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当皇帝能有多忙?朱元璋父子来告诉你!

当皇帝能有多忙?朱元璋父子来告诉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58 更新时间:2024/1/17 16:06:00

明朝的皇帝,特别是中后期的皇帝,一个通用的评价,就是懒。一辈子躲在宫里极少上朝的,就有好几位。就好比一个人在单位里成天不坐办公室一样。而业余爱好玩出花样的,更有好几位。有会骑马打仗的(明武宗),会炼丹修道的(明世宗),会鉴定珠宝的(明穆宗),会干木匠活的(明熹宗)。以至于很多后世史家说到这里,无不痛心疾首,说明朝皇帝投错了胎,换个行业肯定标兵。就是不会当皇上。

换个行业是否当标兵,这个不好说。但是否会当皇上,还是事实说话,明朝皇帝会玩不假,但玩一辈子却还能保证国事稳定的也多。更重要的是,这些皇帝哪怕玩到脚抽筋,依然牢牢捏住大权。就冲这点说,这些爱玩的家伙,其实各个会当皇上。

只是,说到懒这条,如果明太祖朱元璋泉下有知,不知道会怎么想。儿孙这么懒,真不是他期望的那样。

但你可知道,明朝早期的几位皇帝,其实一直都很忙,因为朱元璋为明朝设计的,是一套中国古代空前独裁的君主专制体制。

网络配图

首先是取消了中国有千年传统的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话说,就是皇帝既要坐朝,又要理政,从此政令通畅,上通下达。于此同时,在汉唐时代呼风唤雨的宦官集团,到了明朝也惨遭废武功,明朝宦官机构庞杂,部门之间相互掣肘牵制,同时朱元璋在宫门立铁牌,严禁宦官干政。

而地方藩镇割据的隐患,也被朱元璋剪除,地方行政权力一分为三,各省处理民事有布政使,处理司法工作有按察司,处理军事战事有指挥使,这就是明朝特色的地方“三司”制度,三司不相统属,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而最容易直接造成叛乱的兵权问题,也被朱元璋肢解。明朝的军队,实行的是卫所制度,也就是国家划拨土地给军队屯田,军队自己种地养活自己,既不花国家钱粮,国家更能通过控制土地的方式,牢牢控制住士兵的饭碗。

同时在士兵的统属上,明朝的“国防部”兵部,掌握着任命军官以及调动军队的权力,但是并不拥有对军队的直接管辖权。而明朝的军事机关五军都督府,拥有对军队的管辖权,但是却不具备人事权和调度权,这样双方相互牵制,谁也无法独立控制军队,只能老老实实对皇帝负责。

这一番体制妙处多多,取消了宰相制度,前朝宰相专权欺负皇帝的事情不可能上演。而设立三司制度,前朝藩镇割据乃至脱离中央的事情也不可能上演,禁止宦官干政,前朝宦官专权甚至操纵皇帝废立的事情同样不可能上演。而肢解了军队指挥权与管辖权,前朝权臣专兵,叛乱中央的事情更不可能上演。如此一来,所有可能的实权部门,权力都被朱元璋一拆再拆,整个官僚体制相互制约掣肘,谁也不能独大,所有的实权官员,都只能老老实实对皇帝负责,谁也不能越过皇帝自行其是,也就谁都不能威胁到老朱家的家天下。

但真正做上了皇帝才会发现,大权独揽的日子,其实是不好过的,就好比是现代社会里,一个人早晨起来刚睁开眼睛,甚至还在睡梦中,电话就开始想个不停,每天有成千上百个电话打进来,都要向你请示工作,且不说工作怎么处理,就是听汇报的频率,就能把人听到头大。

明朝的前几代皇帝,特别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及永乐皇帝朱棣,都是这样的工作狂。照《明实录》里朱元璋自己的话说,他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直到日头偏西的时候才回宫,而且就是睡觉的时候,他也经常失眠,经常思考国事的时候,猛地就醒了,醒了就披衣起床,把白天需要处理的国事写下来,上班后一件一件的落实。甚至吃饭的时候,猛然想起什么事情,也随手找个纸条写下来,然后贴在自己的衣服上,相当多的时候,当朱元璋召见大臣的时候,大臣会惊讶的发现,他的衣服上贴满了各种各样的纸条,全是国家大事。

《明实录》里曾经做了这样的统计:朱元璋曾经在连续八天里,处理各种奏折一千六百件。每一本奏折他都认真批阅,而且还总结主要内容,从一千六百件奏折里,一共提炼总结出三千二百件所言之事。明朝奏折的格式,一份奏折如果要单独成章,至少要有一千字。

