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孔子生活的时期,真是个伟大的时代。
一个时代之所以伟大,往往是因为有伟大的人物。
孔子活着的时候,专门出差去洛阳,坐了几天牛车,见到了大名鼎鼎的老子。
两人相谈甚欢。
儒家的创始人兼大BOSS,和道家创始人兼大BOSS,要搁今天,怎么着也相当于乔布斯拜见任正非吧。
墨子在孔子去世后一两年左右出生,算是擦肩而过。
抛开墨子不说,同时代的孔子、老子、晏子这三位,朋友圈已经够显赫了。
其中最有趣的是孔子和晏子,俩人差点成为同事,不料晏子同志玩了点心机,一脚把孔老师给踢了。
事情是这样的。
孔子30多岁的时候,鲁国乱了,卿大夫擅权、纷争,国君鲁昭公想认认真真当老大,不料却被小弟(卿大夫)痛扁,无奈逃到了齐国。
孔老师很无奈,鲁已经不是当年的鲁了,去齐吧。
在齐国,通过介绍人高昭子,见了国君齐景公,经过面试,齐景公总体上满意,打算录用。
总经理晏婴一想,不对劲儿啊。孔老师能力这么强,他来了,至少也是个常务副总经理,眼睁睁是对咱的威胁啊。
咋办?晏子老师一向以智慧著称,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转天便对大老板齐景公说:
“这帮新兴的儒者啊,只会说漂亮话,很难约束,自以为是,不肯俯就别人;而且治理丧事喜欢铺张浪费,甚至为了死去的亲人不惜倾家荡产。这种风气要不得啊!礼节繁琐得要命,对治理国家不是什么好事!”
齐景公耳根子软,而且胸无大志,什么孔子不孔子的,其实他也没太重视,于是听了晏婴的话,对孔子冷淡了。孔老师无奈离开了齐国。
孔老师心里憋屈,可一想,咱整天号召“以直报怨”,有啥法子呢?忍吧。
不仅如此,孔老师在《论语》里还经常夸奖晏子,说他如何如何好。这就奇怪了。就算晏婴不错,毕竟暗中拆自己的台,为什么还要替他说好话?
肚量当然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恐怕是两人在治国理念上有相似之处。
孔子重视礼,痛恨“礼坏乐崩”的现实,希望恢复周礼。晏婴未必希望完全恢复周礼,同样主张以礼治国。
同样重视“礼”,路径有所不同。孔子更看重细节,晏子更提倡节俭,主张删繁就简,讲求实效。
即便具体路径不同,毕竟在“礼”的认同上,孔子找到了知音。所以,即便晏婴暗中作梗,孔子也没往心里去。
何况,在姜太公立国之初便已“工商之利”起家的齐国,想要完全依靠礼来治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齐景公越重视孔子,孔老师压力就越大,因为如果在鲁国施行礼治的成功概率为50%,那么在齐国至多10%,甚至更低。
孔老师和晏老师都深知这一点。所以,晏婴的礼,一定是简约的,更重实效。即便如此,他辅佐下的齐国,也已经在下坡的路上酝酿加速度、一坡更比一坡低了。他去世前后,齐国陷入内乱,不能自已。
晏老师治国都如此,用更加繁琐、更重视程序的孔门之礼治理齐国,更是不可能。
所以,孔老师大概想开了,晏老师当年这是要把咱推出火坑啊。
除了具体业务上的有点摩擦,两人在理念上可谓知音。除了礼,“和而不同”的概念,更是先由晏子提出,再由孔子发展,最终成了中华民族最经典的理念之一。
高金国,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6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