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朝将领王保保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元朝将领王保保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605 更新时间:2023/12/21 4:19:59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元朝将领王保保是个什么样的人?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公元1360年,朱元璋在南京(应天)根基未稳,陈友谅便杀掉上司徐寿辉,自立为帝。位于东面的张士诚,更是蠢蠢欲动,要联合陈友谅夹击朱元璋。

次年,元顺帝派大将王保保南下平叛,王保保势如破竹,顷刻间横扫黄河流域的红巾军。

朱元璋虽然有朱升给他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但也架不住陈友谅、张士诚和王保保的三面夹击。由于王保保实力太强,再加上朱元璋不愿意过早和元朝为敌,因此,朱元璋决定派使者向王保保示好。《明史·卷一百二十》云:

“太祖乃复遣使通好,扩廓辄留使者不遣。凡七致书,皆不答。”

意思是说,王保保扣留了朱元璋的使者,朱元璋连续给王保保写了7封书信,王保保都不回应。

朱元璋大窘,自己热脸贴到人家冷屁股上,人家还不买账。

若干年后,朱元璋已经把蒙古人赶到草原上,他派李思齐去塞外劝王保保投降,没想到王保保不仅不投降,还砍了李思齐一条手臂“留作纪念”,朱元璋生气之余,也充满遗憾。这一年秋天,朱元璋大宴群臣,问大家:“你们知道,谁是天下奇男子吗?”

大家都认为,朱元璋说的是常遇春,不料,朱元璋却说:

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出自《明史·扩廓帖木儿传》)

朱元璋的意思是说,常遇春虽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杰,但他能臣服于我,而王保保我却求之不得,他才是真正的奇男子。

王保保在元朝末年的知名度很大,明朝的正史、野史都有他的记载,后世的很多民间文学、小说也都有王保保的戏份。历史上的王保保,到底是怎样的存在?他到底是天下奇男子,还是王朝末日的悲情英雄呢?

一、红巾叛乱,搅动风云

在说王保保之前,有必要说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这有利于大家深入地了解王保保此人。

公元1351年(元朝至正十一年),元朝赋役加重,百姓不堪负重,这一年,黄河泛滥,元顺帝派大臣贾鲁南下,贾鲁不惜动用数万民夫清理河道,造成百姓的不满,民心思变。

颍州(安徽阜阳)人韩山童趁机散布谣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没多久,民夫们在黄河河床之下,挖出了一只独眼的石像(疑似韩山童所埋),大家认为这是天意,韩山童趁机带着刘福通、杜遵道等人起兵造反,史称“红巾军起义”。

红巾军起义以“反元复宋”为口号,迅速收揽穷苦百姓,当时蒙古人入主中原不过70多年,汉人受欺压已久,很多人都渴望回到宋朝的“文治时代”,所以不到半年,红巾军已经聚集了数十万人,大有推翻元朝之势。红巾军后来分裂了许多支系,例如朱元璋就出自濠州红巾军,陈友谅则出自南方红巾军。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元顺帝立即派兵镇压红巾军,当时带领蒙古军平叛的将领有两人,分别是察罕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但这二人素来不和,为了牵制对方,他们并没有使出全力去平叛。

察罕帖木儿乃元朝名将,他麾下有两大猛将,分别是李思齐和王保保,其中,王保保蒙古名叫扩廓帖木儿,他本来是察罕帖木儿的亲外甥,后来被察罕帖木儿认为义子。

由于被叛徒出卖,韩山童在起义不久就被元军所杀,他的儿子韩林儿在刘福通的保护下一路退走,后来韩林儿自称小明王,名义上是北方红巾军的主帅,其实掌控力很弱。

作为平叛的主力,察罕帖木儿在李思齐和王保保的帮助下,连战连捷,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察罕帖木儿招降了两个红巾军头目,分别叫田丰和王士诚,但在他视察的时候,田丰和王士诚突然倒戈,将察罕帖木儿杀死。察罕帖木儿一死,群龙无首,李思齐和王保保为了争夺帅位,大打出手,后来王保保因有“义子”的身份,战胜了李思齐,子承父位。