也就是说,朱元璋八天里,总共看了至少一百六十万字,平均到每天少说二十万字,而且这不是蜻蜓点水般的速度浏览,而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认真推敲,总结思考,并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其工作强度,好比今天一个高考生,每天要做总篇幅多达二十万字的阅读理解题,而且必须保证,每一道题都不能出错,所有的答卷,必须百分百正确。

何况考生做错了题,最严重的后果只不过扣几分,朱元璋如果批错了奏折,后果会更严重,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话说,一念之差,耽误的就可能是万千黎明苍生,所以百官言事中的每一句话,他都要慎之又慎的查看。

网络配图

永乐皇帝朱棣的工作方式,有明确的时间表——每天早晨四更起床,吃过早餐后,要先在上朝之前,抓紧要把当天准备处理的国事,预先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开始早朝,按照《大明会典》的记录,明朝的早朝开始时间,相当于今天的凌晨五点钟,起个大早的朱棣,在早朝结束之后,就要着手处理国事,批阅各类奏章,他每天批阅奏章,往往都要到深夜,经常要到凌晨才睡

这样算来,每天他的睡眠时间,也就只有不到六个小时。而且朱棣规定,一旦有紧急军国大事,哪怕自己在熟睡,也要立刻把他叫醒。否则就要论罪。这样的折腾,也让朱棣深感其苦。朱棣最后一次北征蒙古草原的时候,路上设宴款待群臣,席间颇为感慨的说:我自登上皇位以来,每天兢兢业业,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而皇帝的辛苦,也是做了皇帝之后才深有体会啊。

一位叫茹太苏的大臣给他上奏折,奏折写了万字,到第五千字的时候才切入正题。气的朱元璋命人把他一顿暴打。事后朱元璋宽慰茹太苏,并向他诉苦说:你以为我愿意打你啊,你五百字就能说清楚的事情,非要写个上万字,我做皇帝容易吗?要整天看你这种奏折我哪受得了啊!

连朱元璋都有受不了的时候,其他的皇帝自不用说。到了朱棣执政时期,就设立了“文渊阁”,开始协助皇帝处理国事,文渊阁里的官员,就是五品大学士,之后,这个原本以皇帝秘书身份设立的新机构,地位日益扶摇直上,成了明朝实际意义的“宰相”。而随着明朝这一内阁制度的确立,为了强化皇权,从明宣宗朱瞻基开始,又逐步加强宦官的权力,也就造就了后人津津乐道的明朝“宦官专权”现象。

网络配图

从此,文官的内阁权力,宦官的权力,以及两者之上的皇权,就成了明朝最高皇帝的铁三角。而早期朱元璋苦心创立的专制体系,因此也有了新的效用。在内阁制度以及宦官司礼监制度日益成熟的情况下,原本分权的明朝行政体系,从此有了更好的整合,这个原先离了皇权就玩不转的体制,在司礼监加内阁的双轨制操控下,可以实现有条不紊的运转。

如此一来,明朝的皇帝就轻松下来了,要给国家大事拿出处理意见,不必再像朱元璋时代一样,天不亮就起床批奏折,只需要授意内阁草拟处理意见就好,要同意处理意见,只要司礼监盖章,即所谓的批红就好。做皇帝的,只需要听汇报点个头,国家就能正常运转下去。

史料上总津津乐道,明朝某某皇帝多少年不上朝云云,然而不容争议的事实是,即使是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依然可以有效的掌控群臣,并且实现朝局的正常运转,其制度上的根由正在于此。

明朝这套高度专制,皇权极其强化的体制,随着之后历代帝的修正,在表面不更改“祖制”的幌子下,只在关键部位做出精到的调整,最终改变了其原本的意义:原本是想让皇帝变得很忙,结果却让皇帝变得很闲。

标签: 朱元璋

更多文章

  • 明成祖朱棣:非法的篡位者 还是合格继承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棣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朱允炆的亲四叔、以“清君侧”为名起事的燕王朱棣“靖难”成功,正式登基称帝,第二年改元永乐。从此,官方记载中,少了一位温文尔雅的惠帝,多了一位雄才大略的成祖。六百年后,在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被人称为“东亚病夫”,受尽欺辱的困苦之后,努力复兴、力图强健的中国人,因为迫切地

