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竟是刘邦的铁杆粉丝处处效仿过犹不及

朱元璋竟是刘邦的铁杆粉丝处处效仿过犹不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895 更新时间:2024/1/19 19:40:04

清人赵翼在其著作《廿二史劄记》中有这样一条记载:“明祖行事多仿汉高”。他认为,明太祖朱元璋算是汉高祖刘邦的超级粉丝,其为人处事、治国思想等多仿照刘邦,然后还在下面列举了一些具体事例,以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

不得不说,赵翼的见解是十分有见地的,刘邦身上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朱元璋学习与崇拜。刘邦虽然出身亭长,但说到底,也不过只是个比较穷的亭长而已,跟普通平民百姓没多大区别。他后来以一介布衣,与众多出身贵族的秦末义军首领逐鹿天下,最终称帝长安,开汉家四百年天下。这样的丰功伟绩,如何能不令同样出身穷苦的朱元璋羡慕与崇敬?还有一点,两人的出生地距离很近,一个是凤阳(朱元璋),一个是沛县(刘邦)。按照元代的行政划分,这两个地方都在河南江北行省的管辖之下,从广义上说,两个人算是老乡。因此,朱元璋对于刘邦,心理上有天然的亲近感,对这位家乡的古代伟人心生崇拜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当然,朱元璋之崇拜刘邦,也与大臣们时不时地暗示与引导有很大关系。朱元璋刚起兵时,地小兵少,随时都有被人吞并的危险。李善长前来投奔,朱元璋就问他天下何时可以平定。李善长饱读诗书,对历史的了解程度当然要比当时还基本是个半文盲的朱元璋熟悉得多。他敏锐地从出生地上为朱元璋找到了突破口,他说:“公濠产,距沛不远,法汉高所为,天下不足定也!”李善长的意思,是让朱元璋效法汉高祖刘邦。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理解,李善长的话还隐含着另外一层意思:您就是当代的刘邦!

此外,大臣孔克仁等人也有过类似言论。

在部下大臣们一点一点地诱引之下,朱元璋“遂有一汉高在胸中”,开始把刘邦装在心里,当作偶像来崇拜。

朱元璋偶像崇拜的举动之一,就是爱读《汉书》。有人做过统计,在《明太祖实录》中,直接记载朱元璋读《汉书》的地方就有八处,而他与大臣讨论汉史就达四十一次之多。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元朝的湖广行省平章政事郭云战败被俘押到了朱元璋面前。这时,朱元璋正拿着一本《汉书》在那读着,见郭云押到,也不废话,劈头就问:“你识字吗?”郭云回道:“识!”朱元璋就把书递给郭云,说,你来读。郭云知识分子出身,读《汉书》当然是小菜一碟,十分流畅地完成了“任务”。朱元璋边听边点头,待郭云读完,大喜,当场就给了郭云一个卫指挥佥事的高级官职。

朱元璋崇拜刘邦,他也常常以刘邦自居。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喜欢把他的手下和刘邦的文臣武将相对应。据记载,朱元璋从不直呼刘基的名讳,而是称他为“老先生”,他又时常在人前人后夸奖刘基,说他是“吾子房也”。子房就是张良,汉初三杰之一。朱元璋这样说,那是有心要把刘基比作张良。他把丞相李善长比作萧何,还写进了册封李善长为国公的制文里,“褒称甚至”。此外,朱元璋还把大将徐达比作韩信

所有的粉丝都一样,维护偶像高大全的正面形象是他们不知不觉中就尽了的“义务”。朱元璋也不例外。一次,朱元璋认为刘邦听从张良之言销毁六国印,是一件大好事,并得意洋洋地说:“高祖闻一善言,即能感悟,如此安得不兴?”侍从大臣对朱元璋的看法颇不认同,立刻举出了他自己心中的偶像,说唐太宗也很不错。谁知,闻听此言,朱元璋那“奇骨灌顶”的大脸蛋子当即一片阴沉,说道:“太宗常有自矜自恕之心,此则不如汉高也!”连对千古明君唐太宗都不感冒。还有一次,大臣孔克仁说汉代礼乐未复三代之盛的主要责任在汉高祖刘邦。

