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坑杀降卒四十万人的秦国将领白起下场是什么

坑杀降卒四十万人的秦国将领白起下场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699 更新时间:2024/1/16 10:08:59

先说历史上几件比较大的“杀降”事件。战国时期,秦国将领白起骁勇善战,率秦军攻城略地,势不可当。长平一战,秦军打败赵国军队,白起下令“坑杀”四十万已经投降的赵国将士。

不仅如此,为了恐吓赵国,同时也为了震慑其他与秦国抗衡的六国,白起故意放两百多名年幼的赵国士兵回国去报信。虽然后人对被坑杀的人数如此之多有质疑,但这起“杀降”事件仍被视作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

胜利的秦军杀俘虏,失利的秦军也遭遇同样的命运。很多年后楚霸王项羽因怀疑本已投降并编入楚军的二十万秦军将士有贰心,将他们全部活埋,制造了又一起骇人听闻的“杀降”事件。

项羽之后还杀了已成阶下囚的秦末代国君子婴。其实子婴最初是向刘邦投降的,而后者并无意杀子婴。但当时刘邦的实力不如项羽,虽率先攻入秦城,却无法按事先约定的称王,甚至都不敢久留,而将胜利果实拱手让给后入城的项羽,并匆忙离开。如此一来,倒霉的就是子婴了。

南北朝时期,北魏国和后燕国相争。北魏道武帝先是设伏,后又出奇兵,大破燕国军队,后者除少数人逃脱外,包括燕王子在内的四、五万燕人投降魏国。道武帝听从手下大臣之言,除了留下少数几位燕国才俊,将其余降者悉数杀害,依然用的是“坑杀”。

时间到唐朝,出了一位威震四方的猛将薛仁贵,当年一曲“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说的就是他领军平定天山铁勒叛军的事。据说薛仁贵一上阵,便一连三箭射倒对方三人,铁勒军吓得纷纷下马投降。然而薛将军却没有实施他名字中有的那个“仁”字,杀了十三万投降的铁勒人。

“杀降”的动机各有不同,害怕诈降和降后生变,常常是胜利者残忍“杀降”所持的理由。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十分荒谬的原因。

五代时期,梁太祖率兵去攻打一城池,中途袭击对方的援军,俘获三千余人。此时忽然刮起大风,扬沙蔽日,梁太祖问:“天怒我杀人少邪?”随即“尽杀”投降的士兵。接着又因对方守城的主将不肯投降,就将已俘获的对方将领杀了泄愤。

古往今来,不管是什么原因,有怎样的理由,杀降者和杀俘虏理应受到谴责,古代有识之士对此的评说也颇有见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杀降不祥”的说法。

春秋时期,齐国军队打败北方的山戎族部落,杀死了其首领单于。有人主张斩草除根,将俘获的单于的儿子也杀掉,齐国名臣管仲就以“杀降不祥”进言,劝齐桓公放了单于的儿子。上面提到的子婴,乘白马素车诚心来向刘邦投降,当时刘手下也有人想杀之而后快,但刘邦说“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没有同意。

所谓“不祥”就是指没有好的结果。首先从战争层面上说,将不利于以后的战事发展。北魏道武帝“杀降”后就后悔莫及。当他继续攻打燕国城池时就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尽管对方守城的主将已经逃跑,但其手下的士兵却仍旧拼死抵抗,因为投降也是一死,不如坚持战斗,还能“求全月日之命耳”,即他们认为,抵抗还能多活些时日。

裴行俭是唐代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为唐朝平定北方突厥反叛立下很大功劳。他曾施巧计,迫使突厥首领来降,但时任宰相的裴炎却将得到保全性命许诺的投降突厥首领杀了。裴行俭问讯叹道:“但恐杀降之后,无复来者。”后来突厥人再度起事反唐,证明“杀降”确为不智之举。“战需移死地,军讳杀降兵”。唐朝诗人姚合在其诗作《塞下曲》中如是说。

三国时期魏国人何晏的见解更为发人深省,他说:“战杀虽难,降杀虽易,然降杀之为害,祸大于剧战也。”这个“祸”当然是对“杀降”者而言的。何晏还说:“白起之降赵卒,诈而坑其四十万,岂徒酷暴之谓乎?后亦难以重得志矣。”古人不仅认为“杀降”为“酷暴”,更看出施暴者是不能成事的。

朱升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重要谋士,曾在朱元璋比较困难的时候,提出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条策略,帮助朱元璋积聚力量,成就霸业。朱升不愧是政治家,高瞻远瞩,他站在政治和战略高度,明确指出:“杀降不祥,唯不嗜杀人者,天下无敌。”