从此,李思齐带领自己的嫡系人马脱离了王保保,朝川陕退守,以求自保。

王保保当年不到20岁,被人说成“孺子”,他接替义父的职位后,不仅连续打了几场大胜仗,威震红巾军,还亲手掏出田丰和王士诚的心脏来祭奠义父,一时间,他声望很高。

也就是在这一年,朱元璋迫于三方面的压力,决定向王保保示好,可惜,王保保扣留了朱元璋的使者。朱元璋又写了7封信,王保保都没有搭理朱元璋。

当时王保保盘踞河南、山东一带,成为元朝防御红巾军的最大屏障。

王保保独当一面时,不足20岁,但一出场就奠定了“猛将”的称呼,在元朝末年,大厦将倾之际,王保保被誉为“唯一有能力挽救元朝的名将”。然而,有能力是一回事,怎么做又是一回事。

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在公元1360到1367年的这段时间,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神仙打架”,先看长江流域,陈友谅占据武昌,朱元璋盘踞南京,张士诚扎根苏州,陈友谅千方百计要灭掉朱元璋,张士诚虽然保守,但也在不断扩张。

1363年,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攻打洪都(南昌)。与此同时,张士诚突袭安丰,打算掳走小明王韩林儿,朱元璋不能两顾,只得命的侄子朱文正和名将邓愈死守洪都,然后自己出兵安丰,救下韩林儿。等朱元璋腾出手救援洪都的时候,洪都城内已经没有一片完整的瓦砾了。

接下来,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决战,双方共投入80万兵力,这场大战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水上战争”,最终以陈友谅的败亡而结束。从此,朱元璋占据长江中游,顺流而下,直扑张士诚和方国珍等人。

朱元璋在长江流域打得火热,元朝名将王保保为何不趁机端了朱元璋的老窝呢?我之前看过一个观点,说王保保是在等着鹬蚌相争,他好坐收渔利。其实,这是无稽之谈。因为此时的王保保,已经深陷内斗的泥淖之中,他根本无暇南顾。

和王保保对着干的人,是孛罗帖木儿。

上文提到,元顺帝为了平定红巾军叛乱,派了察罕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两支人马,其实,这两支人马是元朝当时最为倚重的武装力量,只可惜,他们内斗了很多年。

《元史》记载:

各拥强兵于外,以权势相轧,衅隙遂成。

王保保继承义父的帅位,他同时也继承了义父和孛罗帖木儿集团的恩怨,两大军事集团在朝中相互攻讦,在地方上多次火拼,已成水火不容之势。

最为微妙的是,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的斗争,还牵涉到朝堂中两位“大佬”的争端,这二人就是元顺帝和皇太子。

说起元顺帝和皇太子,这也是元朝宫廷中的奇葩。元顺帝是元朝实际意义上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当了十多年皇帝后,有些怠政,便有意让皇太子(孛儿只斤·爱猷识理达腊)监国。皇太子掌控大局之后,在母亲奇皇后(朝鲜人)的怂恿下,打算逼元顺帝提前禅位。为了架空元顺帝,皇太子开始暗中打压元顺帝的支持者,他连续制造多起冤案,杀人无数,就连元顺帝的舅舅也被逼逃离京城,投奔地方军阀。在这一过程中,孛罗帖木儿是支持元顺帝的。王保保作为孛罗帖木儿的死敌,他果断选择支持皇太子。

但不得不说的是,王保保支持皇太子,并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孛罗帖木儿支持元顺帝,王保保没得选,所以才支持皇太子。例如,到了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罗帖木儿带兵入京,皇太子逃离京城,投奔王保保。此时,皇太子想效仿唐肃宗“灵武称帝”,王保保却不支持。毕竟,在王保保心目中,太子提前登基,有违忠义之道。

也因为此事,王保保得罪了皇太子,后来皇太子返回北京,元顺帝和皇太子都不待见王保保,王保保无奈只得以“南下视师”的名义,带兵躲在河南境内,以保存实力。

这期间,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打了几场硬仗,双方各有胜负。不仅如此,王保保还没有忘记他昔日的竞争对手李思齐。李思齐退守川陕,和王保保的军队有一些摩擦,王保保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多次出兵攻打李思齐,抢夺地盘和粮草,整个黄河流域,成为了王保保内斗的战场。

