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病因患风而起,病在脑中,想要根治,只有先服下‘麻沸散’,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病根。”这是《三国演义》中,华佗给曹操治病时所说的话语。
众所周知,华佗在中医界一直都有非常高的地位,直到现在,人们还是经常会用“华佗再世”,来形容某位医生医术高明。但据《三国演义》描述,这样一位医术高超、救人无数的“神医”,却因曹操的多疑惨遭不测。
情景模拟
当时,曹操头痛难忍,多方医治无效,就找来了名满天下的神医华佗,来给他治病。但是,在他得知想要医好此病,要用利斧砍开他的脑袋时,就怀疑华佗是要借机杀掉自己,就残忍地杀害了华佗。
虽然,曹操杀害了华佗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里面会有许多作者的个人情愫和一些夸大的情节。那么,当年曹操为何为什么一定要杀掉华佗?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剧照
名满天下的“神医”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郡人,家境也算殷实,因此小就能够接触到许多书籍。但在那个阶级固化的封建社会,大多少数人一直信封的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而且华佗生活的东汉时期,并没有科举考试,想要当做官,不仅需要精通儒学典籍和经史子集,还需要各级地方官员的推荐,这在当时被称为“举孝廉”。
情景模拟
据相关史料记载,东汉末年时,洛阳国子监中的太学生就超过了3万人,毕竟在那个年代,读书做官的社会地位,是其它职业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当时的华佗和普通人一样,也想要通过读书去实现当官的梦想,于是就从家乡北上到徐州地区游学,渐渐地也闯出了一些名声。
情景模拟
当时,沛国相陈王圭在得知华佗才情后,曾举荐华佗为“议郎”。但那时的华佗年轻有为,才华正盛,非常的骄傲自负,心中想到:“‘议郎’这种小官,根本不能完全施展我的才华。凭我的本事,肯定能找到更好的机会,做更大的官。”于是,就婉拒了这次的举荐。
但是,东汉末年,官吏贪污成风,甚至汉灵帝和手下的十常侍公竟然公开买卖官爵。就像曹操的父亲曹腾,就是靠着丰厚的家底,花费八百万买了个“太尉”,从此迈入了“三公”的行列。当然,如果你是名门之后,家世显赫,也可以靠着家庭的荫庇走上当官的道路。
情景模拟
可是,华佗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在拒绝了沛国相陈王圭的举荐后,他就再也没有遇到做官的机会。眼看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心中无奈的华佗,只好走上了从医的道路。毕竟,医生虽然没有做官的地位高,但比其它的职业还是要好很多的。没想到,华佗在医学方面的天赋出奇的高,短短几年时间就学有所成。
“或许我天生就该学医吧,治病救人让我感到全所未有的充实和幸福,往事种种就让它他随风而去吧,”看着一位位的病人从自己手中治愈,华佗心中无限感慨的想道。
情景模拟
后来,华佗开始云游四方,行医于天下,足迹遍布了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因为他的医术精湛,治好了许多其它医生,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名声逐渐传开,被人们称为“神医”。
由于行医的过程中,会遇得到许多需要动手术的病人,华佗就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行医经验,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以方便自己进行外科手术,因此,华佗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
剧照
这一天,华佗正准备上山采药,突然有几个身穿官服的人跑进了他暂住的地方,并大声喊道“华神医在吗?请赶尽跟我走一趟,我家大人病的十分严重,耽误不得。”
原来是广陵的太守陈登,生了重病,多番医治也不见好转,听说华佗行医到此,就派人请他来为自己诊治。
当华佗赶到到太守官府后,发现陈登面色赤红还不停地出汗,再加上其它一些明显的症状,就断定,陈登是感染了寄生虫。于是就开口问道:“大人是不是非常喜欢吃一些生冷的食物?”
剧照
“是的,大人非常喜欢吃鱼脍(就是现在所说的生鱼片),基本上每隔两天就会吃一次。”旁边的仆人看,陈登浑身无力几乎说不出话来,就急忙回答道。
“那就错不了了,你去找十几个水盆过来,再拿着这个药方赶急去抓药吧。”说着,华佗就把刚写好的药方,递给了旁边的人。
情景模拟
喝完药后,陈登就向着旁边准备好的盆子,呕吐了大量的红头虫子。感到病症明显好转的陈登,连连向华佗道谢,还奉上了丰厚的酬金。
但华佗并没有接受,反而是神情严肃地向陈登说道:“你的病情就是吃生鱼引起的,现在虽然被我暂时治好了,但是三年后还会复发,到时将无药可救。”说完,华佗就飘然离去,而陈登也果然在三年后旧疾复发而死。
情景模拟
当然,华佗最著名的就是为关羽“刮骨疗毒”,但那也是《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在正史《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的记载中,并没有直接说明,为关羽刮骨疗毒之人是否是华佗,只是说“医”为其治疗。
但,当时那个时代,拥有这种医术的,除了华佗之外,还真是很难再找到第二个,因此大多数人,也认可《三国演义》的说法。
情景模拟
为曹操治病 惨遭不测
