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七十多岁当上宰相大器晚成,西汉名臣公孙弘是个怎么样的人?

七十多岁当上宰相大器晚成,西汉名臣公孙弘是个怎么样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972 更新时间:2024/3/8 15:36:46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西汉名臣公孙弘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西汉的时候,有一位老人大器晚成,在七十多岁的时候才当上丞相,这位老人就是公孙弘。在公孙弘四十岁之前,他的仕途并不顺利,甚至生计都曾出现过问题。为了能够活着,公孙弘不得不以放猪为生。可见,当初公孙弘是多么落魄。但是落魄的人生没有让公孙弘变得颓废,他反而更加注重学习。

公孙弘所学属于儒家,因此他先前的官职也是朝廷征召的博士。在汉朝的时候,博士这样的官职就相当于朝廷的储备人才,或者说皇帝遇到什么事情了,可以这些博士们征询意见。而这些博士可以给皇帝出谋划策,虽说没有实权,但是一旦得到皇帝赏识,这就是一条很好的晋升之路。

公孙弘画像

而公孙弘能够获得博士这个官职,也就保证他时能待在皇帝的身边,这也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待在皇帝的身边,公孙弘也就能把自己的治政思想传达给皇帝,这也正是公孙弘年老之后发迹的开始。因为谦良恭俭,公孙弘终究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被任命为丞相。咱们就从西汉丞相公孙弘的一生入手,探析汉武帝为赏识年迈的公孙弘吧!

前言

公孙弘活了将近八十岁,他是病死在丞相的位置上的。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才得到汉武帝的赏识,一跃而成为丞相,这在很多人看来都像是一个奇迹,毕竟七十多岁在古代已经算是高龄了。但是,大家知道吗?在公孙弘六十多岁的时候,也有一次很好的仕途攀升的机会,只不过被他错过了。

公孙弘削竹简壁画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是时弘年六十,徵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也就是说在汉武帝刚刚即位的时候,年逾六十的公孙弘被派遣出使匈奴,因为没能顺利完成任务,被汉武帝免职了。这样的经历,换成一般人而言,无疑仕途终结。但是对于公孙弘而言,也仅能算是一次小小的挫折。被贬官也就贬官了,公孙弘没有太过在意,而是回到故乡继续读书、讲学。

公孙弘画像

可见公孙弘对所谓仕途的得失看得很豁达,而也正因为他有着这份豁达,才会有东山再起之时。那已经是汉武帝元光五年的时候,公孙弘再次被朝廷征召为博士。这一次,他因为策论,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公孙弘的人生终于迎来转折。虽然这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却也是真正的大器晚成之时。咱们就从西汉丞相公孙弘的一生入手,来看看汉武帝为何赏识年迈的公孙弘吧!

为人谦逊,不喜廷辩

何为廷辩呢?说白了,就是在皇帝面前吵架和争论。在汉朝的时候,大臣们在朝堂探讨事情,往往政见不合的人的就喜欢争辩,争得面红耳赤,谁都不肯服输。但是公孙弘并不是这样的人,他不会在朝堂上和人争辩,因为一旦发生争辩,首先会令皇帝感到很难堪,公孙弘往往喜欢揣摩皇帝的意思行事。

公孙弘画像

《三家注史记》记载:"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馀,习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

可见公孙弘在朝堂上表现得十分恭候谦逊,不与人争辩的同时,对于很多大事还能有自己的见解,自然也就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有人说,这是公孙弘的一种为人处世的策略,还有人说,这是公孙弘对皇帝谄媚,逢迎,故意在朝堂上讨好皇帝。可小编倒不这么认为,在小编看来,这更是公孙弘为人处世的睿智。

公孙弘画像

毕竟,按照我们俗话来说,有理不在声高。廷辩廷争也是如此,如果自己本就有理,又何须高声争辩。可如果自己本就没有理,就算争得再厉害,又能有什么用呢?而公孙弘恰恰看明白了这些,也就干脆不去争辩,那样反而让皇帝难堪。还不如先顺着皇帝的意思去行事,把皇帝哄高兴了,很多事情自然也就解决了。

但是,也正因为公孙弘的这种处事态度,也就难免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还有人以此为由,在皇帝面前说公孙弘的坏话,这也就让皇帝难免要猜忌公孙弘了。而公孙弘对那些诽谤他的人,不仅不怨恨,反而以一种很宽容的态度对待。这些诽谤公孙弘的人中,就以汲黯为首。

