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多尔衮一直都没有自立为王的真相是什么?

多尔衮一直都没有自立为王的真相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566 更新时间:2024/1/16 10:54:12

爱新觉罗·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皇太极死后,他成功阻止了豪格继位,另立年幼的福临为帝,自己当上了摄政王,是顺治朝初期最有权势的人物。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不管是影视剧《孝庄秘史》中的美化描述,还是历史上真实的政治斗争,多尔衮不称帝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合时宜”四个字,他也不是一心辅佐顺治皇帝,而是为了清朝的利益在奋斗。

多尔管在皇太极死后登上摄政王宝座,权力之大让他几乎成为没有名义的皇帝,至于他为什么没有直接登上皇位?入关后也没有趁扫平南明的大功篡位?原因如下:

第一:多尔衮的实力不足以碾压反对派

多尔衮能成为摄政王是清朝上层贵族互相妥协的产物,当时支持皇太极子孙继位的力量很强大,按照皇太极生前定下的制度,清朝皇帝直接掌握着八旗军队中实力最强的上三旗,也就是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

上三旗全是皇太极的死忠,他们只愿意支持皇太极的子孙继位,加上立场比较中立的礼亲王代善一脉掌握的正红旗,已经掌握住了八旗的一半,而且代善虽然表面中立,但他骨子里并不希望多尔衮继位,因为当初逼死多尔衮生母时,代善是出了力的,他也怕多尔衮秋后算账。

这么一来,八旗中的绝大多数是支持皇太极子孙继位,本来是皇太极长子豪格的机会最大,但他自己没有当仁不让的勇气,被多尔衮一派抓住话柄,剥夺了皇位继承权,于是大家在妥协之下,拥戴了幼年的顺治继位,而多尔衮争取到了执政大权。

第二:全力入中原,团结对外

顺治登基后,清朝最大的敌人明朝陷入混乱,这时,整个清朝上层的思想高度集中,放弃争斗,全力入关争夺明朝大好江山。清朝的军队和人口本来就少,要夺取中原,灭掉明朝这个庞然大物,上层保持一定的团结是很有必要的。

多尔衮即使有心当皇帝,也只能暂时放下这个心思,全心全意为清朝入关服务,清军进入北京后,发现有机会夺取整个中原江山,更是团结一致的全力为这个目标服务,唯一涉及到比较严重的政争是多尔衮囚禁了老对手豪格。

囚禁豪格还不是多尔衮个人的意愿,顺治皇帝和他的母亲孝庄太后同样支持拿下豪格,因为豪格和多尔衮一样,是顺治在皇权上最大的威胁之一,能借多尔衮的手除掉豪格,顺治母子求之不得。

但除豪格事件之外,多尔衮还是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保持住了清朝上层的团结,目的当然是为了能稳稳地拿下明朝江山,因为多尔衮如果在和明朝争夺江山的节骨眼上废掉顺治,导致清朝内部分裂,最高兴的是南明政权,多尔衮不会给他们翻身的机会。

第三:不能给投降过来的明军和士绅们反叛的机会

多尔衮生前,南明都还一直没有完全消灭掉,最重要的是,清朝夺取明朝江山并不是完全依靠的八旗军队,而是大量仰仗投降过来的明军,包括吴三桂在内的前明军实力依旧强劲,并且,这些投降过来的明军对清朝能有多少忠心度很值得怀疑。

如果多尔衮不辅佐顺治,而是在占据长江以北的地域后,就借着功劳逼迫顺治让位,导致清朝上层割裂,会给投降过来的明军借机反叛的机会,那些投降过来的明朝士绅也会觉得清朝不过如此,江山还没有坐稳就开始搞内部清洗和争夺皇位?

假如让这些明军和明朝士绅有了清朝不可辅佐的印象,对清朝一统江山是很不利的,多尔衮从大局上着想,也不能迫不及待的去争夺皇位,清朝要保持对投降明军和士绅的威压,内不就不乱,否则,新入关的清朝就会马上四分五裂。

综上所述,多尔衮不称帝而一心辅佐顺治,就是因为要维护清朝坐稳江山这个大局,在明朝的反抗势力还没有完全消灭掉,且投降清朝的明军将领和士绅们还没有完全归心的情况下,多尔衮不允许清朝生乱,他要防着这些人。

多尔衮当然想当皇帝,但紧张的局势却让他无法采取称帝的措施,如果多尔衮不是因为年纪轻轻就病故,让他多活上十年,等到明朝残余势力全部被消灭,清朝基本上不再惧怕投降明军的反叛,他肯定会废掉顺治,自己当皇帝,这是毫无疑问的。