朱元璋听了当即反驳道:“高祖创业之君,遭秦灭学之后,干戈战争之余,斯民憔悴,甫就苏息,礼乐之事固所未讲。独念孝文为汉令主,正当制礼作乐以复三代之旧,乃逡巡未遑,遂使汉家之业终于如是!”把责任一股脑儿全推给了刘邦的儿子汉文帝。朱元璋的这些心理,像极了现在的一些粉丝。

在治国方针上,朱元璋也是刘邦的坚定拥趸。刘邦即位之初,面对满目疮痍的社会,推行黄老无为的休养生息政策,朱元璋有样学样,也“与民休息”;刘邦即位之初大修宫室,朱元璋也模仿,在南京大兴土木,“宫阙极壮丽”;刘邦从全国各地迁移富家大户,以充实长安和关中,巩固根本,朱元璋也迁徙天下富民至应天府。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学会了举一反三,“徙江南富人十四万户于中都(凤阳)”,想依靠这些人的经济实力使家乡人民富裕起来。这也算是一种报答生他养他的家乡父老的方式吧。

在朱元璋所有的国政方针里,诛杀功臣是学刘邦学得最明显的一招。汉初,鉴于中央力量较弱,刘邦不得不分封一些同他一起打天下的人为王。由于这些人不与刘邦同姓,史称“异姓王”。待中央政权稳定后,刘邦开始着手处置这些异姓王们,除了长沙王吴芮因封国偏远且地理位置重要而没被清理之外,诸异姓王全都被驱除干净,或死或逃。其中,梁王彭越下场最惨,还被剁成了肉酱,基本成了饺子馅。

对于这一于己有利的“治国良策”,粉丝朱元璋当然会不遗余力地效仿。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开始大杀功臣。十年之后,蓝玉案爆发,朱元璋又一次挥起了屠刀,一大批功臣元勋又成为刀下亡魂。据朱元璋自己的统计,胡惟庸案他杀了三万多人,蓝玉案规模小点,但也有一万五千多人丢了性命。经过这两次大清洗,“于是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很明显,在杀功臣这一点上,朱元璋并没有学到偶像举动的精髓。刘邦杀功臣是不假,可他杀的都是些割地自雄的诸侯,范围仅限于异姓王们,为了保证国家的完整和皇权的巩固,他必须如此。而且刘邦杀功臣也是有选择性的,他虽然也曾将萧何关进监狱,可不久又把他给放了,还是继续当他的丞相。其他的功臣,像陈平周勃之辈,刘邦并未动他们。

因而当发生诸如诸吕篡权之类大变故的时候,汉朝中央政府依旧拥有足够的力量将其消灭。与之相较,粉丝朱元璋则有些不分青红皂白般的鲁莽,看看他的杀人名单:蓝玉、傅友德、冯胜。这些都是忠心耿耿跟随了他几十年的老部下,竟也被诛除干净。冯胜被赐死,傅友德被逼得手刃二子,蓝玉下场更惨,竟被剥皮楦草。可怜的李善长,七十七岁了还被押上刑场,与全家一同人头落地,令人唏嘘不已。

粉丝学偶像,要么学不像,要么学过头。朱元璋很明显属于后者。他的“清除功臣计划”执行得极其彻底,结果在儿子燕王朱棣“靖难”之后,孙子建文帝环顾朝堂,吃惊地发现满朝竟无可用之人,最后落得个宫焚人亡的结局,好不凄惨。虽然皇帝宝座还在朱氏皇族手中,但毕竟朱棣并非朱元璋所托之人,不知朱元璋在天之灵,是否会对自己盲目学习偶像而有所悔恨呢?

标签: 朱元璋

更多文章

  • 揭秘历史上天天吃人胆求长生的酒鬼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吃人胆求长生的酒鬼皇帝

    即使是在荒唐的不能再荒唐的古代诸多帝王当中,这个人也无疑是极特殊的一位。之所以说他特殊,只因他不是像其他帝王那样表现在女色上的荒唐,他既不喜欢女色,也不偏爱男宠;他不喜欢当皇帝,在位近20年,几乎都是在喝酒睡觉打猎中度过的;他嗜酒如命,常常化妆成老百姓溜出宫去喝酒;他喜欢打猎,喜欢杀人;他亲自设计酷