巧妙应对,不为己辩

汲黯在皇帝面前中伤公孙弘,主要是说公孙弘俸禄多,可是家里盖的居然还是布被,他说公孙弘这是沽名钓誉。其实汲黯以这样的借口来中伤公孙弘,多少有些可笑。毕竟就算公孙弘沽名钓誉,可是也并没有妨碍到汲黯,汲黯再在皇帝面前这样说公孙弘,那就是再给自己树敌了。而皇帝也用汲黯的这一番话诘难公孙弘,再看公孙弘的回答,就比汲黯大气多了。

公孙弘画像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

对于汲黯的指责,公孙弘并没有反驳,反而在皇帝面前夸奖汲黯的忠诚,如此再一对比,皇帝反倒觉得汲黯嫉贤妒能,而公孙弘是一位宽厚长者了。能给皇帝这样的印象,那么皇帝怎么会再听汲黯的话去诘难公孙弘呢?那么,公孙弘为人就真的这样宽厚吗?其实,公孙弘只不过给了皇帝一个假象罢了。

汲黯画像

公孙弘实际上是有仇必报的人,汲黯敢于在皇帝面前打自己的小报告,那公孙弘自然也就不会放过汲黯,把汲黯当成了自己政敌。但是说实话,公孙弘惹不起汲黯,因为汲黯为人耿直,在汉武帝面前敢于直谏。对于汲黯质疑自己的事情,公孙弘虽然心里气愤,但是终究没有因这件事找汲黯的麻烦。

病重之时,请归相印

如果有人质疑公孙弘在汉武帝面前表现出来的谦逊和宽厚是假的,但是公孙弘对汉武帝的忠诚却是再真不过的了,这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大家都知道,公孙弘在成为丞相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虽说公孙弘一向身子骨健硕,但是已经即将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而咱们可以看看公孙弘弥留之际是怎么给汉武帝上书的。

公孙弘画像

《三家注史记》记载:"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称,素有负薪之病,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原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

在公孙弘病重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把自己的相印和侯印归还给汉武帝。因为公孙弘是因为当了丞相,汉武帝才封他为侯的。按照汉朝想成为丞相的惯例,必须是在列侯中提拔丞相。而公孙弘在当丞相之前没有列侯的身份,汉武帝为了提拔公孙弘为丞相,就先封了他一个平津侯的身份。

也正是为了报答汉武帝的这种知遇之恩,公孙弘对汉武帝一直忠心耿耿,以致于公孙弘在自己病重的时候,却是担心因为自己占据着相位,而耽误了朝廷大事。此时的公孙弘绝非只是在汉武帝面前做做样子,而是真的担心汉朝的选材任贤。他不想让皇帝为了他而耽误了大事。

而汉武帝也并没有答应公孙弘的请求,而是即便公孙弘病重,也仍然他继续担任丞相,直到公孙弘病逝,竟仍是在丞相的任上,可见汉武帝对公孙弘的厚遇。

总结

纵观公孙弘的一生,咱们也就不难看出汉武帝为何如此赏识这位年迈的老人了,即便公孙弘七十多岁,汉武帝仍然让他担任丞相。因为公孙弘为人谦逊,在大家都激烈廷争之时,也只有公孙弘能够审时度势,考虑皇帝的难处,而不是为了争朝堂上廷议的一时胜负,而让皇帝难堪,这体现了公孙弘的睿智。

而对待中伤自己的政敌,公孙弘在皇帝面前也表现出了足够的宽容。其实,正是公孙弘思考问题方式的与众不同。他往往能从大局着眼,而不去计较个人得失,最起码在皇帝面前表现得足够大度,这正是公孙弘的大局观。即便有政敌想要抓公孙弘的小辫子到皇帝那里去打小报告,却也奈何不得公孙弘了。

发奋读书的公孙弘画像

而公孙弘更表现出了对汉武帝的忠诚,尤其是在他弥留之际,要求皇帝收回自己的相印和侯印,仍为朝廷大事着想,就连汉武帝也十分感动,不仅没有收回他的相印和侯印,反而告诉公孙弘好好养病,朝廷中的很多大事还离不开他这位丞相,而最终公孙弘也死在了丞相的任上。而这也正是公孙弘,一个睿智、宽厚和忠诚的大臣和长者,汉武帝又怎会不赏识他呢?

