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颍川长社人,在今天的河南长葛市。
年少时,他与叔父钟瑜一起到洛阳游历,碰上一个算命的,对他叔父说:“此儿有富贵相,但当受水灾,要谨慎从事。”
走出去没十里,正要过桥,马突然惊了,钟繇从马背跌落水中。
叔父连忙把钟繇救上来,心想,受水灾这条准了,那富贵这条也该是准的吧。从此, 叔父 对钟繇越发器重,供给资费,令他好好读书。
成年后,钟繇被举孝廉,一路做到黄门侍郎。
当时,汉献帝已经迁都长安,李傕、郭汜等人为乱长安,与关东断绝关系。
兖州牧曹操派来使者,向天子上书。
李傕、郭汜认为,关东诸人欲自立天子,曹操虽派使者来,恐怕不是真心。二人想把使者扣押下来,拒绝曹操。
钟繇劝说二人,“方今英雄并起,各各说自己是奉了皇命,其实多半是假的。唯有兖州牧曹操乃真心对待王室 。 拒绝曹操的诚意,将会伤了众人之心。”
二人想想也是,反而对曹操的使者善加款待,这才使得曹操和汉献帝得以 沟通 。
使者回去之后,把事情一说,又加上荀彧称赞钟繇,曹操对这个年轻人就留心了。
后来,李傕胁迫天子,钟繇与尚书郎韩斌协力,带汉献帝一起逃出长安,汉献帝将钟繇提拔为尚书仆射。
当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人各拥兵相争。
曹操正在山东用兵,对马韩二人十分不放心。他派钟繇为使者,持节至关中督办军事,特许其可不受制度约束。
钟繇见到马韩二人之后,为其陈说利害,把两人给说得连连点头,各遣一子入朝为侍,实际上便是变相的人质,这也使得曹操放下了心。
官渡之战时,曹操与袁绍对峙,军资匮乏。这时,又是钟繇给送来两千匹好马,解了燃眉之急。
曹操因此给钟繇写封信说:“当年刘邦与项羽征战,萧何坐镇关中,输粮运兵,功劳与您差不多。”这算是对钟繇相当肯定了。
没过多久,匈奴单于在平阳作乱,钟繇率军去围剿,还没打完呢,传来消息,袁绍安置的河东太守郭援率大军来到河东。
敌众我寡,诸将认为此时该赶紧撒手撤退。钟繇对众人说:“袁氏此时方强,郭援此来,关中马腾、韩遂多与其有 勾结 ,还没有反叛是因为我尚在。如果我们此时撤退,即是示弱。那我们周边关中之 人 ,将个个视我们为寇仇。到那时,我们想撤,还走得了么?不可未战而先自败也。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我听说,郭援刚愎自用,好胜心强,必然以为我们软弱,掉以轻心。如果他渡过汾河扎营,则我们可以在其半渡之时,集中兵力进攻,可大胜之。”
钟繇派出张既去见马腾,再次陈说天下大势,曹操是奉天子之命,诛乱除暴,袁绍现在人虽多,但名不正,言不顺等等。
马腾也应允了,派其子马超率精兵来助战。
果然 , 郭援到时,轻视钟繇等人,率军渡汾河,谋士们谁劝也不管用。走到一半, 郭援 被钟繇、马超打得落花流水,郭援也被斩首,匈奴单于一看不好,也投了降。
讲到这里,我们说个小插曲,钟繇为什么这么懂郭援呢,原来他俩人是有亲缘关系的。
这一战,庞德担任先锋,一路冲杀,大破郭援。征战之中,庞德亲手斩对方一员战将,不知何人,把首级挂在马的弓箭袋上。
等到战斗结束,众人都听说郭援已死,但不见尸体。庞德从弓箭袋上取下首级一问,“是这人吗?”
