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的儿子为什么竟然都不如曹操的儿子?

刘备的儿子为什么竟然都不如曹操的儿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292 更新时间:2024/1/23 5:26:08

论“官二代”,刘备曹操的儿子是标准的“官二代”。刘备的亲儿子有三个,大儿子刘禅,二儿子刘永,三儿子刘理,都不怎么成器。最有名的当属扶不起的阿斗——刘禅,投降曹魏,被曹操的后人所俘,葬送了父亲一手打造的蜀汉江山,“乐不思蜀”地甘做囚徒。

曹操的女人比较多,所以儿子生下一大堆,据说有二十五位。

捡骨干的两位来说:太子曹丕,曹魏的真正创立者,从父亲手里接过魏王和相国的权柄,一把扯掉曹阿瞒羞答答的伪装,直接将汉政权更名为魏,自封文皇帝,后给父亲一个武皇帝的尊号,理直气壮地坐了江山。

网络配图

三儿子曹植,武不能建功,文却名传千古,建安文学的当然代表,后世赞其“才高八斗”——天下的“才”一共只有十斗!

曹操的儿子在父亲死后,光大了老子的事业,武能治国,文能传世,刘备的儿子在爹死后,特别是在大管家诸葛亮死后,力不能支,被人吞并,束手就擒。

同样的“官二代”,差别怎么那么大呢?

首先恐怕还是基因的关系。

后世公认,曹操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正面说,叫机智、果敢、有雄才大略,反面说,是狡黠、凶狠、怀狼子野心。而刘皇叔呢,仁厚、宽爱。《三国志》概括得比较准确,说曹操是“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也”,说刘备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英雄 之器焉。”两个个性气质完全不同的父亲,生出的儿子,遗传自然各异。曹丕比他的爸爸心眼更多,刘禅则比他爹更温和绵软。这是两人事业未来发展走向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关乎生长环境。

曹丕早早地就参与到权力的运作之中,亲历了宫斗的惨烈,对皇权政治的认识极为深刻到位;阿斗幼年倒是随父南征北战,但他经历的似乎只有被人护持逃亡,入蜀后,又冰火两重天,安逸得只知斗鸡走马。

三是政治经验差异。

曹丕生长在兄弟争宠的环境下,机变权谋这些政治手段,在他与同胞相互内斗的过程中,即已见识、练就和熟悉了,且组建了自己的智囊和执政团队。而刘禅,蜀汉确立的唯一皇储,一直又被先主刘备溺爱,养尊处优,静待接班在他这儿,是铁板钉钉的事,是故缺乏复杂权力争斗的历练,内心尚天真而质朴。

网络配图

四是客观条件有别。

曹丕提前有父亲手把手教其治人理政,而刘禅呢,不光有父皇罩着,最要命的是有丞相加军师的诸葛亮在。有诸葛在,连刘备都许多军机大事不用操心,更何况年少的太子刘禅,玩你的就是了。请看曹操和刘备分别给太子的遗嘱,不难弄清两个接班人的担当,在其父那里区别多大——曹操遗嘱:“天下尚未安定,未得尊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者,皆不得离屯部。”江山重要,安葬我是小事,稳固社稷是大事。

刘备敕刘禅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这时候了才提醒儿子多读书多看报,了解历史和政治?又专门交待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言下之意,别自作主张,一切听诸葛亮的。显然,曹操对自己的儿子是有信心的,一以贯之地叮嘱其执政弄权;而刘皇叔呢,临死前只能无奈地托孤。两个接班人,谁能很快进入角色,擎起天下,不言而喻。

五是年龄成熟度的问题。

曹丕就位时三十四岁,刘禅接班年仅十七。曹操死时,权力放心移交儿子,而刘备临终前,是“托孤于丞相亮”,性质完全两样。曹丕上来即独当一面,刘禅就位,连父皇治丧期间的细节,都得诸葛一字一句交代。在长达十一年的时间里,是诸葛亮治蜀而非刘禅治蜀。诸葛死后,刘禅一直无法真正形成自己的权威。在这一点上,刘备对儿子是了解的,所以他在永安病重时对诸葛说:“君才十倍曹丕,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明眼人一眼便可看出,连刘皇叔自己都认为阿斗不行,跟曹丕压根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只有军师诸葛亮才能与曹丕PK。刘备的儿子不如曹操的儿子,历史已经证明,但有一个事实我们却不能遗漏,那就是,曹丕开国只干了七年皇帝,三十九岁上便一命呜呼,而那个败了蜀汉基业的刘禅,却以安乐公的身份,在洛阳活到了六十五岁,并亲眼看着曹魏又被司马氏家族所取代。世事无常 ,得失怎论?

