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晏子使楚
《史记·管晏列传》记载: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於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於诸侯。
晏子者,饱学之士,“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恰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似公孙弘“食一肉脱粟之饭”。安贫乐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至境是古之大德名仕成功的必备条件。
晏子虽然身材矮小,但是能够想出来“二桃而杀三士”这种计谋的智囊,对于辩才自然是如数家珍。不过“二桃而杀三士”这个故事主要是汉朝以来广泛开始流传的,特别是汉朝时的墓室画像。这个故事的含义和解释很多,但是有一点要澄清,那就是这个故事充分利用了人性之劣根——重比轻实。
《史记·管晏列传》根本没有记载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使楚的故事主要来源于《晏子春秋》这本书。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宋朝人质疑这本书的真假声音比较大,但是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了竹简本的《晏子春秋》一书后,《晏子春秋》为伪书的说法就不攻自破了。
晏子使楚这个故事因为被选入了人教版语文教材,故民众的耳熟能详度非常高。晏子使楚的故事主要来自于《晏子春秋》卷六·内篇,篇九篇十。原文如下图,具体故事在此不再详述,这里只着重提一点:篇九的两个故事都是晏子先自我贬低,然后达到羞辱楚王的目的,当然这其中也有“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的硬核怼语!
二.赵咨使魏
赵咨其人远不如晏子闻名,但是说起他出使魏国的这段史实确是老少皆知的。三国鼎立,任何一方想打破这种均势都是很困难的。刘备争汉中胜利之后,关羽也开始北伐,此时蜀汉势力骤然变得特别强大,之后才发生了吴国偷袭荆州,害得关羽身死,刘备盛怒开始讨伐东吴的局面。
此时东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如果魏国也从北方袭来,那么东吴顷刻间就要灭亡。所以在这个危急的时刻,孙权主动向魏帝曹丕称臣,并且派遣了赵咨出使魏国。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遣都尉赵咨使魏。魏帝问曰:“吴王何等主也?”咨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问其状,咨曰: “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帝欲封权子登,权以登年幼,上书辞封,重遣西曹掾沈珩陈谢,并献方物。立登为王太子。
因为《三国志》是以魏国为正朔,所以吴大帝孙权只是单独列传。当时孙权的官职仅仅是荆州牧,南昌侯,远远低于赤壁之战之后孙权的实际政治地位。孙权最终派遣了赵咨为使臣,出使魏国。由于魏国自诩承袭了东汉的天命国器,而东吴当时还是沿用的东汉时期的爵位封号,故这次出使可以看做是藩属对宗主国的朝觐。公元220年(汉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封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荆州牧,南昌侯。 随后孙权以故鄂国为都城,改名武昌,设武昌郡。 曹丕取代汉之后,孙权被册封为吴王、大将军持使节督交州,领荆州牧。孙权立孙登为王太子。
赵咨见到魏帝曹丕之后,曹丕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汝主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赵咨对答说:“雄才伟略的明主。”曹丕又问具体状况,赵咨回答道:“从平凡人中选中鲁肃,是他的聪明;提拔吕蒙于行伍,是他的明智;获得于禁而不戕害,是他的仁德;夺取荆州兵不血刃,是他的智慧;据三州虎视天下,是他的雄略;屈身陛下阶前,是他的谋略!”曹丕听后大为惊讶,没想到这个使臣有如此缜密的话语。
曹丕继续询问赵咨孙权怎么做学问,赵咨回答得更加巧妙并且软中带硬。“吾主不做那种寻章摘句的迂腐学问。”这句话明面听着没什么问题,但其实暗地里是在贬低曹丕,因为曹丕很重考据和引古。曹丕肯定听出了其中的贬义,下一个问题就是威胁赵咨要讨伐东吴。赵咨回答得更加不卑不亢:“我们吴国虽然弱小,但是亦有带甲百万,我们可以用长江和汉水练兵阻隔,勠力御敌于国门之外”
曹丕听后非常钦佩赵咨的辩才,就问赵咨像你这样的人才在东吴还有多少?赵咨似晏子一样自我贬低,说像我这样的人才在东吴实乃车载斗量数不胜数。赵咨的辩才不矜不伐最终圆满完成了出使任务,成为历史上一段佳话,也成就了寻章摘句和车载斗量两个成语。
结语:晏子使楚通过自我贬低和转换的思想,连续贬低暗讽了楚王三次,也有“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的硬核怼语!赵咨使魏通过回答曹丕的三个问题,也是利用自我贬低来达到讽喻曹丕的目的,也有豪言“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两公出使轶事何其相似,诸位可以一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