郭援其实是钟繇的外甥,钟繇一看大哭起来,庞德赶紧道歉,但主将钟繇是非分得清,说道:“郭援虽是我外甥,却是国贼,您不必道歉。”
至此,可以说,钟繇是一个公私分明的人。
这之后,钟繇又平定了河东卫固的作乱。
自打汉献帝迁都长安之后,洛阳人渐稀少,钟繇把关中居民迁来,又招纳流亡之人以充实,数年之间洛阳人口又繁盛起来,曹操后来与关中的马超、韩遂开战,也多赖钟繇提前的这步安排,曹操也因此上表将钟繇提升为前军师。
魏国初建,钟繇担任大理,相当于现代的最高大法官,掌刑狱,后来又迁相国。
曹丕做太子的时候,命人铸“五熟釜”,釜,即是现代的锅,五熟,则是有不同的分格,相当于现在的鸳鸯锅。重要的是,釜上有铭文,称颂钟繇的功劳。
之后,钟繇曾因魏讽谋反一事罢官。等到曹丕继王位后,钟繇又官复大理,曹丕称帝,钟繇为太尉。当时华歆为司徒,王朗为司空,均为曹操时的名臣,也都是当时的名士,集齐这三人辅佐,曹丕也很是感慨。
有一次退朝后,他对左右人说:“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恐怕不会再出现这样的盛景了。”
魏明帝曹叡继位,钟繇改封太傅,因有膝有病,跪拜不便,那时华歆也以年高有疾,朝见时都要乘车坐轿,由卫士抬着上殿就坐。
以后,三公有疾,可上殿就坐,成为朝廷惯例。
太和四年,钟繇去世,时年八十岁,谥号成。
说到这里,咱们还没讲讲钟繇支持肉刑和书法的事呢。
曹操在时,曾经让官员们商议是否恢复肉刑,以肉刑来代替死刑。
钟繇是支持的,他认为肉刑是古来圣人时即有的,可以恢复以代死刑。
但众人以为肉刑会引起百姓的不满,于是就搁置了。
曹丕在位时,钟繇又提起此事,因有战事暂停。钟繇不死心,又上疏要求恢复肉刑,曹丕让群臣再议,参加讨论的有上百人,其中司徒王朗明确反对恢复肉刑,主要还是觉得肉刑不人道。
那时吴蜀未灭,曹丕想了想,把这事情又放下了。
终其一世,钟繇是恢复肉刑的支持者。
再说说书法。
汉字发展到三国时代,已经从东汉末年的隶书逐渐演变到了楷书,楷书便是由钟繇所创,他的主要作品有“五表”“六帖”“三碑”,咱们贴一张藏于故宫的《宣示表》来体会一下钟繇书法的神韵。这是一篇小楷,与当今的楷书已经极为相近,而仍保有部分隶书的波磔,我也写毛笔字,看了之后,只是觉得其字写得雅致而有劲道,难以企及。
至此,关于钟繇的故事我们基本讲完了,以下是小方叔叔的观点。
这个钟繇是怎么做到的,既做了大官,位列三公,直到太傅,把一切处理得井井有条,还把字写得这么好,自创作楷书,出道即是高峰,留下不朽的作品,并与后来的王羲之合称为钟王。
一个人能取得以上的一个成就便已经算是人生赢家,可钟繇竟然把两者拿捏得如此之好,而我们这些上班狗,还整天和这个那个请教,您是怎么处理工作和生活关系的呢?
关于钟繇学习书法,有本叫《书苑菁华》曾记载,钟繇曾师法蔡邕,为尽其学,曾盗挖他人坟墓以求蔡邕之书法讲义。临终前,钟繇对其子讲述学书法的要诀,提到过:“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
当然,这本书的记载,也可能是穿凿附会,可学书法、写字确是要首先融汇贯通前人,然后自己发奋努力,写出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一点是确认的。
暑假到了,很多小朋友要去这个那个兴趣班了,又到了弹钢琴、画画、写毛笔字的时候了吧,希望你们在学习这些爱好之前,了解一下那些优秀的、伟大的演奏家、画家、书法家,读读他们的传记,了解他们的为人,知道这一行第一流的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比只在那里苦练强多了。
好啦,今天的故事先讲到这里,让我们下期再见 。
往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