网络配图

六是事业心的强弱之分。

曹操的儿子大多自小即怀扬名立功的理想,以曹丕为例,政治上的地位未确立前,他和弟弟曹植首先学着父亲的样子,在文学领域勤奋耕耘,展示出非凡的才华。三曹的文章词赋,至今传唱。所以说曹家子孙功名事业心要远远强于刘氏。刘备自知儿子是个贪图享乐的主,了解自己儿子的能耐几斤几两,故有能干则干、不能干则由诸葛取代的遗言;曹操深信儿子的雄才大略,曹丕继承了父亲的雄心,而刘禅更多的是但求安逸享乐,家国江山可有可无。

七是基业规模悬殊。

曹魏占据中原腹地,地广物丰,兵强马壮;蜀汉偏居一隅,地狭民野。以企业规模作比,二者经营规模和资本实力相差甚远,不可同日而语,蜀汉被曹魏兼并,是刘禅自身难以挽回的必然结局。

标签: 刘备

更多文章

  • 秦叔宝战功赫赫 为什么会排在24功臣倒数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叔宝

    提起秦琼秦叔宝,在民间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论是流传数百年的《隋唐演义》,还是逢年过节张贴门神,秦叔宝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秦琼卖马、三鞭换两铁锏等段子,在我们眼前塑造了一个才兼文武英勇善战的古名将形象。演义是演义,历史是历史。秦叔宝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与地位,又是怎样的呢?网络配图《旧唐书》

  • 揭秘宋仁宗赵祯:是中国历史上最仁慈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仁宗

    历史上的皇帝,给人的印象大都是凶巴巴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仁慈皇帝还是有的,只是数量不多罢了。宋朝的仁宗皇帝赵祯,可视为其中一个代表。为何?因为中国封“仁”的皇帝本来就寥寥,赵祯却是头一个,而且,他的“先进事迹”的确有点突出,有点感人。网络配图公元1022年,北宋王朝发生又一次权利更迭。55岁的宋真

  • 假如慈禧不反对戊戌变法 光绪能成功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光绪

    清朝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全国激起了变法的声音,终于在1898年进行了一次变法。我们书上面讲,由于慈禧的阻挠导致这次变法的失败。那么假如戊戌变法的时候慈禧不进行阻挠的话,戊戌变法可以成功吗?网络配图 我们先从哪些人掀起变法来看。书上一直说是康有为和梁启超。说实话他们并不是主力。戊戌变法期间有个重要的位置

  •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个谋士却不知他本事这么大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诸葛亮

    传统的民间诸葛亮形象,基本由罗贯中《三国演义》塑造,辅以各类民间传说。大体上,诸葛亮总是羽扇纶巾,仙风道骨,呼风唤雨,足智多谋,老成持重。诸葛亮是个口才极佳、但是尖酸刻薄的人。他不仅有舌战群儒这样的光辉业绩,还曾经在两军阵前直接骂死老王朗。王朗想凭三寸不烂之舌,两行伶俐之齿,说服诸葛亮降曹魏。网络配

  • 风流倜傥只是传说 真正的唐伯虎一生穷困潦倒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伯虎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可谓众所周知,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是一个什麼样子,真的是风流倜傥吗?真的是家中妻妾成群、身无分文吗?惋惜电视剧对唐伯虎的描绘都是一个虚拟,不错历史上的唐伯虎确实有才气,但是他却是一个悲情佳人。网络配图 说到唐伯虎悲情是由于历史上的他,不只仕途坎坷后半生穷困潦倒,最终妻子又离他而去

  • 和珅面临嘉庆诛杀之心 竟寄希望于乾隆绝笔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和珅

    提起和珅,估计大家脑海条罪状,立刻就浮现出王刚老师那张谄媚的笑脸,因为王老师把和珅刻画的实在是太逼真形象了,那在乾隆皇帝面前殷勤谄媚,溜须拍马的功夫真是无人能及,分分钟把皇帝捧的云里雾里,飘飘然了,连皇帝的心都俘获了,那自然是“恩礼日隆”,官职、财富、权利都手到擒来了。网络配图和珅之所以能够家财万贯

  • 同治皇帝寻花问柳而死为什么要全都怪在慈禧身上?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同治

    提到同治皇帝,很多人都觉得同治皇帝是死于天花的,不过,民间的很多传说,以及一些官员日记或野史中,都有记载同治皇帝是死于梅毒。同治皇帝时期的御医李德立,就说同治皇帝是死于梅毒的,只不过李德立当时并没有对任何人说,只是告诉了他的子孙而已。网络配图 当李德立与另一名外科御医张本仁对同治帝进行会诊把脉的时候

  • 诸葛亮死后的蜀汉凭什么熬了三十年才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诸葛亮

    蜀汉后期,姜维的北伐使得蜀汉国力耗损巨大,宦官黄皓、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老臣张翼都开始反对姜维北伐,姜维感到压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储备军资,继续打算北伐。而另一方面,诸葛瞻等人也想除去黄皓,但因刘禅十分宠信黄皓而无能为力。公元263年(景耀六年),姜维得到钟会治兵关中的消息,上表刘禅调

  • 当皇帝能有多忙?朱元璋父子来告诉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

    明朝的皇帝,特别是中后期的皇帝,一个通用的评价,就是懒。一辈子躲在宫里极少上朝的,就有好几位。就好比一个人在单位里成天不坐办公室一样。而业余爱好玩出花样的,更有好几位。有会骑马打仗的(明武宗),会炼丹修道的(明世宗),会鉴定珠宝的(明穆宗),会干木匠活的(明熹宗)。以至于很多后世史家说到这里,无不痛

  • 明成祖朱棣:非法的篡位者 还是合格继承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棣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朱允炆的亲四叔、以“清君侧”为名起事的燕王朱棣“靖难”成功,正式登基称帝,第二年改元永乐。从此,官方记载中,少了一位温文尔雅的惠帝,多了一位雄才大略的成祖。六百年后,在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被人称为“东亚病夫”,受尽欺辱的困苦之后,努力复兴、力图强健的中国人,因为迫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