不过,不管如何,华佗医术的高超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随着他不断的行医天下,名气越来越大。当时,曹操因为连年征战患上了头风病,经常是头痛欲裂,难以入睡,找了很多名医诊治也不见效,就急传旨遍求良医治疗。
于是,曹操的下属华歆,就向曹操推荐了华佗,并详细讲述了华佗的事迹。听闻有此神医,曹操也是大为高兴,派人星夜兼程将华佗请了过来。
剧照
华佗在为曹操检查之后,就是使用针灸延缓了他的疼痛,并对曹操说道:“这个病非常难以治愈,针灸之术,只能展缓病痛,想要彻底根治,必须进行手术,将脑中的病根取出。”
但是,生性多疑的曹操并没有相信华佗的话,他认为华佗就是在危言耸听,想要以此挟曹操给他更大的好处或者是官职。曹操还曾对荀攸说过:“既然华佗单靠针灸就能延缓我的病痛,肯定有办法将这病彻底治好。他不过是为了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才不肯尽心治疗。”
剧照
再者像曹操这样的人,怎么会放心将自己的性命交到别人手上,所以他根本不会接受华佗所说的手术。于是,曹操就想将华佗留在自己身边,时时为自己针灸减轻头疼。
就这样,一连过了好多天,华佗见曹操只是让他针灸减轻头疼,并没有再提手术的事,也没有放他离开的意思。于是,华佗就以回家取药方由,向曹操请假出宫。
剧照
后来,曹操几次征召华佗,华佗都用妻子病重为借口推脱拒绝,甚至曹操让当地的官员上门去请时,华佗仍以妻子病重需要人照顾为借口,拒绝前去给曹操看病。
这下子算是彻底惹怒了曹操,他立刻向手下吩咐道:“这次你们几人,一定要亲自华佗家中查看。如果他的妻子真的生有重病,需要调养,就赏赐他一些钱财粮食,在宽限他一些时日。要是,他妻子根本没有生病,就把他抓回来丢入大牢。”
剧照
结果,曹操的手下来到华佗的住所时,发现他的妻子并没有生病,就让华佗抓回了许昌的大牢。当时,曹操身边还有人替华佗求情,说道:“华佗是当世名医,医术高超几乎无人能及,留着他也许能有更大的用处,希望丞相能多给他一点包容。”
但曹操却生气地说道:“像他这种无能鼠辈,天下多的是,根本不需要担心什么。”随后,毫不犹豫地处死了华佗。
剧照
据说华佗临终之前,想将自己写的一卷医书送给狱吏,还对狱吏说道:“这本书是我毕生所学,能救活无数人的,你要收好啊!”但是,狱卒们害怕引火烧身,没有任何人敢接这本书。
华佗只好带着深深的遗憾,将这本医书付之一炬,不久之后,这位医术高超的“神医”,就被杀死在了狱中。
那么,曹操真的就是因为一时气愤,而杀掉华佗的吗?
剧照
华佗之死的多重原因
其实,在这起事件的背后,有着诸多原因。曹操作为一名政治家,很少会因为气愤而杀人。根据《后汉书》记载,当时曹操依照汉律的规定,给华佗定了两条罪名,就是“不从征召罪”和“大不敬罪”。
但真正致华佗于死地的,其实就是“不从征召罪”。因为在当时的《汉律》中,“不从征召罪”最高是可以判处死刑的。特别是在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各地诸侯为了自己的威严,对这一条都执行得很严格。
情景模拟
因此,当曹操给华佗定下这个罪名后,就是帮他讲情的人,也没办法从法律层面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反而是“大不敬罪”对华佗来说,并不是很严重。虽然,曹操已经是当时汉庭的实际掌控者,但他毕竟没有称帝,所以华佗的这项罪责,远没达到必死的程度。
但是,曹操作为一个掌权者,想要在汉末群雄割据的乱世,平定天下,就必须要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要求属下绝对服从自己。
剧照
华佗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曹操,违抗曹操的命令,使曹操的政治权威受到了动摇,这是曹操绝对无法忍受的,因为这甚至有可能伤及到曹操整个利益集团的根基。因此,《后汉书》上才会说:“华佗性恶矜技, 终以戮死。”
毕竟,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有才能的人,要是大家都纷纷效仿华佗,不愿意为曹操效力,他将做不成任何事。
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的,为了自己平定天下的雄心壮志,曹操必须杀掉华佗。从这一点上来说,曹操是对的。
而华佗之死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东汉时期,官僚思想严重,医生的社会地位虽然比一般人略高,但仍是属于庶人。因此,不管华佗医术有多高明,曹操这样的统治者都不会他这样的“庶人”当“人”来看待的。甚至曹操还将华佗称为有一技之长的“鼠辈”,杀了也就杀了,不会对他有任何政治影响。
剧照
就连华佗自己也曾后悔自己当年少轻狂,没有抓住入仕为官的机遇。“(华佗)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就是《三国志》的《方技传》中,对华佗这些思想活动的描述。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一直怀疑华佗建议自己进行开颅手术,就是为了暗害自己。毕竟,在当今社会,医疗条件这么发达,开颅手术仍然是一个极高风险性的手术,稍有不慎,就会留下许多难以治愈的后遗症。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一般医院都是不建议做这个手术的。
剧照
当时,要是曹操真的同意华佗给他做开颅手术的话,他很可能连手术台都下不来。而当时的曹操也算是博览群书,见识肯定也非常广博,所以,曹操怀疑华佗想要暗害自己,也是说得过去的。
不过,不管事实到底如何,华佗在中医学和外科手术方面的贡献是无可置疑的,在他的推动和影响下,当时的中医得到一个跨越性的发展和进步。虽然华佗的医书大部分失传,但他的学术思想却流传了下来,对后世中医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