一方面因为内讧,另一方面要保存实力,所以朱元璋在长江流域大杀四方的时候,王保保并没有南下取利。

王保保和朱元璋也曾剑拔弩张过,事情发生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离朱元璋登基还有两年,当时,朱元璋派徐达和常遇春带领20万大军攻打张士诚,突然听闻王保保带领兵马南下,朱元璋非常担忧,紧急从苏州战场把徐达调回,准备随时迎战。不料,王保保却突然以“守父孝”为由,止住南下的步伐。一个月后,王保保掉头向西,和关中的李思齐、张良弼大战一场,试图将李思齐、张良弼的兵马收入囊中。史载:

相持一年,前后百战,胜负未决。

王保保宁愿和李思齐等人“前后百战”,也不愿意南下,个中原委,值得深思。

其实,当时张士诚死守平江(苏州),朱元璋围攻一年多,早已失了锐气,若王保保此时南下,和张士诚两面夹击朱元璋,朱元璋就算不败,也要脱层皮,但王保保没有这么做。

笔者分析,王保保不这么做的根本原因,还是他不受元廷信任。他在担心,若自己拼尽了队伍,打败了朱元璋,最后还是替别人作嫁衣裳。因此,王保保的当务之急,不是平叛,而是要保存实力、扩张势力。

天时、地利、人和,朱元璋全占了,大明的兴起,指日可待。

三、大厦将倾,英雄迟暮

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距朱元璋称帝还有3个月,此时,朱元璋已经俘虏了张士诚

,并且派汤和南下攻打方国珍,长江以南,朱元璋可谓唾手可得。为了防止朱元璋北上,元顺帝急命王保保带领本部人马“肃清江淮”。言下之意,让王保保灭掉朱元璋。

但王保保无动于衷,根据《元史》和《庚申外史》记载,这段时间,王保保干了三件事:

第一,他派弟弟驻守山东,亲自带兵去和李思齐交战。当时,元朝留在关中的四大军阀,结成“反王保保联盟”,并且推举李思齐为盟主。史载“王保保攻张、李愈急”,这里的“张”指张良弼;“李”指李思齐,都是关中军阀。

元顺帝派使者来调解王保保和李思齐的关系,王保保甚至杀掉了朝廷的使者 ,明显已经杀红了眼,顾不得什么朝廷诏命了。

第二,王保保未得朝廷允许,自行建立行省,还设置了属于自己的行政机构。《元史》云:

“扩廓帖木儿于是分省以自随,官属之盛,几与朝廷等。”

看来,王保保对朝廷失望至极,他打算单干了。

第三,王保保派人到高丽,要和高丽互通使节。不过高丽当时惧怕元朝,没有同意。

所以说,此时的王保保,他最想干的事情,是把兵马和权力抓在自己手里,不接受任何人的威胁。

元顺帝也知道王保保的心思不在平叛上,于是,元顺帝昭告天下,封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中原兵马,肃清江淮。

这个诏书,看似冠冕堂皇,其实就想说一句话:让王保保麾下的将士们知道,他们的上司,从王保保换成了皇太子。

这是要削掉王保保的兵权,架空王保保。

这下好了,元廷和王保保撕破脸,王保保大怒,干了一件泄愤的事情:

即遣兵据太原,而尽杀朝廷所置官。(出自《元史·卷一四一》)

意思是说,王保保带兵占领了太原,把太原城内,元朝的官吏全部杀光。

王保保的忤逆之举,让元顺帝大怒,于是,元顺帝下诏:

“削夺扩廓帖木儿爵邑,令诸军共诛之!”

即,元顺帝把王保保定性为谋反,让天下兵马共同讨伐他。

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朱元璋,已经在开北伐动员大会了,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帅,带兵25万,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开了北伐元朝的征程。

朱元璋要打到家门口了,元朝还在忙着“清理门户”,山东河南诸地,朱元璋的大军如犁庭扫穴。

在徐达、常遇春带领众将北伐的时候,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的正月初四,正式登基称帝,建立大明。而此时,元顺帝非常恐慌,但无人可用。

元朝是在1368年9月灭亡的,明朝建立于当年的正月,也就是说,明朝和元朝,并存了大半年的时间。

1368年9月,徐达攻下通州,元顺帝见大势已去,便带着太子、后妃、群臣逃到了塞外。

在明朝大军北伐的路途中,和王保保的兵马是有冲突的,例如,在洛水,王保保的弟弟就曾和明军大干一场,但战败了。而在山西,李思齐还在奉元顺帝之命讨伐王保保。

也就是说,当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张士诚酣战的时候,王保保在隔岸观火,等朱元璋要灭元朝的时候,王保保却在受朱元璋和元朝的前后夹击。这种局面,有些自食苦果的味道。

元顺帝逃到塞外后,意识到自己对王保保下手的时机不对,于是下诏,恢复王保保的官爵,并封他为河南王、太傅、中书左丞相,但条件是,要王保保带兵收复失地。王保保接到诏命后,有些心动,他找自己的幕僚商量,其中一个幕僚提醒王保保:

“朝廷开抚军院,步步要杀丞相,乃要勤王?我驻军云中,观其成败为计耳!”

