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并非一个心胸狭隘之人。反而从他所写的《短歌行》等诗篇中,可以感受到曹操的气度之恢弘。曹操能够接纳曾经写檄文痛骂他的陈琳;谅解了在征宛城时,杀死了其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爱将典韦的张绣、贾诩,足见其惜才的胸怀。
对于许攸这种足智多谋的谋士,曹操原本应当非常爱惜才对,为什么却杀了呢?主要是因为曹操非常痛恨一种人,就是那种倚仗有旧交,或者功劳,或者恃才,对他非常不恭敬的人。
许攸的才华,丝毫不用质疑。
许攸效力袁绍之时,曾经劝袁绍迎接从长安逃出的汉献帝。结果,袁绍不听,让曹操占了先机。
袁绍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悔莫及,仗着自己实力强大,又跟曹操打了官渡之战,准备捉了曹操。许攸又献策,重兵在官渡牵制住曹操主力,然后派轻骑偷袭许都。在占领许都之后,奉迎天子讨伐曹操,前后夹击,定能一举擒曹。结果,袁绍还是不听。
许攸的这两条计策,如果袁绍能够听进去,估计天下都有可能是袁绍的。可惜呀,袁绍自大,不善于纳谏,数次错失良机。
官渡之战,恰逢许攸的家人因为犯法,被审配所抓。许攸的计策又不被袁绍采纳,许攸一怒之下,就跑去投奔了曹操。曹操听闻许攸前来,“跣出迎之”,大笑:“吾事济矣!”
许攸的确多谋呀,到了曹操营中,又先后向曹操献了两条计策。
许攸见了曹操,献计派兵偷袭袁绍的粮仓乌巢。乌巢粮仓被烧,袁绍撤军。曹操能够以少胜多,反败为胜,取得官渡之战的最终胜利,许攸可谓是首功一件。
袁绍死后,曹操讨伐冀州。许攸再次献计,掘漳河,水淹冀州城。曹操拿下了冀州,袁绍的根基彻底崩溃,许攸再立大功。
正因为许攸足智多谋,屡立大功,才让许攸开始居功自傲,最终惹怒了曹操,惹来了杀身之祸。
许攸的人品的确有问题,最让人诟病的就是非常贪财。他在袁绍那里,就因为家人巧取豪夺,大肆敛财,触犯了律法,才被审配所抓。但是,这对于曹操而言,并非什么坏事。
历史上很多功勋忠臣,诸如王翦跟秦始皇讨封赏,萧何故意强占土地自污,都是消除君王猜忌的办法。许攸的贪财,正好可以让曹操抓住他的短处,更安心地用他。所以,许攸的这个缺点并非坏事。
但是,许攸倚仗自己年少时就与曹操结识,并倚仗自己立了大功,开始轻慢曹操,就有大问题了。
许攸“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许攸每次饮宴都直呼曹操小名,这私下还好,大庭广众之下就不够尊重了。而且,许攸还老是提自己的功劳:“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曹操也就是一笑称是而过。
许攸当着曹操的面夸功,也就罢了,转脸还在曹军将士那里自夸。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对左右说:“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
古今中外,古往今来,不仅领导们最痛恨做点事情,有点功劳,就天天挂在嘴上的人,普通人也同样厌恶。
许攸不仅仅招致曹操厌恶,还让曹操手下的众多大臣将士厌恶,这许攸肯定命不久矣。很快,“人有白者,遂见收之”。有人就跟曹操报告了许攸的一言一行,曹操就处置了许攸。
《三国志·崔琰传》中,其实交代了许攸的死因:“太祖性忌,有所不堪(堪是不能忍受的意思)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虔是恭敬的意思)见诛。”曹操不怕他的属下有才,但是他最忌恨别人对他不恭敬。所以,陈琳偶尔骂曹操无所谓,张绣杀曹操亲人也无所谓,贾诩屡出毒计也可以忍受,但是,曹操就是没法忍受有人天天跟苍蝇一样在他耳边,经常性的羞辱他,对他不恭敬。
正因为此,许攸、孔融、娄圭,还有崔琰,都被曹操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