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年,曹操刚去世,他儿子曹彰就从长安提十万大军前来索要印玺,这时贾逵说了一句话,曹彰再不要印玺。
贾逵,字梁道,是山西省临汾人。他年少时家庭条件并不好,属于那种穷得到了大冬天,连条棉裤都穿不起的人家。
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他结婚也未能改变,有次因一些事情,贾逵到妻兄柳孚那里住宿,天明要出发时因太冷,贾逵竟穿着妻兄的棉裤就走了。
柳孚望着妹夫贾逵的背影,只能为妹妹的未来,发出长长的叹息声。
贾逵虽然出身贫苦,可贫苦并不能阻挡他远大的理想,当大家聚在一起高谈阔论怎么发大财时,贾逵却只想着如何排兵布阵。
贾逵的祖父对他这种不合群的行为大为赞赏,称他以后必可为大将。后来,贾逵得到地方官的推荐,到河东郡绛邑县任县令。
202年,袁尚手下的大将郭援,率军攻打河东一带,当时河东一带许多城池的将领,见郭援兵强马壮,便纷纷投降。
只有驻守在绛邑县的贾逵不投降,为此,郭援集中兵力进攻绛邑。绛邑的百姓见敌军越来越多,担心城池一旦失守,会被怀恨在心的郭援屠城。
于是他们与郭援约定:开城门投降可以,但不能杀害县令贾逵。
郭援早就听说过大名鼎鼎的贾逵,非常想让他为自己效力。因此痛快的答应了老百姓的条件。
当郭援见到贾逵后,向他表示:河东一带都被我的大军占领,现在我就是河东太守,你得向我行叩头礼。
贾逵现在只要向郭援行了叩头礼,表示出内心的顺从,郭援就会立即重用他。
可贾逵的回答却很硬气:我只知道朝廷任命王邑为本郡太守,你是从哪里来的,竟然自己任命自己为太守,我的职位虽不高,但也是朝廷任命的,我岂能像你这个贼寇行礼呢?
贾逵这番话的意思很明确:我是朝廷任命的,我是合法的,而你不是朝廷任命的,你是不合法的,让我向你投降叩头,根本不可能!
郭援见贾逵如此不识时务,当即大怒道:推出去斩首!
贾逵听到自己要被斩首的命令时,并没有表现出一丝的屈服与畏惧,而是大义凛然地奔赴刑场。
贾逵即将被处死的消息,立即传遍绛邑的大街小巷。
绛邑的父老乡亲一下子就围了郭援:我们当初开城门向你投降,只提了一个条件,就是不能处死我们贤良的县令贾逵,如今你违背约定要处死他,那就请将我们全部处死!
绛邑百姓能如此不顾死的保护贾逵,可见,贾逵在这里是多么的勤政,多么的深得民心。
郭援见全县百姓都在为贾逵求情,心里顿时明白了,贾逵的大名不是吹出来的。因此他也深受感动。
可贾逵不投降一事,让郭援很为难,后来郭援虽没有处死贾逵,但也没有释放他,而是把他关押在一个土窑里。
夜晚的时候,贾逵对着土窑的看守大声叫道:你们这里就没有一个有骨气的人吗?难道把义士就如此囚死在土窑吗?
贾逵的话被一个姓祝的看守听到,这名看守非常佩服贾逵的气节,于是半夜时分,他悄悄的放了贾逵。
当时,贾逵非常想知道这名看守的姓名,可这名看守出于各种考虑,死活不告诉贾逵自己的姓名。
不久后郭援战败逃跑,贾逵才得知释放自己的恩人叫祝公道,恰巧此时,祝公道的亲人犯了法,他因连坐也要被处死。
贾逵得知后,便到处为他求情找关系,虽然费了许多周折,可还是没能保住祝公道,祝公道被处死后,贾逵为他身着孝服,嚎啕大哭。
211年,河东郡计吏孙资向曹操表述了贾逵被郭援俘虏后,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气节。
曹操听后非常感动,不久就任命贾逵为丞相主簿。
214年,曹操想东征孙权,可当时阴雨连绵,三军将士都不想出征,但穷兵黩武的曹操根本不考虑这些。
为了避免有人进谏,曹操还下令:谁再反对出征,就立即处死谁。
当时贾逵为三军将士考虑,也是反对出征的,因此他不顾曹操不许进谏的命令,立即上书,反对出征。
曹操看了贾逵的奏折后火冒三丈,虽然没有当即处死贾逵,却也把他下了大狱,狱吏见丞相主薄被关了进来,顾及他的身份,竟不敢给他上枷锁。
贾逵赶紧告诉狱吏:快给我戴上枷锁,丞相一定会派人来看的。
果不出贾逵所料,不久,曹操就派人来看监狱里的贾逵。
那人看了以后,回复曹操:贾逵和普通犯人一样,住着牢房,戴着枷锁。
曹操听后,考虑着贾逵的上谏并无恶意,且现在自己也气消了,于是又恢复了贾逵的职务。
220年,曹操在洛阳去世后,贾逵以谏议大夫的身份,管理曹操的丧事。
可当时,曹操的继承人曹丕在邺城还未赶来,曹丕骁勇善战的弟弟曹彰,就率十万大军赶来了,而且曹彰进宫后,直接就问:我父亲(曹操)的印玺在哪里?
贾逵听到后,义正词严地答道:先王虽去世了,但有继承人曹丕,印玺是你应该问的东西吗?
曹彰还算明事理,听了贾逵的话后,感到非常愧疚,等曹丕赶到洛阳时,曹彰便主动交出兵权。
如此,兄弟二人总算没因继承人的问题打起来。
228年,贾逵病逝,魏明帝路过贾逵祠时感叹道:逵存有忠勋,没而见思,可谓死而不朽者矣!
素材来源: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