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宋仁宗赵祯:是中国历史上最仁慈的皇帝

揭秘宋仁宗赵祯:是中国历史上最仁慈的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032 更新时间:2024/1/29 19:55:19

历史上的皇帝,给人的印象大都是凶巴巴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仁慈皇帝还是有的,只是数量不多罢了。宋朝的仁宗皇帝赵祯,可视为其中一个代表。为何?因为中国封“仁”的皇帝本来就寥寥,赵祯却是头一个,而且,他的“先进事迹”的确有点突出,有点感人。

网络配图

公元1022年,北宋王朝发生又一次权利更迭。55岁的宋真宗去世,年仅13岁的赵祯即皇帝位,他就是北宋王朝的第4任皇帝、历史上著名的宋仁宗。宋仁宗即位的这一年正是北宋开国第62年。

宋仁宗在位时间达42年,几乎占据了北宋中期的大部分时间,是北宋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期间,北宋王朝经历了太后专权、经历了农民起义、经历了“庆历新政”改革,经历了对西夏的战争,经历了后妃干政。仁宗时期,外有名将狄青、内有包拯、范仲淹韩琦、苏轼等贤臣相辅,虽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最终在仁宗时期形成,但仍然难掩历史上的光辉。

客观的评价宋仁宗,说他是位仁慈的君主一点也不过分。

仁宗虽然贵为一国之君,拥有天下的财富,但生活却极为简朴。有一年,正是初秋,宋仁宗很长时间没有食欲,侍卫人员非常着急。于是一个官员献上蛤蜊。宋仁宗看到蛤蜊,便问这是从哪里弄来的。那个大臣只好老实地回答说从远道运来。宋仁宗又问要多少钱,那位大臣回答说共28枚蛤蜊,每枚一千钱。宋仁宗生气地说:“我常常告诉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28000钱,我吃不下!”

谏官王素曾劝谏宋仁宗不要亲近女色,应该用心于朝政。宋仁宗回答说:“近日,王德用的确将一些美女进献给我,现在就在宫中,我很中意,你就让我留下她们罢。”王素正言道:“臣今日进谏,正是恐怕陛下为女色所惑。”宋仁宗听了,虽然面有难色,但还是命令太监说:“把王德用送来的女子,每人各赠钱三百贯,马上送她们离宫,办好后就来报告”。讲完,他还是依依不舍的。王素说:“陛下认为臣的奏言是对的,也不必如此匆忙办理。女子既然已经进了宫,还是过一段时间再打发她们走为妥”。宋仁宗说:“朕虽为帝王,但也和平民一样重感情。将她们留久了,会因情深而不忍送她们走的”。

宋仁宗在位的时候,善于纳谏,而且对于臣下的进谏虑心接受。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就曾屡屡犯颜直谏,有时甚至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有一次包拯上述请求免掉三司使张佐的职务,理由是他平庸无长,不能尽到职责。但是张佐尧是宋仁宗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因此宋仁宗就得有点为难,于是便想了办法,让张佐尧去当节度使。

网络配图

包拯还是不愿意,认为这样也不妥,并且言辞更加激烈,宋仁宗生气地说:“你就是抓住张佐尧不放了,节度使是个粗官,你又何必如此计较。”包拯不客气地回答道:“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张佐尧最终没能当成节度使,仁宗回到宫中只好对贵妃说:“你只知道要你的伯父做宣徽使,你可知道包拯是御史呀?”

仁宗不仅仁慈,而且十分爱才。在他执政的第35年,遇见了苏辙兄弟俩,殿前策试回来,他高兴的对皇后说:“我为子孙得了两个相才。”

上面这些事例几乎从各个层面证实了宋仁宗仁慈的一面,除此外,仁宗还十分爱惜人才。

狄青是仁宗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狄青出身贫寒,最初只是兵营中一名普通的士兵。后因对西夏作战时勇猛顽强,屡败敌军而连升四级,之后又因1052年平定叛乱而被仁宗破格提拔为枢密使,成为北宋当时朝廷中掌握军权的最高长官。