意思是,朝廷步步要杀你,现在却让你勤王。不如我们驻守云中,坐观成败。

于是,王保保移兵冀宁,继续“保存实力”。

徐达和常遇春攻下北京后,并没有回京朝贺朱元璋登基,而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掉头向西,从北京攻打河北。此时,汤和已经招降了南方的方国珍,挥兵北上,和徐达呼应。在明朝初年,汤和能力虽然不及徐达,却也算一代名将,但到了河北,汤和遭遇了王保保,差点被王保保打残,要不是跑得快,恐怕就成了俘虏。

所以,后人曾质疑王保保的军事能力,认为他不是名将,其实可以找到很多例子反驳这种观点。

得知王保保打败了汤和,元顺帝大喜,立即封王保保为齐王,赠金印。

王保保此时已经明白,他和明朝已经不能共存,与其死扛,不如倒向元朝,这样不仅能名正言顺地招揽元朝势力,还能得到部分给养。

所以,王保保接了金印,向元顺帝效忠,扛起了光复元朝大业的重任。

不久后,徐达用了一招“批亢捣虚”,成功打败了王保保。

徐达的策略是,趁王保离开冀宁,打算反攻北京的时候,徐达虚张声势要攻打冀宁。王保保听闻徐达要端掉自己的老窝,连忙回军救援冀宁,马不停蹄,非常疲惫,在大军赶到保安州的时候,王保保下令安营扎寨,休息片刻。不料,徐达早已埋伏在半路上,一声炮响,三军齐出,王保保的大军当时非常疲惫,徐达则是以逸待劳。双方鏖战,王保保惨败。根据《明史纪事本末·卷九》记载:

扩廓方燃烛坐帐中,使两童子执书侍,仓卒不知所出,亟纳靴,未竟,跣一足,俞帐后出,得骣马,从十八骑遁去。

即,王保保当时正在军帐中看书,徐达突然来偷袭,王保保为了逃命,仓促之中,只穿了一只靴子,抢了一匹马,便带着18个人便逃跑了。

这一仗,徐达打得非常漂亮,抓了4万多俘虏,王保保多年“保存实力”,被徐达揍得仅剩18人。

有一件事不得不提,这一仗,徐达还俘虏了王保保的妹妹王氏。这位女子后来成为某部武侠的女主角,大家都很熟悉。

王保保逃走后,元顺帝召他到上都,他没有去。王保保后来在大同收揽旧部和残兵,继续和明朝对抗,成为西北劲敌,让朱元璋头疼痛不已。

洪武三年,朱元璋已经平定了川陕,并且招降了李思齐。而王保保却占据兰州。朱元璋决定北伐,按照朱元璋的安排,由徐达带兵出潼关,攻打兰州的王保保;由李文忠带兵出塞,直扑应昌。

徐达和王保保对垒数日,最终冒险夜袭敌营,又一次打败王保保。这一次,王保保比上次更惨,他带着妻子,抱着一根木头横渡黄河,才逃得性命。

黄河波涛奔涌而下,王保保靠一根朽木保命,听着滔滔黄河水,王保保知道,自己此生,恐怕再没机会南渡黄河。

四、末世悲情,含冤百年

洪武三年,元顺帝已经驾崩,皇太子登基,是为元昭宗。一个是落魄名将,一个是落寞帝王,多年未见,王保保和元昭宗这对难兄难弟“重归于好”,元昭宗命王保保为中书右丞相,和他商讨复国大计。

远在南京的朱元璋,誓灭元廷,洪武五年,朱元璋派徐达、李文忠、冯胜兵分三路远征蒙古。中路的徐达出雁门关后,派先锋官蓝玉一路挺进,蓝玉不断遭遇小股蒙古兵,都轻易取胜。不料,到了和林之后,王保保早已埋伏在那里,蓝玉深陷小胜的喜悦中,被王保保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失数万人,惨败而归。东路的李文忠也兵败鄂尔浑河,只有西路的冯胜取得小胜,算是替朱元璋挽回了颜面。

先败汤和,再败蓝玉,除了徐达和常遇春,谁能奈何王保保?

