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是之时,魏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司马懿为之谋”,能在曹操手下众多谋士中占据一席之地,蒋济不仅有着不弱于众人的才智,甚至可以说是每言必中,更是历仕曹魏四代,运筹决胜,功绩卓然。那么这位被曹操极其信任并引为心腹,与司马懿相得益彰的股肱重臣都有哪些事迹呢?
一、助退孙权,徙民之争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同孙权、刘备在赤壁开战,孙权挟大胜之威兵逼合肥,曹操无力来救,只得派遣将军张喜带着千骑援助。当时,蒋济任扬州别驾,他向扬州刺史假称有援军数万人已至扬州境地,应派遣主簿迎接援军,并书信三次告诉城中守将,一次成功送入,而另外两次都被孙权拦截,孙权信以为真,急忙放火退走,合肥得以保全。
第二年,曹操还未从赤壁大挫中喘过气来,只得采取防守之势,为了防范孙权攻击,曹操打算将淮南的民众内迁。这时正值蒋济出使谯县面见曹操,想起此人之前智保合肥,曹操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蒋济。没想到蒋济直言反对:“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曹操没有听从,强令江淮民众内迁,这一下子江淮十余万百姓全跑去东吴境地了。事后再见到蒋济,曹操还自嘲说:“本但欲使避贼,乃更驱尽之”,并拜蒋济为丹阳太守。
二、拱守重镇,晓畅军政
当时扬州与孙权的势力范围接壤,且曹操与孙策、孙权在此地多有争端,为了加强对扬州的掌控,曹操派出了温恢为扬州刺史,再次任命蒋济为扬州别驾,还对二人勉励一番。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再攻合肥,曹操将诸州兵力皆抽调去扬州屯驻,结果被关羽抓住机会,围攻襄樊,水淹七军,斩庞德俘于禁,威震华夏,就连曹操都打算带着汉献帝从许昌迁都以避其锋芒。为了不让曹操自乱阵脚,蒋济与司马懿一同进行劝阻:“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於国家大计未足有损”,还献计将江南割让给孙权以使孙刘反目,这样襄樊之围自然解除。后来果然如蒋济与司马懿所料,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陨临沮,这番此消彼长使得孙刘的处境越发艰难。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继位称帝,蒋济请求留于朝中,上表《万机论》,曹丕称善,将他留在身边。两年后,曹丕定下伐吴大计,蒋济与曹仁率步骑数万负责向东线濡须口发起进攻。蒋济先一步进攻羡溪以分散吴军,驻守濡须口的吴将朱桓果然中计,曹仁随即率大军直扑濡须口。被分兵的朱桓坚守不出,眼见濡须口虽然兵少但短时间难以攻克,于是曹仁一边让自己的儿子曹泰督军攻城,另一边则派遣将军常雕督领诸葛虔、王双等人袭击朱桓部众妻子儿女所在的中洲,自己亲率一万人为后援。这样的分兵行为无异于自取灭亡,蒋济知道后坚决反对,曹仁不听,后来朱桓以逸待劳大败曹泰,深入吴军身后的常雕、诸葛虔均被枭首,副将王双被生擒,曹仁在战后也去世了,于是曹丕又令蒋济接替曹仁,后将他召回朝中。
三、所言必中,股肱重臣
蒋济不仅文武兼备,同样善于建言献策,他所言之事,没什么不是正确的。黄初六年(225),曹丕亲临扬州,在临江阅兵,向东吴炫耀武力。曹丕及众人洋洋得意,只有蒋济认为此举不妥,更作《三州论》进行劝谏,但曹丕不纳,结果因为河道结冰导致战船停滞不前。眼看进军无望,有人建议将军队留在此地屯田驻守,但也被蒋济以“贼易为寇,不可安屯”驳回。太和二年(228)东吴鄱阳太守周鲂假意向大司马、扬州牧曹休请降,曹休果然中计。蒋济认为曹休此举不仅是孤军深入与东吴精锐作战,而且还会有被围的风险,因此力劝曹休不要出兵。在曹休执意进军之际,蒋济只得建议魏明帝派兵援救曹休。后来果然再次被蒋济言中,曹休在石亭大败,幸得有贾逵的援军来救才不至于全军覆没,蒋济也因功升迁为中护军。
魏明帝在位期间,蒋济就多次上书劝谏,例如魏明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大肆任用近臣,蒋济就劝谏说:“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再比如魏明帝想要讨伐盘踞辽东的公孙渊,蒋济认为“凡非相吞之国,不侵叛之臣,不宜轻伐”,而这次出兵也如他预料一般没有得到什么成果。魏明帝好大喜功,外战频繁,内修宫室,百姓怨声载道,大臣莫敢出言,只有蒋济一如既往上疏:“陛下方当恢崇前绪,光济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因此魏明帝赞扬他是“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辄有奏议,忠诚奋发”。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驾崩,齐王曹芳即位,蒋济与司马懿这对黄金搭档也双双升迁为太傅、太尉。当时,宗室重臣曹爽专权跋扈,眼看这群蛀虫不思进取,蒋济于是与司马懿等暗中谋划推翻曹爽。在发动高平陵政变后,蒋济原本向曹爽许诺保其性命,但怎料司马懿竟然直接杀掉曹爽并诛灭其三族。司马懿在掌握大权后论功行赏,蒋济不愿接受封赏,在不久后也去世了。唯二能够制衡司马懿的重臣都先后逝世,这也为司马氏日后夺权篡位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