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辅佐曹操二十年 荀彧竟因为这个原因自杀?

辅佐曹操二十年 荀彧竟因为这个原因自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067 更新时间:2023/12/13 4:41:59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被曹操誉为有“巍巍之勋”的荀彧离世。关于他的死,袁宏《后汉纪》卷三十、陈寿《三国志》本传称其“以忧薨”,而裴注引《魏氏春秋》则记为“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范晔《后汉书·荀彧传》所载与《魏氏春秋》略同。尽管诸史对荀彧之死的记载不一,然而不论是认为他死于“忧”抑彧是认为他死于“药”,均是将荀彧之死看作他反对曹操晋爵魏公、加九锡的必然后果。荀彧自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背弃袁绍而投奔曹操,二十年间为曹操统一天下不遗余力,其兄弟子侄皆仕曹氏,又与曹操结为儿女亲家,可以说是曹操的核心成员,且深知曹操之为人,又何以在曹操即将走上人生顶峰、踌躇满志之时坚决反对,从而自陷于死地呢?

袁晔《献帝春秋》记载了荀彧死讯在吴、蜀的流传,从中可见时人对荀彧之死的看法。兹引于下:

网络配图

“(荀)彧卒于寿春,寿春亡者告孙权,言太祖使(荀)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杀。(孙)权以露布于蜀,刘备闻之,曰:‘老贼不死,祸乱未已。’”

袁晔为孙吴名士袁迪之孙。据《三国志·陆瑁传》,袁迪与孙吴丞相陆逊之弟陆瑁相游处。故可推知,袁晔所载荀彧死讯流传吴、蜀之事必有所本,应非杜撰。《献帝春秋》一书亦见于《隋书·经籍志二》,与信史荀悦《汉纪》、袁宏《后汉纪》等同列。从上引可知,寿春逃亡者误传了荀彧死因,可见其并非曹方高层。但非高层者关注荀彧、并将荀彧之死当作忠于汉室(不肯杀献帝皇后伏后),可见荀彧在曹操统治区具有一种忠于汉室的形象。误传的消息无疑为孙权方所接受,才会继而“露布于蜀”。刘备之语亦表明他认可荀彧对汉室的忠心。寿春逃亡者、孙权、刘备分别代表了割据的三方。荀彧虽为曹操谋主,其忠心汉室的形象却得到三方的一致认同,并被认为这是荀彧之死的原因。

我们还可从荀彧死后汉献帝的表现来佐证这种看法。据《后汉书·荀彧传》载:“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讜乐,谥曰敬侯”。祖日为祭祖神之日,应有識乐,然而汉献帝因荀彧之死而在最具神圣性的祭祀仪式上“废譙乐”,足见其对荀彧“哀惜”之情。而且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均在荀彧死后表述

“明年,(曹)操遂为魏公云”,意在凸现荀彧给曹操晋爵魏公所带来的阻力。只有荀彧死去,曹操才能如愿晋爵魏公。

后世关于荀彧之死的论议,也大多承认荀彧忠心于汉室。然而,令论者难解的是,荀彧既忠心于汉,又何必辅佐曹操,这岂非自相矛盾吗?这引发了历代论者长时间的讨论。

网络配图

《三国志·荀彧传》裴注中记载了所谓“世论”:“世之论者,多讥彧协规魏氏,以倾汉祚;君臣易位,实彧之由。虽晚节立异,无救运移;功既违义,识亦疚焉。”“世之论者”对荀彧之死持以“讥”的态度,认为荀彧一生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魏倾汉,其晚年改节忠汉,盖出于愧疚之心。

裴松之为晋宋之际人,距荀彧之死已近二百年,所谓“世之论者”当指这一时期的议论者。魏晋南朝士族一脉相承,祖宗人物之论与家族地位甚为相关,尤其是在门第升降之时更是如此。颇疑此“世论”与晋宋之际的特殊政局有关。当时门阀政治的条件消失,旧有的家族格局处于变动之中,荀彧后裔荀伯子,多次上表追讼魏晋封爵排位旧事,“凡所奏劾,莫不深相谤毁,彧延及祖祢”,还“常自衿荫籍之美”,对琅邪王弘说:“天下膏粱,唯使君与下官耳。宣明之徒,不足数也。”“宣明”即时为执政的陈郡谢晦。对于荀伯子的做法,“世人以此非之”。对荀彧之“讥”,彧许便是时人对荀伯子“深相谤毁、彧延及祖祢”的报复。

至唐代,杜牧《题荀文若传后》云:“荀文若为操画策取兖州,比之高、光不弃关中、河内;官渡不令还许,比之楚、汉成皋。……及事就功毕,欲邀名于汉代,委身之道,可以为忠乎?”杜牧对荀彧之死完全持否定态度,他认为“邀名”是荀彧立晚节的动机。司马光反驳此说不合人情:“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于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贬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网络配图

明清之际,王夫之从“天良未泯”的角度来解释荀彧阻止曹操加九锡、晋爵魏公的行为。他说:“夫九锡之议兴,而刘氏之宗社已沦。当斯时也,荀非良心之牿亡已尽者,未有不侧然者也。彧亦天良之未泯,发之不禁耳,故虽知死亡之在眉睫,而不能自己。……彧之失,在委身于操而多为之谋耳。”孙明君认为荀彧死于理性与感性的分裂:从现实出发,认识到汉不可为,于是拥护曹操重造天下,但在情感上又与旧王朝藕断丝连,所以荀彧死于困惑与矛盾。此论从个人心态出发,对荀彧多有理解之同情,不较古人责以君臣之义,但仍可看作是王夫之观点在现代学术话语中的延续。