包拯最初只是一名普通知县,后因铁面无私而被仁宗赏识,于庆历三年(1043年)被仁宗调到开封任命为监察御史。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包拯提出过许多很好的建议,深得仁宗赏识。公元1050年,仁宗进一步擢升包拯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包拯在担任谏官期间,不但对横行不法的权臣屡次抨击,而且对宋朝的政治制度,提出了革新建议。公元1056年,宋仁宗为了整顿开封秩序,将包拯调任开封知府。包拯到任后,铁面无私大力整顿腐败风气,开封的秩序顿时扭转。因此宋仁宗更加器重包拯,于公元1061年更进一步将包拯提拔为枢密副使。

苏轼号称天下第一文人,宋仁宗嘉佑三年(1057年),苏轼同弟弟苏辙同时应试。国子监直讲梅尧臣读了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顿觉“有孟轲之风”,欧阳修见卷后也预言,苏轼文章“必独步天下”,三十年后就会超过自己。仁宗对苏轼也非常器重。苏轼一度曾任兵部和礼部尚书,后来因“乌台诗案”被人罗织罪名,差点被杀,只因当时的太皇太后曹氏的劝阻,神宗皇帝才下令只是将苏轼贬官了事。

当时,曹氏病危,神宗皇帝去看她,她说:“当年仁宗皇帝策试举人回来,见了苏轼两兄弟的文章很高兴地对我说:‘我为子孙得了两个相才。’如今不但没有重用他,反而要把他下狱处死。苏轼无非是作了几首小诗,发了一点牢骚罢了,这是文人的习性,若是抓到了一点小小的不慎之言,就罗织成罪,何以对得起仁宗皇帝?何以对得起太祖皇帝非叛逆不杀士人的祖训?”在曹氏的劝阻下,神宗终于将苏轼释放。

网络配图

苏轼的遭遇和曹氏的话语都能从一个侧面证明当年仁宗皇帝是十分爱惜人才的。不幸的是,苏轼遇见仁宗不到六年,仁宗皇帝就去世了。假如苏轼早出生十年或仁宗皇帝晚离世十年则苏轼的境遇可能大大的不同。

晏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仁宗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晏殊14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仁宗即位后将晏殊一路升迁,由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加政事加尚书左丞、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

在宋仁宗的支持下,晏殊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大兴学校,任用范仲淹为老师,教授学生知识。学生从这所学校毕业后成为当时的知名文人和朝廷重臣。宋代的兴学之风从这时开始。当时重才、选才、育才,以晏殊为最。范仲淹、孔道辅、韩琦、富弼宋庠、宋祁、欧阳修、王安石等都出自晏殊的门下。这些如果没有当朝皇帝仁宗的支持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仁宗朝也被称为宋代人才最多的朝代。

1063年,仁宗皇帝辞世。他的死,宋朝百姓悲恸不难理解,因为他是一位仁民爱物、心系众生的好国君,而敌对国家居然也举国哀伤,却有些出乎意料。当仁宗的死讯传到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皇帝耶律洪基也握着宋使的手痛哭失声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做皇帝做到这份境界,不论在哪里,都会赢得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标签: 宋仁宗

更多文章

  • 假如慈禧不反对戊戌变法 光绪能成功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光绪

    清朝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全国激起了变法的声音,终于在1898年进行了一次变法。我们书上面讲,由于慈禧的阻挠导致这次变法的失败。那么假如戊戌变法的时候慈禧不进行阻挠的话,戊戌变法可以成功吗?网络配图 我们先从哪些人掀起变法来看。书上一直说是康有为和梁启超。说实话他们并不是主力。戊戌变法期间有个重要的位置

  •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个谋士却不知他本事这么大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诸葛亮

    传统的民间诸葛亮形象,基本由罗贯中《三国演义》塑造,辅以各类民间传说。大体上,诸葛亮总是羽扇纶巾,仙风道骨,呼风唤雨,足智多谋,老成持重。诸葛亮是个口才极佳、但是尖酸刻薄的人。他不仅有舌战群儒这样的光辉业绩,还曾经在两军阵前直接骂死老王朗。王朗想凭三寸不烂之舌,两行伶俐之齿,说服诸葛亮降曹魏。网络配

