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个熟识的阿姨,暂称陈阿姨,儿媳刚出了月子,那边她就收拾了行李,回了老家。
为什么呢?
陈阿姨是在儿媳预产期前半个月才去的儿子家,倒不是她不愿意早去帮忙,而是她在得知儿媳怀孕时就提出过去帮着照顾,是儿子和儿媳觉得没必要,以“还要上班、没休产假”为由拒绝了她。
原本陈阿姨想着她过去帮了忙,只要多做事、少说话,那么应该会和儿子、儿媳好好相处的,谁知道,真到了跟前儿,她发现自己在儿子家的处境连个保姆都不如。
自从陈阿姨去了儿子家,儿媳就直接告诉她,她是来帮忙的,不是“指点江山”的,不该管的就要当没看见,不仅如此,儿媳很少和她聊天不说,不管什么时候看到儿媳,儿媳基本上很少有笑脸。
最初,想到和儿媳毕竟没有在一起生活过,再加上儿媳也快生了,情绪会有些波动,对于儿媳的冷淡,陈阿姨都没放在心里。她想得很简单,婆媳关系本来就不好经营,两个陌生的女人突然挤在同一个屋檐下,要是都矜持着,那么婆媳俩啥时候都不会亲近,总有一个人得先迈出第一步做些表示,如此才能让婆媳俩慢慢熟络。
也正因为此,想到儿媳的“叮嘱”,陈阿姨不管做什么,全都会先问一问儿媳:想吃什么饭?喜欢什么口味?哪些衣服需要洗?是手洗还是机洗?就连打扫卫生,她都要先问清,哪个房间可以进、哪个房间不可以进。
陈阿姨本想着自己大包大揽地表现,处处讨好儿媳,顺着儿媳,那儿媳对她总得改观一些吧?可没想到,儿媳对她的态度非但没有啥变化,反而在生了孩子后,变本加厉。
儿媳先是阴阳怪气儿地讥讽陈阿姨,称她这个做奶奶的,给自己孙子的“见面礼”,还不如儿媳的娘家人,再怎么说,孙子也是陈阿姨家的根,保住了陈阿姨儿子的姓,陈阿姨5000块钱怎么好意思拿出手;
接着儿媳时不时地抱怨,说别人家的儿媳妇生了孩子,婆家不是请月嫂,就是花钱让住月子中心,只有她窝在家里,用“老一套的观念”坐月子,吃不好也休息不好;
最后,也是最让陈阿姨忍不了的,儿媳对她呼来喝去:孩子哭了,让她立即过去,她要是在做着饭、或者忙着其他事情晚去一步,那儿媳的脸瞬间就能拉下来;孩子不闹了、或者睡着了,那她不能在屋子里呆,得立马出去,不然就是没分寸、不尊重人;就连做饭,明明她按照儿媳的要求准备的饭菜,结果儿媳还没吃几口,又是嫌弃、又是生气,称她根本就没好好做,让她再重新做一份。
除此之外,儿媳心眼太小,一点事就能计较半天:有一次,陈阿姨收衣服、叠衣服时,因为漏掉了儿媳的一个内衣,结果儿媳给她甩了两天的脸色,要不是她让儿子打听出来原因(儿媳说她是故意把家里人衣服都整理好,就不整理儿媳的,是把儿媳当外人),她真不知自己得小心翼翼到何时;还有一次,只因为吃饭时,孙子睡醒了、哭闹,她忙着盛饭,就说了句让儿媳抱着孩子哄一哄、先别吃饭,结果儿媳当下摔了筷子,饭都没吃,气呼呼地把自己关在卧室半天,直到她儿子回到家在门外低声下气地哄,外加上她道歉,儿媳才算消了气。
最关键的是,她和儿媳还没法儿沟通,她还没好声好气儿地找儿媳聊天,想问问儿媳到底是怎么想的,她怎么做才能让儿媳顺心,结果,儿媳就说她是变相地在指责儿媳多事儿。
因为这些,陈阿姨真是为难得不行,她有很多次,很想冲到儿媳面前,直白地问一句,儿媳和亲家都是怎么相处的,难道儿媳在娘家,也是这么难伺候吗?
