进行了阵营划分,使得他们跟姐姐蔡夫人被剥离出了荆州集团,这下就有些尴尬了。这就好比长在地里的青菜被连根拔起丢到了马路上,各种车轮的威胁碾压之

  • 才女蔡文姬:被匈奴王霸占12年,屈辱生二子后,又被曹操重金赎回

    历史解密编辑:水墨疏窗标签:曹操,苏武,王允,诗人,汉朝,曹魏,三国,匈奴王,胡笳十八拍,才女蔡文姬

    昔日杜甫在山林中遇到一位因为战乱失去父兄又被夫婿抛弃的美人,遂作诗《佳人》来感慨她的凄惨遭遇,他写“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来感慨她身世飘零。古语云“一将功成万骨枯”,细数中国历史,无数男人为了成就霸业发动战争,致使百姓流离失所。而在这其中,最悲惨的往往是女人们。正如杜甫诗中描述的那样,她们像蜡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