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学派推崇的先秦先贤中,柳下惠是经常提到的一个。他坐怀不乱的故事成为儒家学者的道德典范,也是千百年来中国古代教育中的最佳范本之一。于是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眼中,柳下惠是能够拒绝女色诱惑的典型,是谦谦君子的代表人物。现代的一些自作聪明之辈又将柳下惠视作为迂腐之人,认为他的坐怀不乱傻得冒烟了。然而历史文献的记载告诉我们,坐怀不乱只是柳下惠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真实的他则是鲁国历史上少有的智者。孔孟对他的推崇也不仅仅因为坐怀不乱的小事,而是因他的存在让鲁国在春秋争霸中独善其身。
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姓展,名获,字子禽,又号柳下季,是鲁国大夫展无骇的儿子。由于他的封地在柳下,死后谥号为"惠",所以历史上被称为柳下惠。柳下惠在中国历史上评价很高,特别是受到历代儒家学者的推崇,其主要原因是"坐怀不乱"的故事使他成为道德典范。然而在他生活的时代,坐怀不乱只是一件小事而已,孔孟对他的推崇更多的是来源于他对鲁国的贡献。柳下惠曾经在鲁国做士师,主管刑法诉讼之类的事务。由于他生性耿直,不事逢迎,与执掌鲁国朝政的上卿臧孙辰等人不和,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压。
然而仕途上的不顺却不能够掩盖他的光芒,臧孙辰等人打压得越激烈,却越让柳下惠的名声享誉天下。于是各国诸侯都纷纷派人到柳下聘请柳下惠做官,许其高官厚禄。然而这些都被柳下惠拒绝了,这反而让他在诸国的名声更响了。很多人认为这是柳下惠迂腐清高,却不知道这才是他最聪明的地方。由于当时正直齐桓公去世,春秋五霸位置竞争最激烈的时候,各国内部的政治斗争也上演得如火如荼。这个时候绝对不是介入各国国政最恰当的时期,一旦有变很可能引火自焚。况且他自己性格执拗容易得罪人,做官不如在家守着封地自在。
春秋时期的鲁国是中原大国,也是周王朝姬姓诸侯国中排名第一的国家,影响力非同凡响。因此在中原诸侯国争霸的过程中,鲁国一直是各国国君重点拉拢的对象。不论是开始的齐桓公,还是争霸的楚成王,或者是后来的晋文公,在争霸的过程中都是极力拉拢鲁国的。于是鲁国国君在其他诸侯国君中间左右逢源,通过联盟和外交取得了独善其身的特殊地位。然而左右逢源这种事情操作起来非常微妙,一旦搞不好就是两面得罪人。再加上柳下惠又和上卿臧孙辰等人不和,所以便以生病的为由弃官归隐。
然而臧孙辰等人虽是鲁僖公的重臣,执掌着鲁国国政,但在能力和见识上差了柳下惠不少,遇到问题时十分不给力。当时齐桓公刚去世,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于是宋襄公、楚成王、齐孝公、秦穆公和晋文公都对霸主的地位有兴趣。而鲁国作为大国都是联盟和拉拢的对象,鲁僖公在其中左右逢源,可也得罪了不少人。由于在齐国内乱中鲁国支持的是公子无亏,再加上鲁僖公收留了逃到鲁国避难的齐国奸臣易牙,这让齐孝公耿耿于怀。同时齐孝公也有意继承父亲的地位继续称霸,准备拿鲁国杀鸡儆猴,便把军队开到了齐鲁北部边境。
对于齐孝公的打算鲁僖公心知肚明,但是齐强而鲁弱,鲁国又遇到饥荒,根本无法开战。此时上卿臧孙辰向鲁僖公推荐了柳下惠,他认为柳下惠能够帮助国家处理这个难题。然而由于两人关系很差,所以对于臧孙辰派去的人柳下惠避而不见。然后臧孙辰就找了柳下惠的弟弟展喜,让展喜上门请教对付齐孝公大军的办法。展喜到了柳下见柳下惠,柳下惠向展喜分析了齐孝公的目的,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柳下惠认为齐孝公的打算就是要彰显齐国的强大,意图继续称霸的地位,所以在外交时围绕这个做文章,以先王的盟约与其交涉即可。
展喜按照柳下惠的办法执行,去齐鲁边境与齐孝公交涉。他先以周武王时代就存在的齐鲁和约为入手指责齐孝公,又拿齐桓公时候签订的盟约说事,让齐孝公哑口无言。于是齐孝公放弃了继续攻打鲁国的打算,两国从表面上归于和好。很多人不明好为啥被人说得理屈词穷,齐孝公就放弃了南下的战略?不是应该以战争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么?齐强而鲁弱,正值鲁国饥荒,齐孝公为啥白白放弃如此好的机会?其实齐孝公撤兵并不是因为道德高尚而遵守齐桓公与鲁庄公的盟约,而是综合当时国际形势做出的选择。
齐鲁两国世代交好,而且是甥舅之国,虽然冲突摩擦不少,可是互相并没有打过大仗。每次双方出兵都是点到即止的状态,这源于从姜子牙和周公旦时代就达成的合约和默契。正是因为这种默契的存在,两国国力都没有在战争中受到大的损失,一直是千乘之国。当时齐桓公去世,诸侯对霸主之位虎视眈眈,两个千乘之国的交战必然引来一大批意图渔翁得利的国家。不论是西北的秦穆公和晋文公,还是南方的楚成王,都死死的盯着霸主这个宝座。齐鲁开战对两国谁都没有好处,反而便宜了外人。
既然两国世代都有合约,那最好的选择就是将这个合约执行下去。这样即便齐鲁两国的国君都没法成为霸主,但是无论谁成为霸主也不敢小觑齐鲁两国。这种双赢的选择肯定强于两败俱伤的战争,齐孝公是聪明人,自然知道该怎么选择。此事过后齐鲁分别成为南北两个争霸阵营的加盟者,齐国加入晋文公阵营,鲁国加入楚成王阵营。然而两国却并没有在两大阵营的对抗中兵戎相见,而是默契的选择了互相回避。后来在城濮之战中晋国击败楚国,晋文公顺势上位成为继齐桓公后的有一个春秋霸主,而作为楚国盟友的鲁国却成功的躲过一劫。
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柳下惠不仅仅是个道德楷模的君子,更多的是治国的贤才和智者。他虽然与朝堂中的官员不和,但是他的能力还是受到鲁国君臣的推崇的。即便不在朝堂之中,遇到事情的时候咨询政务的情况也不少。孔夫子认为臧孙辰等人没有让柳下惠执政是嫉贤妒能,然而柳下惠刚直不阿的性格却也真的让他们难以处理。这种折衷的办法也许是最好的方式,也能充分的发挥柳下惠的个人能力。一百多年后,孔夫子和孟夫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极高,而大多是源于他处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孟夫子更是将柳下惠称为"和圣",这种评价不在管仲的"仲父"之下。然而后世儒家却只知其坐怀不乱,而不知其为国出力的贤名,完全是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