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解密:谁是秦昭王嬴稷发疯的罪魁祸首

历史解密:谁是秦昭王嬴稷发疯的罪魁祸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411 更新时间:2024/1/23 21:57:53

秦昭王做了42年的孙子秦王,郁闷憋屈,好不容易熬到他娘芈月死了,一时扬眉吐气,要大展拳脚,叫国人天下人都看看,寡人才是英明雄主。

聪明人的特点是看谁都比自己聪明,傻子的特点则是看谁都比自己傻。秦昭王就是看谁都比自己傻。你瞧楚怀王多傻,寡人骗他来秦国访问,他就傻乎乎地来了,结果被寡人囚死。赵胜多傻,寡人骗他来秦国喝酒,他就傻乎乎来了,结果被寡人逮住了跟他要魏齐的人头,乖乖给寡人送来。对付这帮傻子,寡人还不横扫千军如卷席?于是秦昭王要大展宏图一举消灭韩国赵国,叫他亲娘舅舅都相形见绌,叫诸侯列国心惊胆寒。

可是事与愿违,长平之战原以为空前绝后杀敌45万,结果却是白起谎报战功。邯郸战役原以为可以轻松灭赵,却不想两年打不下来。秦军甚至没能包围邯郸,叫平原君赵胜能够率领一个庞大的使团浩浩荡荡访问楚国。毛遂自荐就是这次出访脱颖而出,叫天下人都知道了秦昭王傻,上了臣下的当。对人打击最大,伤害最深的莫过于亲人背叛。范雎可耻,叫他去好话劝白起收拾残局,他却阳奉阴违火上浇油,孙子嬴子楚也跟着添乱,把赵国兵强马壮到处乱说,唯恐大臣百姓不知道寡人傻上了白起的当。致命一击终于来了,秦军邯郸大溃,死伤无数,河东郡守王稽弃地逃跑,秦军副统帅郑安平率两万秦军投敌。河内之地河东郡、太原郡、上党郡、河内郡全部丢失。

如同一个大户炒股,几十年来担惊受怕,买进卖出,好不容易积累下百万家产,一次大跌,90%的资产成灰,不仅赔光了一生所赚,还把亲娘舅舅留下的遗产赔得几乎干净,秦昭王受不了这一系列的沉重打击,最主要是那张70岁的老脸,当时就精神崩溃疯了。《秦本纪》记下了秦昭王的疯人疯语:“五十四年,王郊见上帝于雍。”

谁是逼疯秦昭王的罪魁祸首?表面上看是白起,其谎报战功犯下欺君之罪,因此误导秦昭王向赵国开战骑虎难下,最终导致大溃,秦国损失惨重。其实不然。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谎做贼干坏事的胆子,总是一点点练出来了。白起敢于撒下这等弥天大谎,说一举坑杀40万降卒,绝不会是初犯。

考察史册,早在秦昭王十四年白起年轻时,他就谎报战功。秦昭王十三年白起初出道,以左庶长衔率军攻新城,结果兵败而归。可是紧接着十四年,他再度率军攻伊阙,就惊天动地说他斩首24万。按说这等谎言破绽明显,并不难戳穿。韩魏伊阙之战总兵力只有24万(秦将白起败我军伊阙二十四万)。难道你白起将敌人全部斩首一个逃脱没有?魏冉常带兵打仗,应该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你白起率军攻伊阙,敌人都被你杀光了,却为什么没有占领伊阙?芈月不傻,这个破绽也应该一目了然。可是白起撒下这么个弥天大谎,斩首24万在当时史无前例,空前绝后,又是这等破绽百出,回到咸阳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加官进爵,连升三级爵至大良造。

为什么如此?原因有二。

其一,白起是芈月、魏冉的人。姑奶奶就是赏奴才不赏人才,叫尔等都看明白,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尔等不俯首帖耳卖身投靠,干得再好也白干,再能干姑奶奶也不用。你比如司马错,秦昭王一朝就打下了黔中郡和河内郡,这比白起一辈子打下的地方都要多,但是你司马错不卖身投靠,不在老娘面前当孙子,打下再多的地方老娘也不赏你。故而司马错到死也只是个12级的左更,比大良造低了4级,比后来的武安伦侯低了7级。反之白起,十三年攻新城打了败仗,回来却加官进爵连升两级,爵至左更,这就更司马错一样了。赏奴才不赏人才是君王常用的权谋,但却是最无耻的权谋。但凡有领导这等做派,基本可以断定不是好人。

其二,芈月、魏冉需要这样一个胜利,哪怕是谎报战功,这才好镇服群臣,巩固自己的地位。秦昭王是靠外国武装干涉,内外勾结,这才登上王位的。秦武王死时并没有指定谁继承王位,秦昭王也不是秦武王长弟,故而谁继承王位,应该由大臣、太后秦惠王后,和秦武王后商议决定。可是芈月利用其弟魏冉掌握兵权,勾结燕国、赵国武装势力,大军开道,将秦昭王护送回国,强行立为秦王,为此,还大开杀戒,诛杀了诸多大臣、公子,甚至犯上把太后秦惠王后也杀了。由于儿子秦昭王的王位得来不正,为了巩固王位,镇压反对势力,急切需要证明自己英明伟大,故而白起谎报战功正中下怀。甚至有可能是芈月、魏冉暗示、怂恿白起谎报战功,以此来证明武装篡位,把个傻儿子立为秦王,杀公子、杀大臣、杀太后英明正确。

