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孟轲母,是邹国人孟轲的母亲,号称孟母。孟轲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孟母一个人下定决心,要靠自己的双手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用之人。首先,她要为儿子选择一个合适的住所,良好的居住环境,是让孩子茁壮成长的第一步。开始她居住的地方是在一个靠近坟墓的地方,孟子小的时候,就经常在墓地里嬉戏游玩,爱做一些筑墓埋棺的事。孟母说:“这个地方不是适合我儿子居住的地方,我们得离开这里。”孟母带着孟子搬到了一个市场附近居住。
孟子于是经常在做游戏的时候,模仿商人炫耀叫卖的姿态和神情,孟母说:“这里不是我儿子居住的地方。”便再次迁居,住到了一所学校旁边。这这回孟子在游玩中摆弄祭祀用的器皿,学习捐让进退的礼仪。孟母于是说:“这里的确是适合我儿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在那里住了下来。孟子长大成人后,学习六艺,终于成为了儒家大师,名扬天下。
以上的故事是我们所熟知的,在《三字经》中就有“惜孟母择邻处”的说法。孟母的这种教育方法叫做耳濡目染的方法,也是我们所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通过三次搬家,孟母也在不断摸索中,找到了真正适合儿子孟轲的成长之路。在《诗经》里面关于这个道理,有专门的描述:
彼如小者子,何以予之?——《诗》
那位忠顺贤才士,什么礼物送给你?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除了“孟母三迁”外,孟母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还有三件事不应被忘记,那就是:知学、守礼、行义。人生中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在孟轲人生不同阶段,孟母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知学:学习是作为学生的根本,孟子年少时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孟母给自己的孩子用织布作为例子,上了生动的一课。
孟子小时候外出求学,刚离开不久就回来了,孟母正在纺线,问他:“学习的怎么样?”孟子回答:“还是那个样子。”孟母拿起剪刀剪断了织机上的线,孟子很害怕,连忙问母亲怎么了,为什么这么做?孟母说:“你废弃学业,就和我剪断织机一样。君子通过学才能立身扬名,通过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君子坐则安心宁静,动则远避祸害。现在你废弃学业,将来难免不了成为做劳役供人使唤的下人,难以逃避祸患。这就和我用织机织布一样,目的是为人提供衣服,如果中途停顿,怎么能让人穿上衣服并让自己长期不缺粮食呢?女子停止提供衣物,男子不能培养德义,他们不是沦为盗贼,就是变为奴婢。”
孟子听了母亲的话后十分害怕,从此一天到晚勤奋学习,没有停顿,他拜子思的门人为师,后来成为非常著名的儒士。
孟母深知做母亲的道理,让孩子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知学而后才能有为。《诗经》里面说:“那位忠顺贤才士,什么建议向你提?”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守礼:夫妻之间相处,是一门大学问,发乎于情、止乎于礼,儒家大师的母亲是真正的明礼之人。
孟子结婚之后,到卧室里去,碰上妻子脱了上衣,露着身子在里面,孟子不高兴了,就往回走。他的妻子向孟母辞别,请求离开,并说:“我听说夫妇之道,卧室内是没包括进去的,刚才我躺在屋里,丈夫他看见我没穿上衣,勃然大怒很不高兴,这是把我当客人对待了,作为妇人恐怕是不能作为客人在这里住宿的,我请求回到娘家去!”孟母对于孟子的迂腐很生气,她知道要让自己的儿子懂得何为守礼循规。
孟母把孟子叫到身边,对他说:“按照礼的规定,快进门的时候,要问一问谁在里面,以表示尊重敬;到堂屋的时候,要发出声音,以提醒别人;推开内室门的时候,眼睛要向下看,以免发现别人的隐私。今天的事情是你自己没有弄清楚礼,却用礼来责怪别人,这不是离礼的要求相差太远了吗?”孟子连忙向妻子道歉,承认了自己的无礼,挽留住了妻子。
君子们称赞孟母懂得礼仪,明晓做婆母的准则。做女人难,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孟母并没有替儿子孟轲掩饰其过错,而是直接说出孟子存在的问题,真正不守礼的不是孟轲之妻,恰恰是孟子自己。
行义:当孟子处在堂前尽孝和施展抱负两难境地的时候,孟母让儿子坚定了决心。
孟子在齐国做官的时候,曾经面露忧色,孟母看见了就问:“你好像有什么忧愁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情?”孟子回答:“没什么。”后来有一天,孟子在家里没事,靠着柱子叹气起来。孟母又问:“上次你面露忧色,我问你你说没什么,今天又叹气,一定是有什么事情让你忧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孟子见无法继续隐瞒,便对母亲说:“我听说君子会称量自己的才能然后再去做官,不贪图封赏和富贵,诸侯们如果不听从自己的主张,就不到他们哪里去,听了自己的主张不采用,就不再登上他的朝廷。现在齐国不能施行我的主张,我想到别的国家去,但是母亲您年纪大了,身边需要人照顾,所以我感到很为难。”
孟母听了以后说:“礼对于妇人的要求,就是做好饭,赡养公婆,缝制衣服罢了,也就是处理家里的事情,不能过问家以外的事情,这就是分工。你现在已经成人了,而我已经老了,你应该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我行我的礼,照顾好自己不需要你来操心。”接着孟母又分别用《周易》和《诗经》里面的话,来支持自己的说法,说明了社会分工不同,每个人都要承担自己的社会义务,做到了有理有据,不得不让人信服。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都想做好就都做不好,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所取舍。舍得之道的关键在于先舍后得,孟轲自行去行义,孟母自己在家守礼,不成为儿子的负担,也不拖儿子的后腿。
三迁为孟轲创造了好的成长环境;知学让孟轲知道了作为学子的职守;守礼让孟轲知道了自我检讨和自我批评;行义让孟轲确立了原则,做出了选择。孟母在孟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她是诲子不倦慈母,是明晓礼仪的婆婆,也是儿子行义的导师。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