这样的王保保,让朱元璋念念不忘,他想将王保保收入麾下,可没能成功。

洪武五年,朱元璋把王保保的妹妹王氏嫁给了自己的次子秦王朱樉,希望能够让王保保看到大明朝的善意,但王保保无动于衷。

洪武七年,好不容易打听到王保保的所在,朱元璋派李思齐前去劝王保保投降。王保保和李思齐虽然是老友,但也是宿敌,在草原上,王保保拒绝了李思齐的劝降,但好酒好肉招待李思齐。在李思齐离开之后,王保保派人追上李思齐,对他说:“请公留一物为别。”

王保保要留李思齐一件东西作纪念。

李思齐说“吾远来无所赍。”我远道而来,没带什么贵重物品。

王保保的属下说:“愿得公一臂!”

李思齐没办法,只得挥刀砍断自己一只手臂,然后骑马归来,天寒地冻,李思齐又失血过多,不久便死了。

李思齐死后,朱元璋愈发觉得王保保是奇男子。《国初群雄事略》记载,朱元璋曾说过,这辈子有三大遗憾:

第一是没得到传国玉玺;第二是失去了元昭宗的消息;第三是没能活捉王保保。

朱元璋把王保保和传国玉玺、元昭宗相提并论,可见王保保在朱元璋心目中的重要性。

在洪武七年之后,王保保便没有了消息,有人说他死于洪武七年,有人说洪武九年的时候,他还活着。但相隔甚远,朱元璋和王保保,注定无缘

王保保此人,在《元史》《明史》中都有立传,在《明太祖实录》中,也有王保保的记载。但因为《元史》和《明太祖实录》都是明朝编撰的,而清朝编的《明史》又多参考《明太祖实录》,记载关于王保保的身世,一直很含糊,可能因为朱元璋最终没能得到这位“天下奇男子”,所以王保保难免被抹黑。

《明史》记载:扩廓帖木儿,沈丘人,本王姓,小字保保。

即,王保保是河南沈丘人,本来姓王,小名叫保保。因为他是察罕帖木儿的外甥,所以一直为元朝效力。

朱元璋在北伐前,发布的《谕中原檄》中曾骂王保保:

“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

意思是说,王保保本是汉人,却忘了自己的身份,给蒙古人当义子,还帮元朝出力,是个“大汉奸”。

终明清两朝,世人提到王保保,对他多有鄙夷,大家认为他出卖汉人,卖辱求荣。例如,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蔡东藩就曾评价王保保“逆伦”。

朱元璋要“驱逐鞑虏”,而王保保却是汉奸,王保保不可能留下好名声。然而,直到600多年后,一个墓碑的出土,大家才发现,冤枉了王保保。

1990年,河南洛阳出土了一个墓碑,墓主名叫赛因赤答忽,墓碑上写道:

公讳赛因赤答,系出蒙古伯也台氏……子三人,长扩廓帖木儿,生而敏悟,才器异常。幼多疾,忠襄(即察罕帖木儿)以母舅氏,视之如己子,遂养于家……

原来,墓主竟然是王保保的父亲,墓志铭上写得很清楚,王保保的父亲出自蒙古伯也台氏,再加上王保保的母亲是察罕帖木儿的妹妹。也就是说,王保保的父母都是蒙古人,他当然也是蒙古人。此墓志铭一出,一片哗然,蒙冤600年的王保保,终于被大家认清身世。

笔者认为:王保保此人,可称为元末一代名将,他的军事能力值得认可,只是,当时元廷内斗不止,作为一个不被信任的军事家,他的诸多做法虽然悖逆,但也能理解。

笔者认为:王保保身为蒙古人,在元朝倾覆之时挺身而出,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在拯救元朝的同时,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的格局,也只能是名将,而不是英雄。

元朝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或者说,元朝的一部分属于中国历史,笔者不是惟民族论者,但看待历史人物,我们要代入到他的大环境中,王保保一生都在家族仇恨、朝堂内讧和家国忠义三者之间徘徊不前,他有能力,但却很悲情。