然而芈月、魏冉想不到,他们纵容、怂恿白起谎报战功,最后报应到自己的儿子秦昭王身上。到了秦昭王这个份儿上,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没钱没权,没有女人没有马屁,而是丢脸,失败、被人耍,最后一事无成。这就如同炒股大户最后跳楼自杀,并不是因为一贫如洗、而是因为忙活一辈子结果却是失败。秦昭王精神崩溃疯了,这是他亲娘舅舅胡作非为给他的报应。

标签: 秦昭王嬴稷

更多文章

  • 坑杀降卒四十万人的秦国将领白起下场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国将领白起

    先说历史上几件比较大的“杀降”事件。战国时期,秦国将领白起骁勇善战,率秦军攻城略地,势不可当。长平一战,秦军打败赵国军队,白起下令“坑杀”四十万已经投降的赵国将士。不仅如此,为了恐吓赵国,同时也为了震慑其他与秦国抗衡的六国,白起故意放两百多名年幼的赵国士兵回国去报信。虽然后人对被坑杀的人数如此之多有

  • 朱元璋竟是刘邦的铁杆粉丝处处效仿过犹不及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

    清人赵翼在其著作《廿二史劄记》中有这样一条记载:“明祖行事多仿汉高”。他认为,明太祖朱元璋算是汉高祖刘邦的超级粉丝,其为人处事、治国思想等多仿照刘邦,然后还在下面列举了一些具体事例,以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不得不说,赵翼的见解是十分有见地的,刘邦身上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朱元璋学习与崇拜。刘邦虽然出身亭

  • 揭秘历史上天天吃人胆求长生的酒鬼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吃人胆求长生的酒鬼皇帝

    即使是在荒唐的不能再荒唐的古代诸多帝王当中,这个人也无疑是极特殊的一位。之所以说他特殊,只因他不是像其他帝王那样表现在女色上的荒唐,他既不喜欢女色,也不偏爱男宠;他不喜欢当皇帝,在位近20年,几乎都是在喝酒睡觉打猎中度过的;他嗜酒如命,常常化妆成老百姓溜出宫去喝酒;他喜欢打猎,喜欢杀人;他亲自设计酷

  • 盘点三国历史中六大冤死武将 排名第一竟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武将

    第6名:潘凤《三国演义》第9回曹操起兵讨董卓里,华雄在帐外挑战,冀州太守韩复突然很搞笑的说了一句:“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据我推测,潘凤本人肯定清楚自己的斤两,也一定知道不是华雄的对手,所以没有主动请缨。结果用了不到四分之一柱香的时间就殉国了。(其实三国演义里描述的两军对垒,大都是主帅问将,谁敢单

  • 揭秘武则天是入寺为尼还是被金屋藏娇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武则天

    按照旧史的说法,李治对情人没有丝毫爱怜和实质性的帮助,任其像垃圾一样被送到感业寺做比丘尼,直到后来太宗忌日行香,泪眼婆娑的武媚终于再次打动了他的心,于是重拾旧日欢好,但仍然无意带她入宫。幸亏当时的王皇后嫉愤萧淑妃有宠,听到高宗和武氏在感业寺互泣之事后认为有机可乘,暗中令武氏将头发留起来,并劝高宗纳武

  • 被人遗忘的晚清名臣骆秉章为何世人会记不住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晚清名臣骆秉章

    作为晚清朝廷重要大员,广州花都人骆秉章官至一品,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并称“晚清八大名臣”。他大器晚成,为官清正廉明,心怀大爱、大义,举贤荐才,爱民如子。他生逢乱世,一生的荣辱升降,都与镇压太平军的成败息息相关。他去世后,野哭巷祭,民间自发罢市缟素,功德深入民心,堪比诸葛亮和韦皋。网络配图在我国

  • 开国第一功臣多尔衮陵墓 为何下葬2月就被平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多尔衮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于陵墓的盗挖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那些千古名臣,明君,其陵墓更是受到千年盗掘。而下面这位第一开国功臣,以皇帝规格下葬2个月就被挖掘,尸体削首焚尸,墓穴中一个珍宝更是不知去向!网络配图“第一开国功臣”这位就是大清入主中原,以20万军队,打败李自成百万雄狮的摄政王多尔衮。可以说,由

  • 三国最被低估的武将麹义 爹娘却给起了个奇葩的名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麹义

    说到三国中以少胜多的战役,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但其实在它们之前曾发生过一场以少胜多,以步兵胜骑兵的精彩战役——界桥之战。这场战役发生在袁绍和公孙瓒之间,而此次战役的统帅就是麹义。在今天,麹义几乎很少人知道。网络配图 麹义是西凉人,从小有羌族人作陪练,因此比中原武将更了解骑兵。在三国

  • 哪位皇帝拱手让江山:南唐后主李煜为何这样做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南唐后主李煜

    他是才子,是词人,亦是帝王。这位帝王的失败成就了他的喜与悲。如果没有作为帝王,作为亡国之君的历程也许只是金子中的一粒,就不再是我们所熟知的“词中之帝”。网络配图李煜,本名从嘉,其父祖为显宦。他出生于七月七日,是为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文采斐然,却无意争权,但历史的戏剧性令他由老六转为老大,也是如此造就了

  • 揭秘:与和珅有一拼的“晚清第一贪”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爱新觉罗·奕劻

    末代皇帝溥仪关于奕劻在辛亥年的所作所为,有个最为尖锐的评价:“(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奕劻是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孙,光绪的皇叔,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时被封为庆亲王,又在1908年获授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是清廷授封的最后一个铁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