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性族人有很多跟随曹操打天下,而能在关键时刻屡次救主的唯有曹洪,那时候的曹操还没有许褚,典韦,也没有千军万马,是这个兄弟于乱军中救他出来,后来也是一直追随,所以曹洪的很多小毛病他也都尽量不去管,而曹洪被称为貔貅是因为他的贪财,又或者说,是一种态度明确的自保?作为曹操的臣子只忠诚于曹操,其他人的命令他也不听,所以得罪了曹丕(那时候曹丕没钱,请求曹洪资助被拒绝),曹丕登基后就要处理他,这时候很多人出面为他求情,因为贪财所以孤僻,而又恰恰所有人都会出面保他,我想,这也是这只貔貅的自保之道吧。
曹洪,子子廉,跟随曹操的时间很早,曹操于陈留起兵他就跟随,后来曹操讨伐董卓之战也是他鞍前马后,荥阳之战曹操被徐荣击溃,乱军之中是曹洪拼死将曹操救出,那时候敌军追赶的紧急,而两人只有一匹马,曹洪把马匹让给了曹操而自己不行,两人来到河边无法渡河,又是曹洪找到船只把曹操带到河对面,最终保护着曹操回到谯郡,发现没,许褚,曹昂干的事儿曹洪一早就干过,这样的救主之功,曹操怎么会忘记?那时候的扬州刺史和曹洪是好朋友,曹洪就去那里招募兵马,四处招兵买马筹集了数千人就赶去和曹操会合,这对于曹操早期的事业来说是很大的支持力度,后来跟随曹操平定黄巾军,有了衮州这块地盘,又出兵徐州,回战吕布,当时缺兵少粮,人心浮动,又是曹洪挺身而出作为先锋死战,连败敌军而在攻城中屡立战功,被封扬武中郎将。196年,深感这位族弟劳苦功高,曹操让他跟随迎接汉献帝,因此得封谏议大夫的官职,其实这就是一个起点,以后升官有了依据,之后又征伐刘表有功,在舞阴之战立下战功,迁为厉锋将军,封国明亭侯。随后回到许都,又是计算之前的军功,再次升迁为都护将军。之后便是官渡之战,前期和徐晃大破敌军,后来对峙中许攸来投靠,曹操决心突袭乌巢,带领精兵强将突袭而把后方留给了曹洪和荀攸,可见其信任,袁绍派出张郃高览来进攻,结果久攻不下,二人撤回后不久就来投靠,曹洪认为是诈降而不敢接受,在荀攸分析局势后才接受,可见这位看似鲁莽的将军,其实也是有着很大的谨慎,宁可错杀,不可放过,也能解释曹操为什么留下他驻守大营。后来又是征伐河北,又是南下讨伐吴军,之后平定关中叛乱,在三国演义中有曹洪再次救主,和马超一战的剧情,不过真假不知。217年,刘备已经夺取了益州,野心勃勃,所以曹操派出曹洪,张郃,夏侯渊等人驻守汉中,防备刘备,和吴兰对峙于下辩。
218年,曹操命曹洪征讨吴兰,而曹休为参谋,临行前对曹休说你就是这只军队的领袖,曹洪听说后二话不说就把军队的领导权交给了曹休,可见其对曹操命令的贯彻性,刘备派出张飞扬言要截断曹军后路,曹洪召集部下商议,曹休分析认为一定是疑兵之计,因为要截断退路应该偷偷的进行,如此大张旗鼓,明显是另有所图,于是曹洪不管张飞,专心进攻吴兰而大破之,随后在庆功宴上大摆酒席。让歌女唱歌助兴而衣着暴露,惹怒的杨阜,认为这样做于理不合,早知道杨阜是关中之战击退马超二次叛乱的关键人物,加上人家说的没错,于是曹洪知错就改,让歌女退下而再请杨阜入席,可见其能屈能伸。之后战败,夏侯渊被杀,曹操率领主力支援,最终决心撤兵。此后好多时间,曹洪都在许都度过,220年曹丕继位魏王,曹洪先担任卫将军,后转任骠骑将军,看起来是得宠,曹洪却明白,曹丕小肚鸡肠,肯定会对自己下手。果不其然,野王侯,都阳侯。226年,曹丕抓住了机会,这时候的曹丕已经坐稳了位置,也开始清算了,恰好这时候曹洪门客犯法被抓住,曹丕就直接把曹洪也下大狱,要处死他。后来群臣求情无用,曹真也出言求情,曹丕也置之不理,最后惊动了夏侯惇,曹仁等人,还有卞太后也出面求情,又是威胁,又是好言安抚,甚至直接威胁郭皇后,曹洪死了就把你废除,最终迫于强大的压力,曹丕把曹洪释放,不久以后又把曹洪资产返还,可以说曹洪虽然中立,倒也侧面反映大家都会保他,毕竟只贪财,不恋权。当年曹操在位时每年会发起调查,清查资产,而曹洪每次算出来都和公侯之家财产差不多,可见曹洪之富裕,当时曹洪自以为必死,后来被释放后上书请罪,把自己说的一无是处,但是作为老臣,而且功勋卓著,还是宗室,就因为钱财这样,着实让很多人不满,所幸曹丕去世后其子曹叡是个明君,恢复了曹洪的后将军,更是改封乐城侯,算是一种变相的安抚,随后的几年曹洪也隐居,低调的生活,不过曹叡对他确实不错,几年后又恢复了他骠骑将军的称号,成功的收买了一波人心,不久之后曹洪就去世了。232年去世,谥号恭侯,243年从祀曹操祖庙。
可以说,曹洪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对于曹操是忠心耿耿,也不多说,需要的时候就上,而对于曹操的公子们,采取中立态度,看似没错,实则他没有超然于上的能力,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胜利者怨恨,还好他是宗室,终归有卞太后出面保他,就算如此,对曹魏的威望也有很大的打击,所以后来司马篡权的时候,很多将领后人选择了跟随,只能说曹丕的薄凉伤害了很多人,而曹叡也没能真正将那些人收服,最终曹魏的江山,也是风雨飘摇,似乎从曹丕对待曹洪的态度就能看出来,一件小事儿,窥一斑而知全豹,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