标签: 秦国将领白起

更多文章

  • 朱元璋竟是刘邦的铁杆粉丝处处效仿过犹不及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

    清人赵翼在其著作《廿二史劄记》中有这样一条记载:“明祖行事多仿汉高”。他认为,明太祖朱元璋算是汉高祖刘邦的超级粉丝,其为人处事、治国思想等多仿照刘邦,然后还在下面列举了一些具体事例,以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不得不说,赵翼的见解是十分有见地的,刘邦身上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朱元璋学习与崇拜。刘邦虽然出身亭

  • 揭秘历史上天天吃人胆求长生的酒鬼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吃人胆求长生的酒鬼皇帝

    即使是在荒唐的不能再荒唐的古代诸多帝王当中,这个人也无疑是极特殊的一位。之所以说他特殊,只因他不是像其他帝王那样表现在女色上的荒唐,他既不喜欢女色,也不偏爱男宠;他不喜欢当皇帝,在位近20年,几乎都是在喝酒睡觉打猎中度过的;他嗜酒如命,常常化妆成老百姓溜出宫去喝酒;他喜欢打猎,喜欢杀人;他亲自设计酷

  • 盘点三国历史中六大冤死武将 排名第一竟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武将

    第6名:潘凤《三国演义》第9回曹操起兵讨董卓里,华雄在帐外挑战,冀州太守韩复突然很搞笑的说了一句:“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据我推测,潘凤本人肯定清楚自己的斤两,也一定知道不是华雄的对手,所以没有主动请缨。结果用了不到四分之一柱香的时间就殉国了。(其实三国演义里描述的两军对垒,大都是主帅问将,谁敢单

  • 揭秘武则天是入寺为尼还是被金屋藏娇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武则天

    按照旧史的说法,李治对情人没有丝毫爱怜和实质性的帮助,任其像垃圾一样被送到感业寺做比丘尼,直到后来太宗忌日行香,泪眼婆娑的武媚终于再次打动了他的心,于是重拾旧日欢好,但仍然无意带她入宫。幸亏当时的王皇后嫉愤萧淑妃有宠,听到高宗和武氏在感业寺互泣之事后认为有机可乘,暗中令武氏将头发留起来,并劝高宗纳武

  • 被人遗忘的晚清名臣骆秉章为何世人会记不住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晚清名臣骆秉章

    作为晚清朝廷重要大员,广州花都人骆秉章官至一品,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并称“晚清八大名臣”。他大器晚成,为官清正廉明,心怀大爱、大义,举贤荐才,爱民如子。他生逢乱世,一生的荣辱升降,都与镇压太平军的成败息息相关。他去世后,野哭巷祭,民间自发罢市缟素,功德深入民心,堪比诸葛亮和韦皋。网络配图在我国

  • 开国第一功臣多尔衮陵墓 为何下葬2月就被平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多尔衮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于陵墓的盗挖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那些千古名臣,明君,其陵墓更是受到千年盗掘。而下面这位第一开国功臣,以皇帝规格下葬2个月就被挖掘,尸体削首焚尸,墓穴中一个珍宝更是不知去向!网络配图“第一开国功臣”这位就是大清入主中原,以20万军队,打败李自成百万雄狮的摄政王多尔衮。可以说,由

  • 三国最被低估的武将麹义 爹娘却给起了个奇葩的名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麹义

    说到三国中以少胜多的战役,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但其实在它们之前曾发生过一场以少胜多,以步兵胜骑兵的精彩战役——界桥之战。这场战役发生在袁绍和公孙瓒之间,而此次战役的统帅就是麹义。在今天,麹义几乎很少人知道。网络配图 麹义是西凉人,从小有羌族人作陪练,因此比中原武将更了解骑兵。在三国

  • 哪位皇帝拱手让江山:南唐后主李煜为何这样做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南唐后主李煜

    他是才子,是词人,亦是帝王。这位帝王的失败成就了他的喜与悲。如果没有作为帝王,作为亡国之君的历程也许只是金子中的一粒,就不再是我们所熟知的“词中之帝”。网络配图李煜,本名从嘉,其父祖为显宦。他出生于七月七日,是为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文采斐然,却无意争权,但历史的戏剧性令他由老六转为老大,也是如此造就了

  • 揭秘:与和珅有一拼的“晚清第一贪”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爱新觉罗·奕劻

    末代皇帝溥仪关于奕劻在辛亥年的所作所为,有个最为尖锐的评价:“(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奕劻是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孙,光绪的皇叔,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时被封为庆亲王,又在1908年获授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是清廷授封的最后一个铁帽

  • 揭秘:刘备妻妾两次被俘却为何未遭侵犯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刘备妻妾甘夫人

    过去常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凡政治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得诉诸战争。现在看来,这种说法要改改了。一切战争的本质,都是对资源的掠夺,近现代如此,古代也是如此。女人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是作为资源的一种(性资源)被掠夺的,学名叫战利品。这就是为何每当战争来临,男人都要叫嚣“战争,让女人走开”的根本原因,名为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