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除了星罗密布的名胜古迹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古墓。
西安古墓之多,多到很多人调侃自己在西安“上学如上坟”,而汉代才女蔡文姬的墓,就在西安郊外的一个村子——蓝田县三里镇乡的蔡王庄村,而这一个小坟包,则被村民世代守护着。
扑朔迷离的蔡文姬墓
虽然西安市蓝田县的蔡文姬墓,被陕西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名单,但是实际上,关于蔡文姬的墓到底在哪里,历史学界一直都没有给出一个能够说服所有人的定论。
翻阅史书会发现,史书中并没有关于蔡文姬最终归宿何处的明确记载,唯一有迹可循的是在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中,写到了蔡文姬墓。
而《三国演义》终归只是小说,并不能够当作严肃的历史考证依据。
因此可以推断出,西安郊外蓝田县三里镇乡的蔡王庄村的蔡文姬墓,很有可能就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所来的。
东汉末年,群雄涿鹿,狼烟四起,战火不断,蔡文姬在战乱中颠沛流离,不幸被匈奴所虏,含恨生活长达十二年。
曹操听闻此事,怜惜蔡文姬博学有才,不同寻常,正是自己思慕已久的贤才,于是用金璧作为交换,赎回蔡文姬,蔡文姬死后,就被葬在了现在西安郊外的这个小村子里。
小说往往比正经历史流传度更广,也更容易被人相信。
1991年,西安市政府在蔡王庄村建立蔡文姬纪念馆,蔡文姬之墓的位置似乎也被进一步证实了。
1994年,蓝田县蔡文姬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李沁生是蔡文姬纪念馆第一任馆长,当年他与同事们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才将一片农田变成现在的蔡文姬纪念馆。
为了建立蔡文姬纪念馆,李沁生翻阅了大量的史书,就是为了验证陕西省蓝田县蔡王庄村的蔡文姬墓是真的。
李沁生在一部清朝地方史《吕志》中发现,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曾经在蓝田县置办过一处房产,这也为蔡文姬晚年为什么会在蓝田县生活提供了依据。
当然,这样的说法到现在,依然没有得到史学建的普遍认可。
但是基本可以确定的是,蔡王庄村村民世世代代守护的墓是汉代墓。
在蔡文姬纪念馆建馆的时候,就有工人挖到了一些瓦片。
李沁生再见到瓦片之后,判断这些瓦片就是汉代的瓦片。
在历史学界一直有个说法,所谓“唐砖汉瓦”,瓦片作为汉朝极具代表性的东西往往能够证明很多事情。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关键性的证据却没能够被好好保存,没有实物光凭着描述和记忆很难服众。
李沁生想要凭借瓦片,证明蔡王庄村的坟墓就是蔡文姬墓的观点,并没有得到支持。
一直到现在,陕西省蓝田县蔡王庄村的蔡文姬之墓,也是纪念意义远大于其本身的历史意义。
墓主人博学有才,闻名天下
千百年来,蔡文姬一直以才女的形象被人们记住。
史书上称蔡文姬:“博学而又才辨,又妙于音律。”在东汉末年,那个时局动荡,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蔡文姬宛如遗世独立的明珠一般,惊艳着世人。
不论是诗文、音律还是书法,蔡文姬皆有造诣,为后世人所称道。而蔡文姬的这些成就,和她的出身紧密相连。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东汉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与此同时,蔡邕也是东汉时期的名臣,与曹操是亲密无间的好友。
家庭环境与父亲,对蔡文姬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蔡文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尤其是在文学上。
蔡文姬逃离匈奴管束回到汉之后,心中思绪万千,含泪写下《悲愤诗》两首。
其中一首为五言体,全诗情感真挚,讲述自己在匈奴手下所受到的屈辱,读者读时能很明显感到蔡文姬在写诗时心中所怀的“感伤乱离”。
这首五言体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体长篇叙事诗,诗中大量的风景描写侧面渲染了蔡文姬当时复杂难言的心情。
令人感到十分可惜的是,蔡文姬虽然是四大才女之首,博学多才,但是流传下来的作品却很少。蔡文姬的作品大多都在战乱当中遗失,现在留下来的只有《悲愤诗》与《胡十八拍》。
蔡文姬虽然是女性,但是作品中却没有女儿的娇柔,反而透露着一股英气,虽然有描述自己离乡伤感之处,也丝毫不娇柔造作,无痛呻吟。
明代文学理论家陆时雍评价蔡文姬是“才气英英。”陆时雍在《诗境总论》中写道:“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除了才华,蔡文姬被人谈论最多的还是她的三段婚姻。
16岁的蔡文姬第一次嫁给当时的河东世家子弟卫仲道,两人情投意合,夫妻恩爱,琴瑟和鸣。
这可惜这段婚姻太过短暂,蔡文姬与卫仲道成婚不到一年,卫仲道咯血而死。
卫家人自此开始嫌弃蔡文姬,文姬又不曾为生下一儿半女,在卫家的光景一日不如一日。
