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代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权?最后的结局如何?

代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权?最后的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035 更新时间:2024/1/19 16:53:57

代国,西晋时期鲜卑索头部首领拓跋猗卢建立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代国是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占据内蒙古高原,鼎盛时北至大漠、南抵黄河,东靠辽东,西接西域,实力空前强大。但在后赵灭亡后,代国未能兴兵南下,错过了争夺中原的大好时机,最后为前秦所灭。那代国是如何建立与灭亡的呢

一.代国建立

西晋建兴三年(315年),晋愍帝封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为代王,代国自此建立。建兴四年(316年),拓跋猗卢想要废长子拓跋六修,立幼子拓跋比延为嗣,因此与拓跋六修发生冲突。结果拓跋六修获胜,杀拓跋猗卢、拓跋比延。拓跋普根(拓跋猗卢侄)听闻拓跋六修杀父夺位,趁机发兵攻打拓跋六修,将其杀死,成为代王。不久拓跋普根去世,其子即位。很快拓跋普根之子也病死,由拓跋郁律(拓跋普根堂兄弟)即位代王。

东晋太兴元年(318年),拓跋郁律率军击退匈奴铁弗部刘虎的入侵,又吞并乌孙、勿吉,使得代国空前强大。太兴四年(321年),拓跋普根之母惟氏因为嫉妒拓跋郁律很有才能,将其杀害,立儿子拓跋贺傉为代王。拓跋郁律的儿子拓跋翳槐拓跋什翼犍、拓跋孤都因为年幼得以逃过一劫。

东晋太宁三年(325年),拓跋贺傉病逝,弟拓跋纥那即位。咸和二年(327年),拓跋纥那为了铲除后患,于是向贺兰部索要拓跋翳槐。贺兰部首领贺兰蔼头拒绝把外甥拓跋翳槐交出,拓跋纥那于是联合宇文部讨伐贺兰蔼头,结果贺兰部取胜,击退拓跋纥那。咸和四年(329年),贺兰蔼头立拓跋翳槐为代王,赶走了拓跋纥那。代王拓跋翳槐为了与后赵交好,派弟拓跋什翼犍前往后赵做质子。

东晋咸康元年(335年),拓跋翳槐因为舅舅贺兰蔼头对自己不敬,竟将他杀害,结果大失人心。众人于是发动叛变,赶走拓跋翳槐,迎回拓跋纥那为代王。拓跋翳槐逃到后赵,受到厚待。咸康三年(337年),后赵派兵护送拓跋翳槐返回代国。代国贵族畏惧后赵,于是赶走拓跋纥那,重新奉拓跋翳槐为代王。

二.代国振兴

咸康四年(338年),拓跋翳槐病逝,临终传位弟拓跋什翼犍。代国贵族认为拓跋什翼犍在后赵做人质,后赵不会轻易放他回代,于是准备立拓跋孤为代王。拓跋孤坚持立哥哥拓跋什翼犍为代王,并前往后赵,希望换回哥哥。后赵石虎称赞拓跋孤的勇敢,于是释放拓跋什翼犍、拓跋孤回代国。

建国元年(338年),拓跋什翼犍返回代国,成为代王。拓跋什翼犍深受汉化影响,因此在即位后设置百官,制定法律,使得代国由部落联盟转变为国家。拓跋什翼犍对内休养生息,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代国得以振兴;对外与前燕联姻结好,迫使濊貊、破洛那臣服,使得代国的影响空前强大。

建国三年(340年),拓跋什翼犍定都云中郡盛乐城。建国四年(341年),刘虎再次入侵代国,拓跋什翼犍不仅击退刘虎,还将其斩杀。刘虎子刘务桓继任铁弗部首领,向代国称臣。拓跋什翼犍为了安抚刘务桓,将女儿嫁给他。

三.前秦灭代

建国十四年(351年),后赵灭亡,中原大乱。拓跋什翼犍想要趁机入主中原,但被部下劝阻,结果前秦、前燕趁机夺取中原,使得代国错过了入主中原的大好机会。建国二十一年(358年),铁弗部发生内乱,首领刘阏头(刘务桓弟)被赶走,拓跋什翼犍放刘务桓诸子回铁弗部,想要他们自相残杀,结果错过了消灭铁弗部的大好时机。

刘悉勿祈(刘务桓子)回到铁弗部,成为铁弗部首领。不久刘悉勿祈去世,其弟刘卫辰杀侄夺位。刘卫辰为了巩固对铁弗部的控制,于是向拓跋什翼犍称臣求婚。拓跋什翼犍为了安抚刘卫辰,于是同意联姻,将女儿嫁给了他。

建国二十六年(363年),拓跋什翼犍讨伐高车,获得大胜。建国二十八年(365年),刘文辰背叛代国,拓跋什翼犍因此讨伐刘文辰,大败铁弗部。但他没有趁机消灭铁弗部,为以后前秦灭代埋下了隐患。刘文辰逃到前秦,受到苻坚厚待,得以重新统领铁弗部。此后刘文辰依靠前秦的保护,多次骚扰代国,但都被拓跋什翼犍击败。

