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天下翻覆,断壁残垣的战火烧不了《上灵》的翘袖折腰。
一曲《鸿鹄》最后,曼丽年华,都付小巷灰风。
一代宠妃缘何至此?
是妒火与贪欲一起斫断戚姬四肢,让她生不如死?
因果从头看。
刘邦立汉,汉宫得建,建成基奠,皆为功臣。
吕雉是基奠之一,是他的发妻,也是色衰爱弛。
多年的情分与功劳,最后都成为权力的依托,互相拉扯的凭仗。
王朝储君之争,自古是政治风云的半边混沌景象。
争宠?
争储君之位?
争夺朝堂权力?
争到最后,恍然大梦一场空。
发现,争的只是一口气。
惠帝少哀,刘被吕替?
这座汉宫的主人刘盈正躺在床上,他快死了。
今年是他登基的第七年,他应该知道,自己会死在这二十三岁的时候。
他可能会想起,小时候和母亲、姐姐,常在沛县田间劳作,父亲也常来帮忙。
想起那个时候的母亲,温柔大气,有礼刚毅。
那时他真的没有想过自己能当上皇帝,也没有想过自己会这么早就死去。
但他怎么可能不会死。
自那一日起,七年的“日饮为淫乐”,已经慢慢耗空了他的身体。
如若不这样,他怎么忘记在永巷看到的情景。
小巷幽深狭长,寂静无声。
他也不知道母亲为何带他来到此处,但眼前蠕动的肉块,杂乱的发丝下有些许熟悉的脸庞,让他难言又震撼,最后才发现,这是当初随乐起舞、俏丽灵动的戚夫人。
这样的面目全非,让一向仁弱的他无法言语,悲恸或是狂怒,让他甚至不顾礼仪,对着母亲大声斥责。
巨大的创口应该流血不止,但是戚夫人还能安然喘息,必然是大刑之后又得到救治,还不如及时死去。
吕雉开心戚夫人的生不如死,可刘盈也变得生不如死起来。
所有的一切都变了。
自此,他不再听政。
纵情声色,徘徊在男宠宦官、酒气淫靡间。
汉朝的最高权力从这一刻,慢慢来到了他的母亲吕雉手上。
吕雉先毒死了如意,又对戚夫人行酷刑,接下来是什么呢?
刘盈没有办法阻止他的母亲,对他来说,吕雉太强大了,连皇位都是母亲为他搏来的。
余下的弟弟一个个死去,连他也在死去,最后只剩下三个兄弟。
“灭梁、赵、燕以王诸吕”,在几位皇子死后,已经是太后的吕雉,将当时皇子们被封的“梁王”、“赵王”、“燕王”等名位移给了自己的族人。
吕姓王取代了刘姓王,外戚的权力越来越大。
吕雉要改朝换代吗?
不是。
她虽然大力扶持自己的家族,但也不是人皆鸡犬升天,一味滥用。
她十分注意协调吕氏和刘氏的关系,颇有一点刘吕并存、共治天下的感觉。
吕雉究竟在干什么?
命途难测,世事逼人
一切还得从刘盈父母相遇之初说起。
这是一个令人觉得匪夷所思,但是放在当时又好像合理的事情。
当年还是亭长的刘邦给吕雉的父亲祝寿,吕雉的父亲观刘邦面相,觉得他定为不凡,所以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吕雉嫁给刘邦时,刘家并不富裕,刘邦也不算顾家,吕雉带着子女农桑针织,看顾家里。
在刘邦斩蛇起义后,吕雉跟着他的日子也是颠沛流离。
谁又知道后来刘邦真的能做皇帝呢?
