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西周剧烈变动时期而言,西申国才是第一个公开挑战周天子的诸侯国。西申国联合犬戎灭了西周,这一后果可远远高于郑国挑战周王室的繻葛之战。然而,即便是在春秋,繻葛之战也算不上是春秋时期第一次对周王室的挑战。
西周覆灭前后,西申国与鄫国拥立五六岁的姬宜臼为王;而周幽王死后,中原诸侯在虢公翰主导之下,立周幽王之弟姬余臣为王。相比较周平王姬宜臼,携王姬余臣明显更能代表周王室的正统。
但是,晋文侯于周平王二十一年(前750年)(依据清华简《系年》推断出的年份之一)悍然杀死了携王姬余臣,改为拥护周平王,结束了西周覆灭后的“二王并立”局面。这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对周王室的挑战。
因此,郑国与周桓王的繻葛之战,只能算是第二次,却是诸侯对周平王政权的第一次公开挑战。为什么郑国成了第一个挑战周平王政权的诸侯?
首先,周平王政权东迁之后,当时崤山以东支持周平王政权的诸侯国并不多。
因为携王政权的存在,虽然天下诸侯国对携王政权的认可度不高,但显然有弑父篡位嫌疑的周平王政权更得不到天下大多数诸侯国的认同。为防止有异心的诸侯国对东迁后的平王政权进行攻击,支持周平王的郑国花了八年时间,占据了从河南荥阳到漯河郾城区一带的关键地域,实现了对洛阳平原保护性质的战略包围。
周平王
因此,周平王政权的势力范围,大约就是环洛阳平原一线西北。而这一带的诸侯国中,稍微强大一些的就是两个:其一,就是在汾水流域扩展迅猛的晋国;其二,就是在洛阳平原周边扩张迅猛的郑国。这两个诸侯国,都是借拥护周平王之名,疯狂扩张自身领土;但同时,也成了周平王东迁的最大功臣。
此时,中原其他大一些的诸侯国,如鲁国、宋国、齐国、卫国等等,尚未完全认可周平王政权,当然也就谈不上对周平王政权的挑战了。
其次,周平王政权东迁之后,晋文侯杀死携王姬余臣,让周平王成为了天下唯一的王。但是,此后不久,晋文侯就去世,晋国随即陷入了曲沃与晋侯之间长达67年的内乱,无暇涉及中原事务。周王室的权力,从此落入局面相对稳定的郑国手中。郑武公与郑庄公两代国君,都成了周王室唯一的执政卿士。
郑国独秉朝政,权力一家独大,时间一长,难免就会与周王室产生各种矛盾冲突。特别是郑武公去世之时,继位的郑庄公才十三岁,面临着母亲废长立少的压力,多年没去周王室朝觐,这引发了平王政权的高度不满。周平王在位时,一度想再任命一位执政卿来分郑国之权,但是在郑庄公威胁之下,不得不收回成命,还被迫主动提出与郑国交换质子,以换取郑国的信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郑交质”事件。
周桓王上台后,因为周平王下葬时和他正式继位时,郑庄公这位唯一的执政卿都没到现场,周桓王对郑国的厌恶到了极点,想正式任命西虢公为执政卿,分郑庄公之权。可是,周桓王没想到,郑庄公居然派出军队入侵周王畿,“取温之麦”、“又取成周之禾”,公然以武力相威胁!周桓王一时胆怯,放弃了分郑庄公之政的想法。但是,到了这种地步,周王室与郑国的决裂已成了必然。
繻葛之战示意图
周桓王五年(前715年),周桓王果断任命西虢公为王室卿士,位在郑庄公之下;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周桓王又撤销了郑庄公执政卿之职,郑庄公一时气极,便不再去周王室朝觐,周桓王顺便率军伐郑,最终引发了繻葛之战。
因此,为何郑国成了第一个公开挑战周平王政权的诸侯?
恰恰是因为郑国是周平王政权的支持者中,最早、最强大的诸侯国,也是把控朝政时间最长的诸侯国。有了这三个“最”,郑国与恢复期的周王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种种矛盾,最终二者之间矛盾激化、最终走向决裂也就是必然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