  • 风流倜傥只是传说 真正的唐伯虎一生穷困潦倒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伯虎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可谓众所周知,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是一个什麼样子,真的是风流倜傥吗?真的是家中妻妾成群、身无分文吗?惋惜电视剧对唐伯虎的描绘都是一个虚拟,不错历史上的唐伯虎确实有才气,但是他却是一个悲情佳人。网络配图 说到唐伯虎悲情是由于历史上的他,不只仕途坎坷后半生穷困潦倒,最终妻子又离他而去

  • 和珅面临嘉庆诛杀之心 竟寄希望于乾隆绝笔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和珅

    提起和珅,估计大家脑海条罪状,立刻就浮现出王刚老师那张谄媚的笑脸,因为王老师把和珅刻画的实在是太逼真形象了,那在乾隆皇帝面前殷勤谄媚,溜须拍马的功夫真是无人能及,分分钟把皇帝捧的云里雾里,飘飘然了,连皇帝的心都俘获了,那自然是“恩礼日隆”,官职、财富、权利都手到擒来了。网络配图和珅之所以能够家财万贯

  • 同治皇帝寻花问柳而死为什么要全都怪在慈禧身上?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同治

    提到同治皇帝,很多人都觉得同治皇帝是死于天花的,不过,民间的很多传说,以及一些官员日记或野史中,都有记载同治皇帝是死于梅毒。同治皇帝时期的御医李德立,就说同治皇帝是死于梅毒的,只不过李德立当时并没有对任何人说,只是告诉了他的子孙而已。网络配图 当李德立与另一名外科御医张本仁对同治帝进行会诊把脉的时候

  • 诸葛亮死后的蜀汉凭什么熬了三十年才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诸葛亮

    蜀汉后期,姜维的北伐使得蜀汉国力耗损巨大,宦官黄皓、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老臣张翼都开始反对姜维北伐,姜维感到压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储备军资,继续打算北伐。而另一方面,诸葛瞻等人也想除去黄皓,但因刘禅十分宠信黄皓而无能为力。公元263年(景耀六年),姜维得到钟会治兵关中的消息,上表刘禅调

  • 当皇帝能有多忙?朱元璋父子来告诉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

    明朝的皇帝,特别是中后期的皇帝,一个通用的评价,就是懒。一辈子躲在宫里极少上朝的,就有好几位。就好比一个人在单位里成天不坐办公室一样。而业余爱好玩出花样的,更有好几位。有会骑马打仗的(明武宗),会炼丹修道的(明世宗),会鉴定珠宝的(明穆宗),会干木匠活的(明熹宗)。以至于很多后世史家说到这里,无不痛

  • 明成祖朱棣:非法的篡位者 还是合格继承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棣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朱允炆的亲四叔、以“清君侧”为名起事的燕王朱棣“靖难”成功,正式登基称帝,第二年改元永乐。从此,官方记载中,少了一位温文尔雅的惠帝,多了一位雄才大略的成祖。六百年后,在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被人称为“东亚病夫”,受尽欺辱的困苦之后,努力复兴、力图强健的中国人,因为迫切地

  • 刘邦的狐朋狗友为何却都是治国将相之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邦

    西汉初年,开国君臣刘邦及其主要大臣都出身寒微,被赵翼称之为“布衣将相之局”。开国皇帝刘邦本人,原来只不过是秦朝的一个亭长而已,充其量相当于今天的一个派出所所长。他的家族也并不显赫,甚至连其父母的姓名都没有留下来。司马迁在《史记》之中,只是称呼刘邦的父亲为刘太公,也就是刘老爷子。西汉功臣第一的萧何,不

  • 解密:重臣司马光为何要置一乡下女孩于死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司马光

    中国封建时代有一起情节简单的伤害案,那就是《宋史·刑法志》记载的一个著名案件“阿云之狱”。在案发时的宋代,后经明至清末,围绕该案定性问题一直争议不休。历史评说多认为,“阿云之狱”其实是一场变法之争。虽然如此,但是此案的判处结果却成为中国古代司法上的一个亮点,那就是关系到古代传统法律中最重要的刑法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