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要求,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红谷滩区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学‘四史’ 讲故事”为主题的“红色故事我来讲”短视频活动。这期,让我们来聆听由吴子琳小朋友带来的故事——《曾昭铭烈士的钢笔》
我现在是在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一支钢笔的故事。在我身后有一支钢笔正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它笔身为黑色,笔帽上一圈圈金色的条纹,犹如年轮一般细细缠绕,好像在默默地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它是曾昭铭烈士用过的钢笔。
1940年,12岁的少年和母亲跟随新四军3支队政治部副主任曾昭铭等干部从皖南到江北指挥部去寻找父亲。但是走到安徽无为县刘家渡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无理扣押。在狱中,敌人对新四军指战员动用酷刑,千方百计地想得到党内机密,战士们宁死不屈,与敌人作着最坚决的斗争。
在昏暗的牢房里,曾昭铭的心口却像是燃起了一团炽热的火:“我不怕死,只可恨死在光明还没有到来的时刻,我是多么渴望光明啊,多想拥抱那灿烂美好的未来啊!可惜我是看不到了”。
在狱中,曾昭铭想到了这个12岁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未来的希望啊!更换牢房,在人流交汇的间隙,曾昭铭迅速地将钢笔塞到了少年的手上,这对母子经历了长达六个月的羁押后终获自由,而曾昭铭在内的23位新四军指战员却被敌人残忍活埋。曾昭铭送给孩子的派克钢笔就是化身为信念的传递员,少年从中汲取了继续前行的力量。这位少年就是开国大将张云逸的儿子张远之,长大后张远之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当中,替先辈完成未尽的事业。
70多年后,当小小少年已成为了一位耄耋老人。他来到这里来参观时,看到了曾昭铭烈士的照片,照片里的他英气勃发,上衣口袋里还插着那支心爱的派克钢笔。老人顿时泪流满面,随即将他珍藏了73年的钢笔捐赠给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
一支小小的钢笔,凝聚着革命先烈殷切的希望、抗争的精神、不屈的血性。倒下的是血肉之躯,绝不是理想信念。战争的号角虽然离我们远去,但是尘封在岁月中的往事,不应该被遗忘。愿丰碑不朽,革命精神永存!
关注红谷滩
爱上红谷滩
供稿:区委宣传部
编辑:赵雅晴
校对:张子能
核发:郭彤烽
小编鸡腿靠你了,在看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