当时他们的对手,可是秦,是西楚霸王。
吕雉也不知道,所以她尽可能地做一个好妻子、好媳妇、好母亲,也曾在刘邦起事的过程中出谋划策。
直到刘邦的军队和项羽在睢水一战,汉军大败。
吕雉与刘邦的其他家属,不幸被俘。
做俘虏的日子,屈辱又艰辛,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按一开始说的在发展,吕雉也有自己的坚信。
不幸的是,刘邦真是个小人。
在自己妻子和其他家人被俘的日子里,他和宠姬——戚夫人,如胶似漆。
吕雉他们被囚禁了两年,期间项羽还用刘邦的父亲来进行威胁,如若刘邦不投降,就要烹杀他的父亲,而刘邦全然不听,还耍赖说,自己与项羽曾是结义兄弟,他的父亲就是项羽的父亲。
项羽后来没有动手杀人。
他不是怕刘邦,刘邦也不怕他。
但是,吕雉害怕了。
前有刘邦逃命时,几度丢下他们的一双儿女,想要加快行驶速度,好在夏侯婴相护。
今有父亲被烹,而出言耍滑。
她是刘邦的发妻,下一个会是她吗?
自卑、不安、焦虑、恐惧,折磨着被囚禁的吕雉,也让她对命运不公进行抗争,让她从这段经历中变化了很多,获得了很多的力量,以及一点点不平衡。
那一点点,是戚夫人给的。
吕雉一直坚守本分,所以丈夫纳妾,实为正常。
可长期的动荡生活、丈夫的冷落,对比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受到的宠爱,极大伤害了吕雉的自尊和情感。
而戚夫人,后来还敢火上浇油,这也是她最后如此悲剧的根本原因。
贪欲大行其道,妒火自然腾烧
戚夫人来到刘邦身边后,常常跟随刘邦出征,在关东行军。
而吕雉年纪较大,常常留守关中,看顾后方。
从距离上,刘邦更为亲近戚夫人。
一个人,在事业鼎盛时,很少会想起一路相伴、给予诸多的人,特别是枕边人。
“上岸第一剑,先斩身边人。”
这样的思想和现象,不只是以前,现在也不遑少见。
不仅是因为,这个人与现在有所成就的自己不相匹配,更多的是那段难堪的岁月,有这样一个人也知晓,看到她,就会想到当时弱小无能的自己。
多年的漂泊征战,让吕雉也养成了坚毅刚强的性格。
当年温婉的妻子早已消逝在混乱和抛弃中,现在展现在刘邦面前的,是一位坚强的母亲,是可以一起在人生中奋斗的伙伴。
此时,吕雉对他来说,更像一位战友,而刘邦本性爱美人。
吕雉年纪渐长之后,容颜渐渐不再复如花年华。
但,戚夫人能歌善舞,正当好时候。
两者选其一,在情感上,戚夫人无形当中就得到了更多。
虽然吕雉恪守本分,刘邦也不止这两个女人,后宫还有其他人的存在,但是谁也不能阻止独宠背后的妒忌滋生。
好在,刘邦好色,但不糊涂。
他早在汉王时期,就已经把他和吕雉的儿子立为太子,确定了刘盈的地位,给吕雉预告了她以后的权势。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母凭子贵。
吕雉有能力,但社会与世俗还是对女子有着诸多限制,一个男孩反而可以给予他的母亲更多便利。
刘盈对吕雉来说,也是如此。
她的生活重心转向儿子与权势,对于儿女私情,反而渐渐看淡。
但是,戚夫人却又不满足了。
善于吹枕边风的她,经常在侍奉刘邦的时候,寻找机会要求他废长立幼,甚至是“日夜啼泣”。
刘邦自己也慢慢觉得,他和戚夫人的孩子刘如意,性格更加像他。
而他和吕雉的孩子过于仁慈柔弱,不是很适合做皇帝。
父亲的担心,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
结合刘盈后来看到戚夫人变成人彘后的反应,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不算很高。
作为皇帝的他,没有能够呈现出一个皇帝的镇定与大气。
后来,刘如意被吕雉以刘盈的名义召回长安。
刘盈知道母亲想要借机杀死弟弟,时刻跟随着,和他起居饮食都在一处。
但就算是这样周密的防范,刘如意也没能躲过吕雉的暗算,而其中亦有刘盈的缘故。
作为帝王,又缺少果断和魄力。
不得不说,知子莫若父。
刘邦对于自己的这个儿子,看得还是很明白的。
但少有人真的想到这一层。
毕竟,刘邦去世的时候,刘盈已经十六岁了,而刘如意才十一岁。
戚夫人太贪心了。
拥有了帝王的宠爱,许多东西招手即来。
如果仅仅如此,刘盈即位之后,吕雉也不会对她做什么。
毕竟,帝王宠爱是各凭本事。
她若是能隐忍,说不定,还可以像后来的薄姬一样,得到不错的结局,甚至有更光明的坦途。
但她想要太子之位,想自己的儿子拥有更多权力。
这对吕雉来说,极其难以忍受。
因为戚夫人的举动,是借由刘邦的宠爱,向吕雉挑衅。
挑衅她的权力,挑衅她的依托。
多年的委屈、冷落、不甘,都变成了吕雉此刻妒火的一部分。
大火蔓延,直接把大汉烧成了另外的模样。
不知进退,惨剧终成
刘邦知道更换储君会惹吕雉不快,但是他小瞧自己的发妻,他也不够尊重她的情绪。
后来,他几次三番提出,要改立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为储君。
提一次,便是在提醒着吕雉:虽然你我为结发夫妻,你为我操持多年家里,为我生儿育女,为我被俘囚禁,为我尝尽苦难,但是这些都是白费,我更爱戚夫人。
所以,我还要把咱们儿子的位子,你现在与以后的权势,都给戚夫人,告诉她,我好爱她。
这让吕雉怎么不恨,怎么不发疯?