可她不敢,不仅如此,她连向儿子“告状”的勇气都没有,因为她觉得儿子在家时,儿媳脾气变幻莫测,儿子都一一守着,她那她自己最好也要忍着,不然就显得是她故意找事。
可是,一个人就算再能忍,也终有忍不了的时候,陈阿姨感觉她实在是当不好儿媳眼中的好婆婆,也不知该怎么去当,既如此,她不想让自己痛苦,也不想让儿子和儿媳闹什么矛盾,于是,眼看儿媳出了月子,她立马就提出要回老家去。
走之前,她也表了态,当面告诉了儿子、儿媳,称不管是亲家帮着带孩子,还是儿媳自己在家带,她都会给些钱,虽说给不了很多,但每月2000,一直到小孙子三周岁为止。
然而,儿媳并不领情,她表面上看似很平静,不气也不闹,但也放了一句狠话,让陈阿姨“以后老了,可别想着指望人!”
02
陈阿姨讲这些的时候,又无奈又气,她称,自己心里也明白,儿媳无非就是看她没什么钱,不能像别的婆婆那样,出手大方,可她已经尽力了,家庭条件摆在那里,又不是她故意藏着掖着不愿给钱。
“我也想给儿媳钱花,可是真没有啊!当年为了我儿子结婚,买车买房出彩礼,可谓是掏空了我和我老伴儿的积蓄……这两年吧,因为疫情,钱又不好赚,我和老伴儿根本也没攒到什么钱。你说,我们老的,身体健康,不花儿子的,不拖累儿子,难道不算好吗?怎么出点力帮忙就处处挑剔,非得让给钱呢?儿媳心里委屈,觉得没嫁个有钱人,没过上好日子,我也理解,但我话也撂那里,我没觉得自己有什么错,没觉得自己没脸靠儿子,我就算不帮带孙子,以后也能住儿子家养老,凭啥要忌惮儿媳?”
说实在的,因为带孩子而引发的婆媳矛盾,不在少数。
有婆婆不愿带孩子,让儿媳不满、生气,为此婆媳不和;也有婆婆带了孩子,但婆媳俩互相看不惯、或者处处较劲,结果婆媳也没少置气的。
当然,不否认也有关系处得好的婆媳,毕竟现在明事理的婆媳也有不少。
其实,细想一想,婆媳俩有必要站在对立面吗?都是为了帮中间的男人分担,即便是再有委屈、再生气,难道不该找那个男人“撒气”吗?
儿媳想过得好,想轻松,最该去要求自己的丈夫;婆婆呢,想过自己的生活,不想老了老了还那么难,也该找自己的儿子说。
为什么婆媳俩要绕过男人,非得“正面出击”,闹得个脸红脖子粗呢?
婆媳之间不管有什么事,都可以先找中间的那个男人说一说,让男人去解决,如果男人拎不清、和稀泥,那么,婆媳俩就没必要硬挤在一个屋檐下了。
我一直都觉得,婆媳之间没必要闹那么僵:在一起开心,那就多帮着点,实在是处不来,那就各过各的;婆婆没必要把话说满,什么老了一点也不靠儿媳,儿媳呢,也不要说狠话,什么等你老了如何待你。
如果儿子是好儿子,丈夫也是好丈夫,婆媳闹得那么势不两立,可曾想过男人夹在中间该有多为难?
好的婆媳关系,是靠脑子去经营的,笑脸多一些,话说得委婉一些、甜一些,都别总想着让对方讨好自己,做好自己能做的就行。
少一些指责、埋怨,多一些肯定和尊重,不和别人比,好好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