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则天入寺为尼是被金屋藏娇还是另有目的?

武则天入寺为尼是被金屋藏娇还是另有目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362 更新时间:2024/1/26 18:36:39

按照旧史的说法,李治对情人没有丝毫爱怜和实质性的帮助,任其像垃圾一样被送到感业寺做比丘尼,直到后来太宗忌日行香,泪眼婆娑的武媚终于再次打动了他的心,于是重拾旧日欢好,但仍然无意带她入宫。幸亏当时的王皇后嫉愤萧淑妃有宠,听到高宗和武氏在感业寺互泣之事后认为有机可乘,暗中令武氏将头发留起来,并劝高宗纳武氏入后宫以夺萧淑妃之宠,武氏这才再度入宫。可是遍查唐史,我们发觉一件奇怪的事,就是找不到感业寺的其他记载和具体位置,按理说感业寺既然是尽度太宗嫔妃为尼,规模必定不小,这么神秘难寻着实有点奇怪,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后来改了名字。那么为何会改名?感业寺究竟在哪里?武则天是否真的出过家?问号一个接着一个。

网络配图

台湾学者李树桐先生即认为,武氏必不曾入寺削发为尼,而是移居宫外别纳,被高宗金屋藏娇,蓄发如旧,等到贞观二十三年八月,将太宗葬于昭陵,丧事告一段落以后,高宗和武氏认为外人的耳目已可避过,最晚在这年的年底,高宗便令武氏重入后宫,立为昭仪。武氏入寺削发为尼的故事,不过是许敬宗为讨好高宗和武后而编造出来的谎言而已。他提出了几点理由,一是感业寺地址不明,武则天登基时未见感业寺尼众支持造势,也从未有过对寺内僧尼恩怨赏罚的记载,可见武则天事实上与感业寺无关。二是太宗时宫中流行高髻,由削发长到梳高髻需要一两年时间,“阴令长发”实难置信。三是据载高宗时放出宫人均为年老色衰者,武则天当时只有26岁,当不在放出之列,且高宗为太子时既已“见而悦之”,自不舍得让她削发为尼了。

李树桐向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一观点也流传甚广,剑桥隋唐史都记了一笔,但他显然把高宗放宫人和出先帝嫔妃给弄混了。唐代妇女素好假髻,头发的长短不会成为武氏入宫的障碍。而武氏再度入宫之后,十分忌讳曾为太宗嫔御之事,立后诏书里也自称先帝宫人,因此丝毫不提曾经入寺为尼,不愿再与感业寺有任何联系,那也是可以理解的。武氏曾入感业寺为尼一事载于两唐书、通鉴、《唐会要》等诸多史籍之中,自唐至今少有人怀疑,要凭借几条并不充分甚至理解错误的证据,推翻自古以来的定论,未免过于轻率了。

网络配图

李治性格优柔寡断,做事拖泥带水,且他本以仁孝出名,很难想象他刚一登位便有胆量收容父妾难免遭人物议,一面让武氏随例入寺以全己令誉,一面私下见面暗中关照,等风头过去再召入宫,这样不清不楚首鼠两端的折衷做法,倒是最符合李治的一向作风。不是没有真情,但也不乏自私的盘算和顾虑,这便是我理解的李武之情了。若干年后,他的孙子李隆基跟儿媳杨玉环遭遇激情,也采用了这个办法,让杨氏出家为道士再曲线入宫,也是有样学样,不让爷爷专美于前了。

武媚虽不甘心,但当时的她也只能任人摆布,怀着一个渺茫的希望在感业寺住下,名为拜佛修行,实为大唐天子之别宅妇,身份既属尴尬,前途也暧昧不清,唯一能指望的,便是一个男子脆弱易断的爱情了。

三日一视朝,李治却是日日上朝,称“朕幼登大位,日夕孜孜,犹恐拥滞众务”,每日引刺史十人入内,问百姓疾苦,及其政治,可以想见新君初即位踌躇满志的意态,做事也算有板有眼,并非如旧史所言那般无能,对政事毫无兴趣,一心只想塞给别人处理。对于新角色的新鲜感和责任感,冲淡了与情人分离的相思,复召武氏入宫之事一拖再拖,反正他是皇帝,身边从来不会缺女人,这段时间里又纳了徐婕妤等美人,闲时到感业寺感受一下别样风情,日子过得倒是滋润得很。

但对于武媚来说,情况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红颜易老春易逝,她已经二十七八岁了,按照古人的看法,已经算是大龄了。没有任何名分,没有任何保障,不尴不尬不僧不俗地住在尼寺里,而对方是拥有三千后宫佳丽的皇帝,传入她耳中的是他昨日纳了谁,今日又纳了谁的消息,都是比她更年轻也许更美貌的女子。而她不能过问,更不敢有任何抱怨,如果他不来了怎么办?她将何以自处,别人又会怎样看她?那悠长而寂寞的下半生,她将怎样度过?“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此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这首哀婉缠绵的《如意娘》,多少可以反映她当时的心境。年华已经老去,前途仍不明朗,那渺茫无期的承诺什么时候能够到来?在李治未去感业寺的日子里,那个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倚门而望的缁衣女子,一定有无数次,为这样莫测的未来而颤栗。

网络配图

探究武媚当时的心情,说她不着急是绝不可能,然而患得患失之下毕竟不敢催逼太紧,怕引起对方反感,得不偿失,因此只能采取这样委婉曲折的方式反映自己的心事。《如意娘》是相思也是情挑,诗中那个为情爱颠倒迷失的女子形象(我想你想到患色盲,把红灯都看成绿灯^_^),是那么楚楚动人,我见犹怜。可见当时出现在李治面前的武媚,并不是强悍刚烈的强势女子,展现出的更多的是“腕伸郎膝前,何处不可怜”的温柔意态。