  • 刘邦的狐朋狗友为何却都是治国将相之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邦

    西汉初年,开国君臣刘邦及其主要大臣都出身寒微,被赵翼称之为“布衣将相之局”。开国皇帝刘邦本人,原来只不过是秦朝的一个亭长而已,充其量相当于今天的一个派出所所长。他的家族也并不显赫,甚至连其父母的姓名都没有留下来。司马迁在《史记》之中,只是称呼刘邦的父亲为刘太公,也就是刘老爷子。西汉功臣第一的萧何,不

  • 解密:重臣司马光为何要置一乡下女孩于死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司马光

    中国封建时代有一起情节简单的伤害案,那就是《宋史·刑法志》记载的一个著名案件“阿云之狱”。在案发时的宋代,后经明至清末,围绕该案定性问题一直争议不休。历史评说多认为,“阿云之狱”其实是一场变法之争。虽然如此,但是此案的判处结果却成为中国古代司法上的一个亮点,那就是关系到古代传统法律中最重要的刑法适用

  • 历史上第一位女战神 死后竟被老公配冥婚!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妇好

    她,不爱红妆偏爱武装,虽身为女儿身却有着男儿的骁勇多谋。身为王后,独得王的专宠,更甚是在她死后,丈夫因怕她在阴间得不到庇护而多次为她配冥婚,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男权社会,女子多是男人的附属,尤其是皇室的女人,多是深宫锁清秋,有几个能绕的过大院的是是非非?她们满脑子都是如何讨得王的欢喜,不管出于

  • 宋高宗为何非要杀岳飞?岳飞又是如何找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高宗

    岳飞(1103-1142),字鹏举,河北西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出身农民。岳飞少年家境贫寒,仍然刻苦学习《左氏春秋》、孙子和吴起兵法,习练武艺。长大成人后,力气非常大,能操拿300斤的弓,能拉开8石的力弩,后来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抗金英雄。对于岳飞的死因,多数人都认为是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的,

  • 最荒淫无耻的皇帝王衍,和大臣娇妻偷情遭灭族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王衍

    说起历史上连手下大臣的媳妇也不放过的最荒淫无耻的皇帝,应该说非前蜀后主王衍莫属。这王衍是前蜀皇帝王建的11个儿子中最小的儿子,原名王宗衍。皇太子元膺死后,王建突发奇想,便立这个小儿子为太子。蜀光天元年六月,72岁的王建驾崩。王宗衍继立为帝,他将自己的名字去掉中间的那个“宗”字,改为王衍。为什么王衍在

  • 古今中外十大好色文人:苏轼偏爱幼女,金外败中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人,苏轼

    NO.1:苏轼娶幼女为妻苏轼前两个女人是表兄妹,第三个女人是他的侍妾王朝云,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买下的,当时朝云只有十二岁,姿容俏丽,能歌善舞,聪敏过人,甚得苏轼的欢心。秦观赞她“美如春园、目似晨曦”,后来她一直陪伴苏轼左右,直到病死在惠州,年仅三十四岁。NO.2:曹操争风吃醋杀孔融“铜雀锁二乔”家喻

  • 不仅唐玄宗娶儿媳,还有几个皇帝一样荒唐,知道是谁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玄宗

    说起抢走儿子老婆的帝王,大家马上会想到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本来是他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尽管后来白居易老先生在 《长恨歌》 中把这事加工成了一个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甚至还将他们比喻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却依然掩饰不了其乱伦的本质。其实,抢儿子的老婆这种事,并不是唐玄宗的专利,而是早有先

  • 后周世宗柴荣是怎么死的呢?死因又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柴荣

    后周世宗柴荣不乏雄图大志,就在他要大展拳脚之际,却早早地离世了,留下了尚未完成的远大目标和年幼的继承者。他的死是一个时代的遗憾,似乎是天妒英才了,有后人假设如果后周世宗柴荣不是正当最好的年龄时去世,会不会由他来统一各国呢?那么后来的宋朝还有没有机会建立呢?当然这是对柴荣早逝的感叹。柴荣怎么死的后周逐

  • 倭寇猖獗,皆因倭刀凶猛,唯有此法可破倭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汪直

    话说明代中后期倭寇猖獗,肆意侵扰我沿海以及内陆地区,据明史曰:"寇所到处,烧杀辱掠,肆意妄为…",有人开始说了,这说的不对,里面大都是沿海地区的老百姓,假冒倭寇,其中有个叫汪直的,还有个叫徐海的,是他们的头子。这些至于真假,暂且不提,只说倭寇手里用的家伙事儿,这东西才是今天要说的。这倭寇凶猛,除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