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23日,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主办的百川论坛“第二届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系列研讨会”在深圳前海举办。研讨会以“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主题,来自学界、政界、企业不同领域的25位专家和学者齐聚于此,共话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实现路径。
论坛现场
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原副部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发表主旨演讲。
嘉宾合影
郑永年: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新的“三大法宝”
郑永年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致开幕辞时表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新的“三大法宝”,那就是改革、开放、创新。而在这“三大法宝”中,开放是最重要的,因为开放是改革和创新的基础或者前提条件。他认为,无论从哲学层面、人的层面、组织层面和国家层面看,开放和发展总是紧密相连。
“火药是中国发明的,传入欧洲之后,演变成为火药学,对欧洲的化学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火药在中国却一直停留在初级应用阶段。”郑永年以中国唐宋和前苏联的科技发展史为例说明,“一旦封闭,即使原本先进的技术也会变得落后。”
他还指出,相较于鸦片战争之后被迫开放以及1978年以后的主动开放,中国需要实施“第三次开放”。当前,规则的制定权已成为中美竞争的核心,中国最有效的应对方法就是实施“第三次开放”,不仅要聚焦投资贸易的数量和质量、技术升级创新等传统问题,更要注重话语权和规则问题,强化规则就是生产力的意识。
郑永年表示,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本身的开放就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最好的国际公共品。他强调,“无论个人、组织和国家,如果不能在开放过程中与时俱进,那么就会被淘汰;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自我,那么就会被消失。”
龙永图:
全球化对中国对外开放至关重要
龙永图
龙永图指出,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了不确定性。“现在能做的就是怎样针对不确定性,解决这些年积累的误读、误判、误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特别重视加强相互间的沟通。”龙永图建议,加强国家与国家、人民与人民、企业与企业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建立或重新建立相互信任。
面对不确定因素,他强调要“做好自己”,其中包括两点:一是让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社会继续稳定;二是坚持开放,“只有中国经济发展了,社会稳定了,我们才能给全世界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龙永图说。
龙永图表示,全球化对中国的对外开放至关重要,因为没有全球化,中国的对外开放就没有比较顺畅的国际环境,中国的企业就不可能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全球市场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选择。
在龙永图看来,全球化目前处于十字路口,“我认为以市场为基础、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化一定能够战胜那种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全球化,因为后者是完全政治化的全球化,是禁不住任何市场力量考验的。”
林毅夫: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要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下按比较优势发展经济
林毅夫
林毅夫教授在主题演讲中首先回顾了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并指出与传统现代化相比,中国式现代化有五大特征,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林毅夫表示,根据他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是要在有效市场跟有为政府两只手共同作用下,根据各个地区在每个发展阶段的要素禀赋和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帮助企业家按照要素禀赋和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选择产业和技术,形成竞争优势。
在林毅夫看来,如果按比较优势来发展,每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都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因为可以在初次分配时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原因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生产成本会最低,并且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之下,可以把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这就是效率。同时,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就会多发展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并用劳动力比较密集的技术来生产,就能最大程度的创造就业机会。
林毅夫指出,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不仅能够实现共同富裕,还有助于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后,会不断提高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会更多的关注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等等,也会促使政府在上述政策等方面更加完善。从企业角度看,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企业就具备自生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有更高的意愿以及能去采用绿色环保技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们把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好,把企业做大做强,不仅在国内市场有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也会有竞争力。”林毅夫指出,这样的发展必然带来的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对外开放。
张燕生: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要做好三件事
张燕生
张燕生以“新形势下制度型开放助推高质量发展”为题作主旨演讲。他指出,中国未来要进入一流制造强国,需要在金融、人才、制度三个重要问题上取得突破,“我们能不能打造一流的现代金融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我们怎么解决我们的人才、研究性大学和创新链的升级”“有好的制度和规则,是我们下一步成为制造强国必须要解决的。”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张燕生建议首先要放管服,营造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其次针对融资难融资贵、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不高、企业退出和准入效率不高等问题“补短板”;再者要与国际高标准规则接轨。
他认为中国应该把握住数字经济的机遇,“我们要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会,要从实际出发,不求最先进最适宜,不求最优解求满意解。基础技术跟上不掉队,在新基建上加大追赶,在应用场景和平台上开放竞争,在连接和应用上扬长避短。构建数实融合生态。”他还表示,中国能够在数字赋能、绿色赋能和科技赋能中走出一条中国的发展道路。
主旨演讲环节结束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受邀发表讲话。徐扬生对中国的创新经济充满信心。他认为,要遵循世界的规则做事情,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把中国的事情做好。
徐扬生
据悉,本次研讨会为期两日,共设置六个分议题,从理论到实践、国内到国外展开不同视角,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实践路径及其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互动关系,为构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知识体系注入思想动能。
【知多点】
—— 百川论坛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IIA)以“研究世界、探索前路、体认天理、经世治平”为理念,与 国际事务研究院 采用“一院两翼、协同发展”的运营模式,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智库 + 研究生院 + 国际论坛”三位一体的综合型研究院。 研究院由政治经济学家郑永年领衔,联合众多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杰出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将中国与世界研究紧密结合,为打造世界一流湾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推进世界和平提供智力支持。
百川论坛是该研究院系列学术活动,取名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希望可以为国内外的思想者提供一个广阔而包容的平台,通过集思广益、积厚流广,为新时代的中国发展注入思想动能。百川论坛系列从全球视角出发,围绕共同富裕、国际关系、内政外交、公共政策、城市管理、可持续发展等话题,联合众多高校学者、政策研究人员、企业家、业界先锋力量,以及社会各领域的精英人才,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为中国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政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记者】孙颖
【图片】来自港中大(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
【作者】 孙颖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