可是老天并没有给多尔衮机会,所以在他生前,自己称帝是“不合时宜”的,只能辅佐顺治,至于是不是一心一意,肯定是要打个问号的,更如影视剧中因为和孝庄太后所谓的男女之情才辅佐顺治,那更是一个笑话。

像多尔衮这样成熟的政治家,不会因为儿女情长去做一个政治上的决定,到了他这个地位,都敢逼着皇帝称自己为父,就只能继续往前走而不能后退,否则他的部下和亲眷将死无葬身之地,可惜,他要是身体再好一些,多熬几年,清朝历史就又是一个样了。

标签: 多尔衮清朝

更多文章

  • 胡宗宪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是奸臣还是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胡宗宪,明朝

    嘉靖十七年胡宗宪考中进士,被安排在刑部观政,学习政务。从此,胡宗宪开始了仕途生涯。历史上真实的胡宗宪,可能不是一个某种意义上的好人,但他绝对是一个对大明有贡献的人。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历史上真实的胡宗宪,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一方面,他确实为明朝抗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

  • 李继隆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继隆,宋朝

    李继隆是枢密副使李处耘长子、明德皇后长兄,北宋初年时期的名将与军事家。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宋太宗赵光义是以弟继兄之位,搞出了“烛光斧影”这出千古疑案,他要想坐稳皇位,文、武两大集团的拥戴至关重要,其中军权又是重中之重,宋太宗很担心军中的将领不服从他这个皇帝,如何

  • 乐彦祯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乐彦祯,唐朝

    乐彦祯是赠工部尚书乐少寂之子,晚唐割据军阀。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文德元年,魏博镇发生兵变,节度使乐彦祯被迫出家为僧。但即使这样,乐彦祯也未能逃过一劫,最后还是受儿子乐从训牵连而被魏博军杀死。乐彦祯做了什么,教子有多失败,为何引起魏博军的怨恨而难逃一死呢一,出身将门乐兴达出身武将世家,

  • 刘伯温为什么要斩龙脉?对中国的影响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伯温,龙脉

    刘伯温是明朝初年的一位重要将领和政治家,他曾经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如靖难之役、平定张士诚等。在他的一生中,他还完成了一项惊人的任务——斩龙脉。那么,刘伯温斩龙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呢?让我们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第一段:刘伯温的背景介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刘伯温的背景。刘伯温是明朝初年的一位重要将领

  • 刘伯温最后善终了吗?有历史记载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刘伯温,明朝

    刘伯温是明朝时期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他曾经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关于他最后的命运,历史上并没有留下明确的记载。有些人认为他善终了,而有些人则认为他遭遇了一些不幸的事情。首先,我们来看一些历史记录。根据《明史》和其他相关资料的记载,刘伯温在晚年时回到了故乡江西南昌,过着平静的生活。他在家乡度过了

  • 平阳公主是大唐“超女”?死后按元帅级下葬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平阳公主,超女

    潜伏在男人堆中的唐代女将军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隋唐演义》中,无论是“贾家楼结义的四十六兄弟”,还是“十三条好汉”、“十八路反王”,以及后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喷放”出来的全是阳刚之气。即使以前播放的多部反映唐代女性的电影或电视剧,一般都只对武则天、太平公主、杨贵妃、上官婉儿等唐代著名女性在后宫

  • 作家张一一:中华民族应是“蛇的传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一一,蛇的传人

    、一直以来,华夏子孙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从来不在乎“龙”这一传说中的神兽完全是虚构的,近日江苏南通市委党校教授黄杨提出中华民族是“羊的传人”的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对此,湖南籍著名青年作家张一一在2013癸巳蛇年即将到来之际又发表另类观点称华夏子孙既不是龙的传人,更不是羊的传人,而是“蛇

  • 握发吐脯制礼作乐的周公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制礼作乐,周公

    周公旦(?~公元前1105年),又名叔旦、雅蛋,汉族,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母弟。因封地在在周(今陕西岐山北),史称周公。周公在周灭商之战中,时刻伴随周武王左右,帮他出谋划策,立下汗马功劳。灭商二年后,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纪尚幼,于是周公摄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们散布流言蜚

  • 司马睿简介 东晋的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司马睿,晋朝,东晋皇帝

    晋元帝司马睿(276-323年),字景文,东晋的开国皇帝,318-323年在位。司马懿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司马睿于290年袭封琅邪王,曾经参与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的战役;但是由于作战失利,司马睿便离开洛阳,回到封国;晋怀帝即位后,司马睿被封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

  • 司马玮简介 晋武帝司马炎之子始平王司马玮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司马玮,晋朝,东晋大臣

    司马玮(271年―291年6月13日),字彦度,晋武帝司马炎第五子,晋惠帝司马衷之弟,是八王之乱代表人物。晋永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晋皇室诸王争夺中央朝权的作战,其代表人物为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