而刘盈还是不够爱他的母亲,他被吕雉呵护得太好了,即使经历了那样的岁月,也还是那么天真善良,看到戚夫人的惨状便心生怜惜,全然不顾母亲的付出,还敢斥责吕雉。
吕雉虽然不满刘邦的行为,但当务之急是稳固刘盈的太子之位。
吕雉颇有政治才能,而且她有吕氏家族作为支持,多年为家付出,随军征战,也让她在大臣心中有极好的印象。
更何况“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震动。”
不念一起打天下的情分,也得守好现在已经打下来的天下才行。
对于培养了这么久的继承人,许多大臣是不同意贸然更换的。
吕雉苦苦支撑,最后请出“商山四皓”替太子张目。
这四人是刘邦极为尊重的先生,所以当他看到,四人跟随着的是刘盈时,他一下意识到,自己的这个儿子,其实已经足够成熟了。
持续数载的太子之争,也落下了帷幕。
当储君确定后,刘邦也明白,戚夫人和刘如意要面对的是什么。
他把如意托付给了周昌,却只给戚夫人留下一首《鸿鹄》。
易储一事,他和戚夫人是一边,吕雉和众大臣、背后的家族是一边。
可是失败之后,他只为幼子着想,对戚夫人却无作为,让戚夫人在他死后,直面了吕后的怒火。
刘盈即位后,吕雉便开始了消除异己的行动,首当其冲就是戚夫人母子。
她把戚夫人关到了永巷里,让她舂米,仅是如此。
但戚夫人年少气盛,竟然发挥才能,唱起了歌。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吕后一听,百感交集,妒火更盛,直接破除自己最后的底线,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还及时为她治伤,且活着,且受罪。
戚夫人对权力的贪婪,不知好歹、恃宠而骄地索取,其实才是她悲剧的根源。
也可怜吕雉,好好的大家闺秀,一番造化下,心理扭曲,导致史书上总有这一笔挥之不去的记录。
吕雉后来把持了朝中实权,并试图达成吕刘共治的局面。
在她的治理之下,整个汉朝也进一步发展,对经济、法律、民生、外交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文景之治”做了良好的铺垫。
吕雉身上好妻子、好母亲、好媳妇的封建传统约束,自她获得更多实权开始,便慢慢解开,发挥着她更多的才能。
那些年里,她也想争宠的。
但她更想争的,其实是这一份价值,这一份成就,这一口气吧。
吕雉后来的权力越来越大,但汉朝一开始还是姓“刘”,当她死后,拥护刘室的臣子对朝堂的吕氏家族,进行了残暴的屠杀。
吕雉带来的荣耀,慢慢黯淡。
“人彘之祸”却让人始终牢记。
它的背后,是权力的针锋相对,是夫妻的离心,也是权力在吞噬人性。
沛县温柔的吕雉,最终成了夺权专政的吕后。
吕后的悲剧,归根到底是不合理的封建制度所导致的,是在浓重的封建意识包裹下发生的。
她和戚夫人都是。
这也是,最让人切齿的地方。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秦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