蔡文姬自小心高气傲,难以忍受这样的对待,一气之下跑回娘家。
后来,蔡文姬父亲不幸入狱,病死在狱中,蔡文姬也被匈奴虏去,被左贤王纳为王妃。
蔡文姬在匈奴居住十二年,倍受屈辱,思念大汉。
被曹操重金赎回之后,蔡文姬又嫁与董祀。
董祀是曹操的一个手下,原本不愿意接受蔡文姬,在曹操的授意之下才娶蔡文姬进门。
蔡文姬与董祀起初并不和睦,两人性格不合,多有嫌隙。
十二年的南距居匈奴生活让蔡文姬饱受离乱之苦,市场精神恍惚,眉头紧锁。
而董祀不同,正直壮年,又一表人才,颇得曹操重用,自然有些心高气傲起来,看不得蔡文姬整日忧心重重、神思恍惚的样子。
蔡文姬虽然与丈夫有些嫌隙,但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候,她毅然为丈夫挺身而出,找到曹操为丈夫求情。
曹操感念蔡文姬身世悲惨,于是看在蔡文姬的面子上放了董祀。董祀自此对蔡文姬转变态度,夫妻二人这才相敬如宾,举案齐眉。
从丁廙的《蔡伯喈女赋》中的“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两句可以看到,蔡文姬后来与董祀执手走完一生。
神秘小村,世代守墓
如今,蔡文姬墓早已被陕西省政府作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起来,吸引则全国各地的游客前去。
不过在这之前,蔡文姬墓一直都是蔡王庄村的村民自发守护的。
蔡王庄村不大,全村不过百十来户人家,是个地地道道的小村子。
有意思的是,蔡王庄村虽然名叫蔡王庄村,但是全村没有一户姓蔡的人家,几乎都是王姓人家。
之所以村庄名字当中带“蔡”字,也是因为这个村子里所有村民都相信,村外西边不远的小坟疙瘩是汉代才女——蔡文姬的墓。
这样的观点一代传一代,久而久之,蔡王庄村的所有村民都自发地守护起村外西边的蔡文姬墓。
蔡王庄的村民守护蔡文姬墓并不只是说说而已的,村里几乎不论男女老少,都知道村外西边的“蔡文姬墓”。有时,村里的小孩顽皮起来跑到蔡文姬墓旁边玩耍,都会招来大人的斥责。
有村民回忆起自家小时候的经历,说道:“小时候在村上玩儿,跑到那个墓子上,大人就在下面呵斥。”
蔡王庄村人守墓采用的是分门守墓的方法,即村中守墓人家被分为四个门派,分别是掌门、二门、三门、四门。
据蔡王庄村的掌门守墓人说,把村子分成四个门派,是从祖上传下来的。
据说,蔡文姬在晚年时选择来到陕西蓝田县生活,蔡王村守墓人的祖先就是蔡文姬家的仆人。
蔡文姬去世之后,就被埋葬在了陕西省蓝田县三里镇。
因为蔡王村守墓人的祖先在照顾蔡文姬的时候,对蔡文姬的才华满怀仰慕之情。
于是,在蔡文姬去世之后,带着自家的四个儿子举家搬迁到蔡文姬墓旁边住下,自愿充当蔡文姬的守墓人。
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变化,四个儿子最终形成四门,也形成了这蔡王庄村。
从东汉末年到现在,早已经过去上千年的时间,蔡王庄村的人就一代又一代地守护着这座他们心中的蔡文姬墓。
随着时间的推移,蔡文姬墓早已经和蔡王庄村融为一体,成为蔡王庄村人中一个重要东西。
当被问及守墓是否有什么特别规矩和习俗的时候,蔡王庄村的守墓人们都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
在他们的印象中,守护蔡文姬墓,就是他们的责任所在。
“在我们这一代,也没有村规,也没有条文规定。但是人们在意识上,就要保护这座墓。”
很显然,保护蔡文姬墓已经融入到了蔡王庄村村民的思想里,成为了一种自发性的行为。
每到农闲时间,在王庄村的村民,就要在墓地周围来回巡视,认真检查蔡文姬墓是否遭到破坏。
如果遇到形迹可疑的人,村民是一定要仔仔细细地盘问清楚,才会放他离开。
千年古墓,改头换面
因为有蔡王庄村村民世世代代精心的守护,蔡文姬墓没有一点被盗的痕迹,完完整整地保留了下来。
如今,这里早就成了一处景点,只可惜在名胜古迹如云的西安市里并不太显眼。
据蔡文姬纪念馆第一任馆长李沁生说,蔡文姬墓原来就在农田中间,显得又小,又有些破败不堪。
经过几代的人不断努力之后,现在的蔡文姬墓早就不是当年那个被几片农田包围着的小坟冢了。
在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与蔡文姬墓相关的配套设施早已经一应俱全,蔡文姬墓也在蔡文姬纪念馆中。
走进纪念馆内,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各种有关蔡文姬的装饰与画像。走出第一进院子,进入第二进院子之后,就能看见蔡文姬的墓。
纪念馆内还有很多在蓝田县内出土的文物碑刻,气势恢宏。
在文姬纪念馆内,详细地记录了蔡文姬的生平事迹、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等等。
纪念馆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庭院中间的蔡文姬塑像,她面容平和,安然地屹立在纪念馆内,注视着前来纪念她的后人们。
春去秋来,前来参观纪念的人一批又一批地变换着,唯有她竖立在此。
其实,不论蔡王庄村的村民守护的蔡文姬墓是否是真正的蔡文姬墓,也不论真正的蔡文姬墓在哪里,令我们动容的是蔡王庄村村民千百年来一直在坚持的这种精神。
也正是因为有蔡王庄村村民一直以来的坚持,蔡文姬纪念馆才能够被建立,而且越来越好,蔡文姬也才能被更多的人记住、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