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斗争历来都是十分血腥的,关于后宫争斗的最早记载恐怕要追溯到商纣王时期了,受宠的妲己为了独占纣王,与姜王后发生一系列的斗争,最后妲己全面获胜,姜王后惨死。
在一千多年后的西汉王朝,也发生了这样的事件,刘邦名正言顺的皇后吕后在刘邦死后,利用手中的权力,杀了戚夫人,幽禁了其余诸多妃嫔,唯独放走了薄姬,让其跟随儿子刘恒去封地养老。吕后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薄姬又为何能够幸免于难呢?一起跟随#花样历史君#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一、命运有些类似的两个女人
吕后原名吕雉,是大财主吕太公的女儿,在父亲的安排下,嫁给了当时还十分落魄的刘邦。
彼时的刘邦,在秦朝的政府机关里面当一个小小的亭长,挣得少,花得多,三十多岁了还没有能力娶到老婆。
虽然没有老婆,但刘邦却有着自己的亲生儿子,他与镇上的好几个寡妇都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其中来往最多的便是一个开小酒馆的曹姓寡妇。
这个寡妇与刘邦欢娱几次之后,就怀上了刘邦的大儿子,出生之后被称作刘肥。
吕雉嫁入刘家之后,就将这个儿子接回来家中,亲自抚养,从这里可以就看出来,吕后最开始的时候还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女人,并没有嫌弃自己的丈夫,也没有嫌弃丈夫的私生子,一心一意地操持家务。
吕雉为刘邦生下了儿子刘盈、女儿鲁元公主,一家几口人都靠着吕雉的双手养活,而刘邦还是像之前那样无所事事,游手好闲。
后来,刘邦响应项梁的号召,起兵反秦,吕雉和家人从此过上了东躲西藏的生活,多次身犯险境,几乎送了性命。
然而,刘邦在四处征战的过程中,又收纳了好几个女人,其中最得宠的便是戚夫人。
戚夫人也是一个寡妇,其丈夫是秦朝的一个小官吏,在与农民军作战的时候战死了。
出身于没落贵族之家的戚夫人能歌善舞,并因此受到刘邦的独宠,两个人在一起缠绵了十多年,直到刘邦死亡的时候才被迫分开。
除了戚夫人之外,刘邦还在征战中,收纳了魏王豹的一个妃子薄姬,她与管夫人、赵子儿一道成为了刘邦后宫中的一员。
薄姬是一个漂亮但是低调的人,从来就没有刻意去引诱刘邦,直到有一次,与其感情深厚的管夫人、赵子儿想到薄姬,才决定成全二人的好事。
刘邦在管夫人、赵子儿的怂恿下,与薄姬有了一夜之欢,正是这一夜,薄姬就有了身孕,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刘恒。
本以为可以母凭子贵,但是刘邦似乎忘记了薄姬,也忘记了刘恒这个儿子,虽然将其封为了代王,但是并没有更多地看一眼。
薄姬是一个苦命的女人,几次三番地辗转于男人之手,虽然最终在刘邦这里获得了安定的生活,但是却不得不忍受空闺寂寞。
这一点,吕雉也有着同样的感受,身为正妻的吕雉,却很少得到刘邦的贴心呵护,只是互相尊重而已,甚至在戚夫人的威胁之下,自己和儿子的地位险些不保。
所以,当吕雉虐待戚夫人,关押其他妃嫔的时候,再看看可怜的薄姬,不觉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也就放过了薄姬母子,只是将其打发到封地罢了。
二、薄姬是一个十分聪明又隐忍的女人
除了与吕雉有相似的命运之外,薄姬本身的聪明和隐忍也是其安身立命的本钱。
与戚夫人、管夫人、赵子儿等人不一样,薄姬的容貌虽然出众,但是她更多地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来获得生存空间。
早年,著名的女相师许负曾经为其看相,预言她将来一定会生下一个天子,让得知此消息的魏王豹心猿意马,舍弃刘备,投靠项羽,最终身死国灭。
薄姬虽然是魏王豹的妃子之一,但很多时候她又充当着魏王豹的智囊角色,为魏王豹在秦末的乱世之中挣得了一席之地,只不过魏王豹刚愎自用,最终招致了失败。
在生下儿子刘恒之后,薄姬凭借敏锐的嗅觉,决定不参与到后宫的争宠行列中,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抚养自己的儿子成人。
除了她本人十分低调隐忍之外,还让自己的儿子学会了夹着尾巴做人,不以皇子的身份招摇过市,仗势欺人,这让他们母子儿子近乎隐形人的存在,获得了宝贵的生存空间。
如果她也像戚夫人一样,想要凭借着儿子和皇帝恩宠,兴风作浪,与吕雉作对,那么迟早难免一死。
要知道,吕雉虽然不受刘邦的恩宠,但她毕竟才是皇后,才是明媒正娶的妻子,才是朝中大臣们竭力支持的对象。
三、薄姬的隐忍换来了西汉两百多年的辉煌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大肆铲除宫中异己,成为了大权独揽的女人,儿子刘盈在其扶持之下,做了没几年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
此后,为了将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吕后不顾群臣的反对,先后立了孙子刘恭、刘弘为帝。
可惜的是,当刘恭在得知自己的生母不是张皇后,而是被吕后毒杀之后,就口出怨言,招来了杀身之祸。
刘弘则在吕后死后,失去了依靠,被刘氏宗族和权臣废除了皇帝之位,更遭受了杀戮。
代王刘恒因为母亲薄姬娘家人丁稀少的缘故,被刘氏宗族和权臣们共同推举为西汉皇帝,薄姬也从代王太后,变成了皇太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迎来了自己的人生高峰。
刘恒继位之后,无为而治,多施仁政,成为历史上风评最好的皇帝之一,刘恒死后,儿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此时的薄姬尚在人间,被尊威太皇太后。
直到公元前155年,薄姬才去世,从汉初刘邦立国,再到吕后弄权,文景之治,薄姬可谓是汉初政治的见证者和亲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