对于这样一个才华出众、深情柔婉,而又不会给他带来任何压力的女子,李治无疑是非常满意的,比之少女的青春和美色另具一种吸引。当时太宗去世已经很久,李治也完全适应了自己的新角色,按估计舆论应该反映不会太大,他开始认真考虑把她引入宫中的事情了。

标签: 武则天

更多文章

  • 刘备是一个极其感性的人 爱哭成刘备的一大特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备

    刘备是一个布衣皇帝。无论刘备怎么说他祖宗是中山靖王,这事儿也不好落实。我们想啊,在那样一个乱哄哄的世道,他如果不找一个体面些的祖宗说事儿,谁跟着他干啊。跟中山靖王爷的后代是哥们儿,这样说着多气势啊.这牛皮吹到最后,刘备也就真的收不住了,先是在一些权贵们面前吹,权贵们相信了,就拿刘备这个卖草鞋的当回事

  • 为什么说曹操是三国里面最好上当受骗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曹操

    三国里面,经过罗贯中的渲染,似乎最阴险狡诈的莫过于曹操,他一生害人无数,权术无数,骗人无数。只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比曹操更会耍手腕的人还还有,曹操永远做不了权术大师。因为和阴沉的刘备、阴鸷的司马懿、阴谋的张紘相比,曹操只能是小儿科,这些人欺骗起来曹操,简直是天衣无缝。网络配图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

  • 杨广是真正的千古一帝!是这个人抹黑了他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杨广

    杨广上台了以后其实做了很多事,比如说中国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真正能让人才翻身的制度就两回。这一回就是商鞅变法,你不用学习就凭战场上杀一个敌人就可以升官发田地。这第一回对于我们文人不管事,我们文人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篮,文人就口若悬河说出一片天下来。对于文人就只能考试,而科举考试是隋炀帝的一大功劳。如

  • 宋江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不择手段骗取好汉上梁山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江

    一天,江州府外杀气重重。“梁山”老大晁盖和花荣、燕顺、阮氏三雄等十七位梁山首领及一百多弟兄,乔装打扮潜入城中。而与此同时,江州府城内人山人海,六七十个狱卒把两名死囚犯押至刑场,单等午时三刻的到来。说时迟那时快,就在监斩官一声令下,刽子手明晃晃的大刀高高举起之时,梁山好汉从四面八方杀入法场,杀得官兵们

  • 乾隆死前给嘉庆留了个宝贝 他能坐稳皇位全靠它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乾隆

    大家都知道乾隆后面是嘉庆,但你们知道其实乾隆死前给嘉庆留了一个大宝贝,嘉庆就是靠着这件宝贝才坐稳了皇位!话说乾隆年间出了一个大贪官,他就是被称为“史上第一巨贪”的和珅和中堂!这个和珅在当时深受乾隆的喜爱,不说别的,光他的头衔就有“一等忠襄公、文华殿大学士、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

  • 和珅死前写下一首绝命诗 暗含对清朝的诅咒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和珅

    和珅是清朝鼎鼎有名的人物,他也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污,其实历史上还有人比和珅贪得更多,不过和珅已经成为贪官的代表了,就像秦桧成为奸臣的代表一样。和珅之所以有机会大肆贪污,主要是乾隆皇帝对他的宠爱,他才能仕途通达,一边升官一边贪污,那么乾隆为什么如此宠幸和珅呢?关于乾隆宠幸和珅的原因,历来有多种

  • 唐太宗为何霸占亲表叔杨广妻女?心理变态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太宗

    隋朝开皇二年,也就是公元582年。13岁的杨广,迎娶12岁的萧妃。萧妃是割据政权萧岿的四女儿,因为生辰八字不好,被抛弃到宫外寄养。说起来,这位美丽的萧四小姐,也是小姐身子丫鬟命。先在民间吃糠咽菜,嫁给野心勃勃的杨广之后,又一起在公众面前低声下气地“装孙子”。好容易熬到杨广当了皇帝,新君便迫不及待地跟

  • 人红是非多!趣谈:晚年慈禧鲜为人知的忘年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慈禧

    慈禧的绯闻真的是不绝于耳,说起慈禧的情人如今人们已经知道的有很多,但人们却很少知道慈禧的情人之中还有一位年轻英俊的亲王贝勒,她与这位来自科尔沁草原的亲王贝勒曾经有一段如漆似胶、香艳无比的忘年之恋。鲜为人知的忘年恋慈禧太后执晚清政权五十年,其间发生的许多大事可谓路人皆知,慈禧在人们的印象中大概就是一个

  • 明朝体制之祸:因朱元璋为国家选错误了道路?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

    在历史学家眼里,朱元璋是个十分矛盾的人物,而唯一的从乞丐到皇帝的经历,又让他在帝王中十分独特。分析一下他作了皇帝以后的所作所为,无疑有其独到的价值。朱元璋是个非常精明的帝王,他看得很清楚各个朝代的治乱交替,也很想解决这个问题。美化的说,他是想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王朝。无论他是不是想把这个王朝传给万

  • 全民偶像宋仁宗:去世时连辽国皇帝都泪流满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仁宗

    直到700年后,看谁都比自己差一大截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爷爷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54岁的宋仁宗去世了。消息从皇宫传到街市,开封街头的一个小乞丐,起初一愣,接着竟放声大哭,踉踉跄跄就往皇宫跑。谁知宫门外早挤满了人,褴褛的乞丐、斯文的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