以上诸家都把荀彧仕操看作是他面对乱世时不得已的选择,而且无论是对“苍生”还是对“汉室”,均为一种相对有利的选择。与第一类看法相比,第二类看法带有“理解之同情”的色彩,也更显深刻。其实,无论是前一类看法,还是后一类看法,讨论的视线均聚焦于荀彧个人的心境、志向、谋略上,如此讨论,只会将荀彧之死的意义局限在他个体生命的意义上。荀彧之死并非孤立的现象,它在当时、乃至后世所引发如此持续而广泛的关注,就说明荀彧之死具有典型意义,可以说是时代精神之境遇的象征。因而,对荀彧之死的理解,必须放在汉末士大夫之整体动向这样一个大的语境中,如此方能看到荀彧之死所隐喻的时代意义。

标签: 荀彧

更多文章

  • 十五世纪郑和为什么下西洋是有什么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郑和

    郑和为什么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实际上就是明成祖派他下西洋的目的。明朝初期,国力日渐上涨,这时候蒙古的势力也已经被驱逐,社会经济繁荣昌盛,江山稳固。所以统治者萌生向海外发展的想法。明成祖认为自己是天下的共主,想要海外国家前来朝贡,和历代封建帝王一样,明成祖也想要向外显示国威与国富。永乐年间,明成祖

  •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印度和尚:认为他在辱自己无德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

    俗话说“爱情无国界”,然而在明朝时期则是“文字狱无国界”。文字狱作为中国的一个土特产,在明朝进入高产期,很多规规矩矩的读书人因为一两个字,稀里糊涂就突然上了断头台。不仅连政府官员不能幸免,就连外国人都不能幸免,这其中就包括印度高僧释来复。网络配图说起文字狱,就不能不提朱元璋,明朝的文字狱之所以闹那么

  • 揭秘蒙哥大汗究竟死因之谜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蒙哥大汗

    成吉思汗幼子拖雷与妻子唆鲁禾帖尼育有四子,蒙哥为长子,他也是继养父窝阔台之后继承汗位的蒙古部族统领。公元1251年,蒙哥在平定了贵由残部的叛乱之后,被氏族宗亲推举为大汗,由此全面揭开了蒙古大军南下侵宋的历史。据《元史》记载,蒙哥自少年时期随义父窝阔台四处征战,至完成蒙古部落统一大业,一路之上虽然有挫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最爱的女人是哪位妃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一生有很多位女人,根据相关书籍记载,成吉思汗共有40多位妃子,除此之外,还册封过数位皇位,比如有孛儿帖皇后、忽兰皇后、亦乞列真皇后等等。这些皇后都居住在四个不同的斡儿朵中,其中,第一个斡儿朵是地位最高的,也是斡儿朵的首领。成吉思汗后宫有这么多位皇后和妃子,但是地位最高的是正妻妻孛儿帖。妻孛儿

  • 揭秘宋高宗赵构因病得阳痿的真实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高宗赵构

    宋高宗赵构是南宋王朝的创立者,是南宋对金战役中坚定的主和派,其一生当中最广为人知的事情就是杀害了主战派的代表性人物岳飞父子,因此留下了千古骂名,在许多的文艺作品中被描述成了一位十恶不赦的昏君。宋高宗赵构的一生都在积极地主和,在这一问题上从来是毫无动摇的。宋高宗赵构生于皇室之中,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

  • 死不安宁:揭秘乾隆皇帝死后为何被尸首骨分身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乾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

  • 揭秘历史上的刘表真是软弱无能之主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表

    刘表(公元142—208年),字景升,鲁恭王后裔,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姿貌温伟,少时知名于世,与七位贤士同号为「八俊」。网络配图公元190年,荆州刺史王睿被孙坚所杀,荆州内忧外患,董卓上书遣当时的北军中侯刘表继任。由于通往荆州的道路被强盗和袁术堵挡,刘表无法直接上任,于是他匿名独身赴荆州,方才

  • 历史上真实的王重阳丘处机:金朝顺民 屡受封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王重阳,丘处机

    芒果台新版《笑傲》的热播告罄再次说明,“千年虫”只要爬出来就会有人看,武侠剧从来就不缺人气,尤其是金庸系列,七分虚构三分真。如果说有“三分真”的话,那就是少许的文史背景。网络配图观众们不会相信世间真有摧枯拉朽的“降龙十八掌”,更不会相信还有“欲练神功,必先自宫”的“高科技”。可是,若剧中出现了真实的

  • 解密:为什么唐玄宗选择将诗人李白赐金放还?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唐玄宗

    李白,字太白,唐代杰出的诗人,他的诗,豪迈奔放,意境奇妙。文宗时,称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为“三绝”。世人称李白为“诗仙”网络配图李白作为一名诗人,其诗歌创作水平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公认。 但是,他到长安去不是让大家承认其诗歌的成就,而是想要获得政治家身份并得到重用。可惜,事与愿违,诗仙的仙气

  • 历史揭秘:中国古代“男女通吃”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皇帝

    导读:皇帝应该是权力最高的人,指点江山,居万人之上。正因为权力大到无人能管,所以难免会做出一些荒唐事来。自古皇帝都是后宫佳丽三千,数不清的美女陪伴。可是这不能满足皇帝的欲望,所以有些皇帝便开始宠幸男人,真是“男女通吃”。薄王太后成了薄皇太后,薄氏家族也受到尊崇。不过可惜魏媪没能活着看到女儿实现预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