标签: 汉朝公孙弘

更多文章

  • 雍正登基以后,第一个处罚的兄弟最后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雍正,清朝

    在皇权之下,兄弟情义总是岌岌可危。在权力的驱使下,他们仿佛不再是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他们针锋相对。在皇位的诱导下,他们勾心斗角,他们眼里不再有亲情,他们只想除掉对方。在九龙夺嫡的时期,这种现象显得尤其明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以四皇子胤禛为代表的一方和以八皇子胤禩为代表的一方。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

  • 从奴隶到皇帝的逆袭之路,石勒经历了多少坎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石勒,十六国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石勒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在中国的历史中,还有很多的乱世是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控制的。而这些少数民族有的还保持着野蛮的习俗,因此在这些民族控制国家的时候,政局自然也是动荡不堪的。例如在我国历史上就曾经出现了这样一个皇帝。此人的帝王之路说起来也算是坎坷,在成为

  • 为什么说孙传庭是大明最后的希望?孙传庭怎么败给李自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孙传庭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孙传庭怎么败给李自成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孙传庭就是再能打仗,他也不可能赢。人与人打架,其实打的就是票子,谁票子多就可以多打两拳,反正赔得起。同样的道理,打仗也是一样,拼的就是手里有没有钱,有没有粮草。有钱了士兵们才愿意跟着你干,有粮草了士兵们才会有

  • 韩信都做了这几件折寿的事情 难怪说他会如此的短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韩信,汉朝

    还不知道:韩信为何短命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大家都知道韩信是白手起家的,抓住了一个机遇然后一飞冲天的。那大家知道韩信是什么时候死的吗?这个在历史上没有记载他具体是多大岁数死的,反正他没有活过四十。说韩信没有活过四十,在民间有个传说很有意思,说韩信按照他自己

  • 历史唯一当皇帝的公主,萧塔不烟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感天皇后,萧塔不烟,西辽,南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萧塔不烟皇后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辽国著名的一位大臣耶律大石,他一手建立了西辽,耶律大石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在西辽建国后就在他的统领下迅速发展。耶律大石死后,他年幼的儿子就继承了皇位,但是他儿子尚且年幼,皇后就开始摄政。更是直接改了国号为咸清,还自封自己为

  • 明朝最可怜的皇后是谁?生性善良却无故被废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胡善祥,明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胡善祥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众所周知,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但有多少位皇后,恐怕许多人并不知道。如果不算死后追尊的,只计算生前曾享有皇后封号的,一共是二十位。按理说,皇后母仪天下,是何等的尊贵,然而有一位皇后却很可怜,无故被废,还被迫出家。最近,有部关于明朝

  • 揭秘:朱元璋为何让侄孙朱守谦回老家种地?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守谦,明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朱守谦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朱元璋的这位侄孙名叫朱守谦,是朱文正的儿子。原来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有四个儿子,长子名叫朱重四,娶妻王氏,生下了朱文正。朱元璋家里本来人很多,但经过灾荒、瘟疫,最后只剩下他和朱文正母子。朱元璋起兵后,嫂子带着朱文正前来投奔。后来

  • 揭秘:刘藏器为何要弹劾尉迟恭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尉迟恭,唐朝

    对尉迟恭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这事还得从尉迟宝琳说起,别看他官拜卫尉卿,其实就是一个纨绔子弟,完全是靠着父亲的功臣,才坐享高官厚禄的。常言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但在尉迟恭家,这句话应该这么说,“老子英雄儿混蛋”。另外,尉迟宝琳与皇帝李治的私人关系也不错,所

  • 魏忠贤掌权期间都做了什么 努尔哈赤的军队为什么打不过进来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魏忠贤

    还不知道:魏忠贤和努尔哈赤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魏忠贤虽然无恶不作,但对国家军事,还是比较重视的,不会轻易换帅,更不会肆意妄为,不轻易瞎整明朝兵部。毕竟只有国家在,国土稳定,宦官们才能逍遥快活。这一点,老奸巨猾的魏忠贤,自然明白。朱由校继位,改元天启。魏忠

  • 戚夫人被吕后害是肯定的,刘邦为何不给她谋后路?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戚夫人,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戚夫人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戚夫人被吕后整几乎是必然的,因为刘邦晚年的后宫格局基本就四点:刘邦宠幸戚夫人、刘邦宠爱刘如意、刘邦对刘盈不感冒、吕后善妒。戚夫人受宠长达十年,不仅在于她的年轻貌美,还在于她能歌善舞,抚慰了刘邦晚年的心灵,刘邦废立太子的企图失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