建国三十三年(370年),前秦灭前燕,使得代国失去了对抗前秦的重要盟友。建国三十八年(375年),刘文辰因为屡次败给代国,向前秦求援。建国三十九年(376年),前秦派大军讨伐代国,拓跋什翼犍兵败被杀,代国灭亡。

四.代国复兴

383年前秦在淝水之战惨败,北方大乱,给了拓跋什翼犍孙拓跋珪复兴代国的机会。登国元年(386年),拓跋珪称代王,重建代国。不久拓跋珪改称魏王,代国由此变为北魏。

总的来说拓跋代因为西晋内乱而兴起,雄踞内蒙古高原,与后赵等政权争霸,因为前期内乱不断一直未能入主中原。后来则主动放弃入主中原,使得前秦兴起,最终为前秦所灭。

标签: 代国晋朝

更多文章

  •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黄歇,他的一生有何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黄歇,战国

    黄歇,楚国大臣,曾任楚相。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春申君是战国时期的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之一,能言善辩,阻止秦昭襄王伐楚。后来他帮助楚考烈王从秦国逃走。任楚国令尹,力图振兴楚国,同时积极参与六国合纵,对抗秦国,使楚国得到一定振兴。那么春申君是如何振兴楚国

  • 吴班:蜀汉后期将领,他有哪些出色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吴班,蜀汉

    三国时期的蜀汉,人才济济,文臣武将都颇有才干。说到蜀汉的武将,关羽、张飞、黄忠、赵云、马超这五人必定榜上有名,除去五虎上将外,蜀汉还有不少能征善战的将领,吴班就是其中之一。吴班是蜀汉后期的将领,数次立功,但正史上对于他的记载少之又少。吴班是衮州陈留郡人,他的父亲吴匡是东汉大将军何进的属下官员,蜀汉后

  • 孔道辅:北宋时期大臣,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孔道辅,北宋

    孔道辅,字原鲁,初名延鲁,孔勖(孔勗)之子,孔子四十五代孙,北宋大臣。生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卒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终年55岁。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孔道辅(987~1040),初名延鲁,字原鲁,孔子的第45世孙,自幼聪明好学

  • 清朝时期皇帝的儿子叫做阿哥 阿哥又是怎么划分等级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朝,阿哥

    对皇帝的儿子都称为阿哥,那么清代阿哥是怎么样划分等级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从小我们就开始看清宫剧,其中皇帝的儿子都称为阿哥,所以从那时起我们就以为阿哥是个很牛的称谓,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带领大家走进大清,了解所谓的阿哥称谓。满语阿哥,

  • 历史上雍正是如何清查国库亏空的?有那些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雍正,清朝

    胤禛,清朝第五位君主,年号雍正。康熙帝第四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被誉为古装剧经典的唐国强、焦晃版本的电视剧《雍正王朝》,其剧情是从雍正当皇子时,清查国库亏空这件大事来慢慢展开的。电视剧的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但清朝到康熙执政的后期,确实是亏空之风旺盛,从地方到朝廷,无处不亏

  • 吕洞宾是什么人?历史上有哪些关于他的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吕洞宾,唐朝

    吕洞宾自称回道人,以字行世,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关于吕洞宾的生世,虽然正史中明确记载的不多,但我们还是能从有限的资料中发现一些线索。《岳阳风土记》载:“先生(吕洞宾)名岩字洞宾,河中府人,唐礼部尚书渭之孙。”这说明,吕洞宾原名吕岩,出生于官宦世家,是唐朝礼部尚书吕渭之孙。吕岩

  • 单雄信:隋末唐初猛将,曾险些杀害秦王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单雄信,隋末

    单雄信(?—621年),曹州济阴县人,隋末唐初时期的猛将。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骁勇矫捷,善用马槊。勇武过人,号称“飞将”。交好同郡徐世勣,誓同生死。隋朝末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授左武候大将军,参加偃师之战。兵败归降王世充,授大将军。对抗唐军进攻,险些杀

  • 陈平生前说自己的阴谋会殃及子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陈平,汉朝

    对陈平生前为什么感叹自己的阴谋会殃及子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前179年,陈平的人生在这一年永远的定格。陈平生前,却说了一番引人遐思的话,他称自己犯下了道家禁忌,阴谋使用过多,担心会祸及子孙。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以吾多阴祸也。”——《史

  • 嘉庆弄死和珅十五年后 嘉庆为什么又后悔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和珅,嘉庆

    对扳倒和珅15年后,嘉庆皇帝就后悔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嘉庆四年正月十三日,嘉庆皇帝公开宣布了钮祜禄·和珅的20款大罪,下令将其入狱抄家。面对内外诸臣“和珅罪当以大逆论”的建议,嘉庆皇帝并未采纳,反倒以“和珅尝任首辅,不忍令肆市”为由对其宽大处理,命其狱中

  • 历史上李自成为何没有东山再起?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自成,明朝

    李自成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你们知道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一片石,八天后,李自成率部正式撤离北京。虽然李自成在一片石被吴三桂和清军联手打得很狼狈,但这个时候,谁也想不到,仅仅一年之后,他就彻底走向了末路。清顺治二年(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