  • 盘点三国历史中六大冤死武将 排名第一竟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武将

    第6名:潘凤《三国演义》第9回曹操起兵讨董卓里,华雄在帐外挑战,冀州太守韩复突然很搞笑的说了一句:“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据我推测,潘凤本人肯定清楚自己的斤两,也一定知道不是华雄的对手,所以没有主动请缨。结果用了不到四分之一柱香的时间就殉国了。(其实三国演义里描述的两军对垒,大都是主帅问将,谁敢单

  • 揭秘武则天是入寺为尼还是被金屋藏娇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武则天

    按照旧史的说法,李治对情人没有丝毫爱怜和实质性的帮助,任其像垃圾一样被送到感业寺做比丘尼,直到后来太宗忌日行香,泪眼婆娑的武媚终于再次打动了他的心,于是重拾旧日欢好,但仍然无意带她入宫。幸亏当时的王皇后嫉愤萧淑妃有宠,听到高宗和武氏在感业寺互泣之事后认为有机可乘,暗中令武氏将头发留起来,并劝高宗纳武

  • 被人遗忘的晚清名臣骆秉章为何世人会记不住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晚清名臣骆秉章

    作为晚清朝廷重要大员,广州花都人骆秉章官至一品,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并称“晚清八大名臣”。他大器晚成,为官清正廉明,心怀大爱、大义,举贤荐才,爱民如子。他生逢乱世,一生的荣辱升降,都与镇压太平军的成败息息相关。他去世后,野哭巷祭,民间自发罢市缟素,功德深入民心,堪比诸葛亮和韦皋。网络配图在我国

  • 开国第一功臣多尔衮陵墓 为何下葬2月就被平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多尔衮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于陵墓的盗挖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那些千古名臣,明君,其陵墓更是受到千年盗掘。而下面这位第一开国功臣,以皇帝规格下葬2个月就被挖掘,尸体削首焚尸,墓穴中一个珍宝更是不知去向!网络配图“第一开国功臣”这位就是大清入主中原,以20万军队,打败李自成百万雄狮的摄政王多尔衮。可以说,由

  • 三国最被低估的武将麹义 爹娘却给起了个奇葩的名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麹义

    说到三国中以少胜多的战役,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但其实在它们之前曾发生过一场以少胜多,以步兵胜骑兵的精彩战役——界桥之战。这场战役发生在袁绍和公孙瓒之间,而此次战役的统帅就是麹义。在今天,麹义几乎很少人知道。网络配图 麹义是西凉人,从小有羌族人作陪练,因此比中原武将更了解骑兵。在三国

  • 哪位皇帝拱手让江山:南唐后主李煜为何这样做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南唐后主李煜

    他是才子,是词人,亦是帝王。这位帝王的失败成就了他的喜与悲。如果没有作为帝王,作为亡国之君的历程也许只是金子中的一粒,就不再是我们所熟知的“词中之帝”。网络配图李煜,本名从嘉,其父祖为显宦。他出生于七月七日,是为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文采斐然,却无意争权,但历史的戏剧性令他由老六转为老大,也是如此造就了

  • 揭秘:与和珅有一拼的“晚清第一贪”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爱新觉罗·奕劻

    末代皇帝溥仪关于奕劻在辛亥年的所作所为,有个最为尖锐的评价:“(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奕劻是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孙,光绪的皇叔,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时被封为庆亲王,又在1908年获授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是清廷授封的最后一个铁帽

  • 揭秘:刘备妻妾两次被俘却为何未遭侵犯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刘备妻妾甘夫人

    过去常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凡政治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得诉诸战争。现在看来,这种说法要改改了。一切战争的本质,都是对资源的掠夺,近现代如此,古代也是如此。女人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是作为资源的一种(性资源)被掠夺的,学名叫战利品。这就是为何每当战争来临,男人都要叫嚣“战争,让女人走开”的根本原因,名为保

  • 揭秘:西汉哪位皇帝是靠祖母行贿登上的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汉哀帝

    核心提示:当时,刘欣的祖母傅太后跟着刘欣来朝。傅太后私下里用重金贿赂成帝所宠幸的赵合德、赵飞燕和成帝的舅舅骠骑将军曲阳侯王根。赵昭仪和王根见成帝没有儿子,也想让自己在成帝死后还能过得好些,因此在成帝面前说刘欣的好话,劝元帝立刘欣为太子。网络配图汉哀帝刘欣是元帝庶出的孙子、汉成帝的侄子,父亲被元帝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