标签: 王保保元朝

更多文章

  • 刘邦在用人方面的眼光如何?他差点就错过了韩信与张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邦,西汉

    说到刘邦,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后人对他的评价都还不错,也被后人视为英雄式的人物。其实,刘邦是草根出生,身上并无皇族血脉。他从小就好吃懒惰,在市井是出了名的小混混,到酒店喝酒从来都不给钱,店家都拿他没办法,人到三四十岁了都还没

  • 李广有三次封侯机会都错过了,真是汉武帝薄情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广,汉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李广两次按律当斩,也有三次封侯机会,他为什么把机会都错过了?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两句话用在李广身上都不合适:李广并不可怜,他的一生是值得尊敬的——所有为大汉江山出生入死的人,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能

  • 千古一帝还是一代昏君,哪个才是真实的刘禅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禅,三国

    刘禅是“千古一帝”还是一代昏君?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有人说,刘备选择阿斗继承皇位是一个错误,阿斗将蜀汉拱手让给曹魏,还有人说,刘备选择阿斗是明智的,刘禅在位期间,蜀汉风调雨顺,政局稳定,刘禅还被认为是千古一帝。哪个是正确的呢?其一,刘禅在位40年,没有大的叛乱。和曹魏24

  • 明史上名声最好的皇帝之一 在位6年却赚走了世界三分之一白银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明穆宗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明朝皇帝明穆宗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说起明朝皇帝,大伙最先想起谁?是杀伐果决的朱元璋?清君侧的朱棣,或者是享乐贪玩的明武宗?明朝皇帝最大特色在于,缺点很明显,但是再差也不至于一无是处,总能挑出一些好的地方来。然而有一个人,可以说是明朝存在感最弱的皇帝,在

  • 同样是迎娶庶母,为何曹丕被骂,李治却被称赞?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曹丕,三国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曹丕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众所周知,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历史进程,我国的古人对于礼仪传统文化极为重视,自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相应的礼仪传统文化观念便已经是深入人心,在古人的思想意识中,有着《三纲五常》的

  • 弘化公主对于唐朝的贡献卓越,为何对她的记录没有文成公主多?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弘化公主,唐朝

    弘化公主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大周故西平公主墓志》:“公主,陇西成纪人也,即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之女也。家声祖德,造天地而运阴阳;履翼握轴,礼神祇而悬日月。大长公主,诞灵帝女,秀奇质于莲波;托体王姬,湛清仪于桂魄。公宫禀训,沐胎教之宸猷。帷幄承规,挺宝闱之

  • 咸丰皇帝登基后,为何让曾国藩下狱?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咸丰皇帝,清朝

    咸丰皇帝登基后,为何让曾国藩下狱,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曾国藩是晚清名臣,可他的官场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在京城为官的时候,有多次被扔进大牢的经历。尤其是道光皇帝驾崩,咸丰皇帝登基的时候,曾国藩更是差点丧命。此时的曾国藩身为二品礼部侍郎,是朝中重臣,可是,他并未受到

  • 历史上除了冯道外,还有别的“十朝元老”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冯道

    “十朝元老”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元代诗人刘因作有《冯道》一诗,嘲讽道:“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朝梁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 后人便用“朝梁暮晋”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节操。在古代官场,我们常常把一个人资格老说成“三朝元老”,但在朝代更迭频繁

  • 汉武帝临死前为什么要杀卫子夫和卫青家族 汉武帝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卫青,卫子夫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卫青和卫子夫,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前言在古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曾经有很多关于优秀女性的历史记载,卫子夫就是其中的一个。她虽然出身卑微,当时也是以十分卑微的讴者身份进入大汉王宫的,但是最终却被册立为皇后,不仅为汉武帝生下一男三女,而且在盛宠之下被册封为皇后。

  • 宋仁宗的童年是怎样的?两位母亲是如何对他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宋仁宗,北宋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宋仁宗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刘娥直接将赵祯的生活毁了一半,剩下的一半是“老好人”杨淑妃毁的。章献禁虾蟹海物不得进御,章惠常藏以食之,曰:“太后何苦虐吾儿如此。”。在刘娥禁止赵祯吃海鲜的时候,杨淑妃偷偷的给赵祯吃鱼虾,满足了一个馋嘴的孩子的愿望,并且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