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4年,曹操平定了冀州,兴高采烈地带着将士入城,没想到许攸突然当着众将的士面,大声喊着曹操的小名:“曹阿瞒,要不是我,你得不到冀州!”眼见许攸如此无礼,曹操笑嘻嘻地说:“你说得对。”然而,实际上他内心却已经起了杀意。
许攸是河南南阳人,年轻的时候曾跟袁绍、曹操是好朋友。当时是汉灵帝在位,宦官和外戚轮番专权,朝政腐败,东汉王朝一片风雨飘摇,很多人心里都有各自的小九九。
就比如许攸,当时,他和王芬、周旌等人密谋策划,想要废掉灵帝,立合肥侯为君,然后自己借着这份拥立之功就能青云直上。许攸把这事告诉了曹操,想让他一起干,但曹操判断这事儿成不了,就拒绝了。
果然,许攸等人最终没能成功,许攸不得不东躲西藏,日子过得很不容易,并因此和曹操疏远了。
前文提到,许攸跟曹操和袁绍都是好朋友,现在和曹操疏远,于是就决定跟着袁绍混。后来,董卓进京把持朝政,袁绍还是个热血青年,不愿意屈身事贼,和董卓当场闹翻,因为担心被董卓所杀,于是离开洛阳到了渤海。
许攸一听袁绍要走,也没有多考虑,当场决定跟着他一起离京。很快,袁绍凭借袁家世代累积的威望和名声,就站稳了脚跟,后来又组织诸侯联军讨伐董卓,势力一天比一天大,很快就占据了冀、青、幽、并四州之地,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
另一边,曹操也没闲着,他跟袁绍一样,不愿意屈从于董卓,在袁绍组织诸侯联军时,曹操也是其中之一。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曹操与袁绍意见不和,本来交好的两人,逐渐生了嫌隙,分道扬镳。
后来,随着董卓被除,袁绍和曹操逐渐成为了天下最大的两股势力,一山不容二虎,原本是好朋友的两人,顿时反目成仇,成了敌人,都想消灭对方,然后独霸天下。
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开始互相攻伐。此时,许攸正是袁绍手下的谋士之一,然而,他给袁绍出谋划策,让袁绍先攻占许都,把汉献帝接过来,再以天子之名讨伐曹操,必能势如破竹。
然而,此时的袁绍因为实力强大,人也开始膨胀了,觉得自己完全可以正面击溃曹操,根本不采纳许攸的意见,许攸因此有些失意。就在此时,许攸家人犯了法,被审配逮捕了,许攸一怒之下,干脆直接投奔了曹操。
得知许攸来投,曹操高兴坏了,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就跑出去迎接。原来,当时袁绍势大,曹操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没想到突然来了个对袁绍一方了解很深的许攸,这样一来,胜算大大增加了!
果然,许攸投奔曹操之后,立刻献上了“火烧乌巢”之计,烧了袁绍的粮草,然后一路势如破竹,大破袁绍。
不得不说,许攸改变了整个东汉末年的历史,如果没有他投奔曹操,官渡之战的胜者很可能就是袁绍了。许攸自己也因此居功自傲,觉得自己是曹操的大恩人,再加上当年他和曹操是好朋友,因此心里对曹操并不是特别尊敬。
那之后,曹操又花了不少时间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终于,在公元204年,曹军攻入了袁家的核心地区冀州,许攸竟然当着众将士的名高呼曹操的小名:
“曹阿瞒,没有我,你得不到冀州!”
曹操一愣,此时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堪称当世第一人,岂容人如此轻薄?当下心头火气,但许攸确实是他打败袁绍的最大功臣,也不好当面发火,于是笑嘻嘻说道:“你说得对。”但其实,内心已经对许攸动了杀心。
许攸也是真的膨胀了,如果他从此开始低调行事,对曹操毕恭毕敬,曹操未必会真的杀他。但许攸丝毫没发现曹操对自己的不满,依然我行我素,一次,他从邺城东门出城时对旁边的人说:“这家人(曹家)要是没得到我,怎么可能进得了这个门!”
很快,就有人把这事儿报告给了曹操,这无异于火上浇油,曹操彻底怒了,直接让人把许攸一刀咔擦了。
[图片5]
在正史中,有明确记载,许攸是曹操下令杀死的。但是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曹操进行了些许美化,改成了许褚见许攸对曹操无礼,自作主张杀了许攸,然后向曹操请罪。曹操听说许褚杀了许攸,十分生气,狠狠斥责了他,并下令厚葬许攸。
但不管是正史还是演义,许攸被杀的根本原因还是自己作死,不过如果我们代入一下许攸,也不是不能理解他的心情。
打个比喻,就好比你有一个关系很好的大学同学,毕业后两人闹矛盾关系恶化,谁知这同学混得特别好,你不得不去他的公司给他打工,还帮他把公司做成了全球第一。这种情况下,你是不是会心里失衡,对你这个同学没其他人那么尊敬,心想叫一叫他的小名也不算什么对吧?
许攸错就错在,他被心里的不平衡冲昏了头脑,完全没注意到自己的老板越来越讨厌自己了,居然还变本加厉,这真就是取死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