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可以说是中国民间影响最大的古人了。打瞌睡称作“梦周公”;夫妻同房是“行周公之礼”;做梦了会查找《周公解梦》来判断吉凶等等。那么,周公到底何许人也?
历史上的周公姓姬,原名姬旦,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排行第四,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因封地在周地(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后世多称其为“元圣”。是西周初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汉初思想家贾谊对周公以极高的评价:“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
殷周交替之际,周公建议周武王“顺德谋事”,礼贤下士,在武王和周公共同努力下,作为商朝属国的周国一时国力强大,人才济济。商朝末年,纣王的暴虐无道,引得天下无不怨声载道。于是周公认为时机成熟,和周武王一道起兵伐纣,经过牧野之战,逼迫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因此由周王朝取代,历史上称西周。
周公平定叛乱
建西周次年,武王去逝,儿子周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在摄政期间,顶住重重压力,多次平定叛乱。为防止商朝残余势力继续作乱,还建造了成周雒邑(今天的洛阳),称为“东都”。周公重视人才,惟恐怠慢能人贤士,曾多次在洗头发时,握着尚未梳洗完的头发,出来接见客人;又在吃饭时,数次吐出口中的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这就是“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的典故的由来。
为加强统治,周公开始"封邦建国",广封诸侯,他先后封了宋、卫、鲁、齐、燕等七十一个诸侯国.。周公还制礼作乐,依据周朝的特点对殷礼进行修改,制定了一系列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确立长幼尊卑等规范,严格按照等级制度来约束诸侯和百姓。若是有人在衣服、居室和礼仪上不合礼仪,就等同僭越,可以问罪。这些典章制度后来被称作“周礼”或“周公之典”,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河南洛阳周公庙定鼎堂
西周初年,婚姻制度并不健全,加之商朝末年社会混乱,世风日下,当时男女滥情。这样的混乱的情况对于社会稳定以及人类繁衍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周公在婚礼嫁娶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在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当中,周公将男女婚配分为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要求无论男女都必须严格按照这七步礼仪完成下来,婚娶才算合乎礼制。
例如“纳采”,指的就是男方让媒婆到女方家中提亲,送礼求婚。如果得到女方的应允,则还需正式向其纳“采择之礼”。纳采之后,再由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是为“问名”。这一环节的目的主要是看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符合。“纳吉”则类似于如今的订婚,男女双方交换“鸢书”,“纳征”则是男方为女方送去彩礼。之后便是确定婚期、迎娶成婚。七礼的最后一个环节,称为敦伦,实际上就是完婚之后,夫妻同房。等到七步完成之后,才算完成了周公之礼。因此,“行周公之礼”事实上是一种规范婚前行为的礼仪制度,要求男女在婚前不能够随便发生关系,一定要在结婚当天。这就是“行周公之礼”说法的来历,今天好多人把夫妻同房称作是“行周公之礼”,其实是误解。
传统婚房
周公还接受了夏、商两代灭亡的教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思想:既承认“天命”的存在,但又反复强调“敬德保民”。“敬德”思想,强调统治者必须修明德行,“以德配天”,不能够贪图享乐,要知道老百姓的辛苦;“保民”思想,认识到“民心无常”,要取得民心,就要施行德政;“明德慎罚”。这些思想是后来儒家主张“德治”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周公个人也为后世政客做出了表率。孔子终生倡导的就是西周的礼乐制度;儒家学派也把周公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把西周初的仁政作为最高政治理想。周公也成为后来儒家学者最为尊崇的古圣人之一,是儒家最早的奠基人。
由于周公的不懈努力,周王朝从初建不稳定的局面,慢慢转危为安,走上正轨。周公见周成王已长大成人,于是毫不犹豫地把王权还给了周成王。孔子最尊崇周公的仁德,由于经常研究周公的文献,因此梦中多次梦见周公。孔子在其年老体衰之时,甚至慨叹道:“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我老了,很久没梦见周公了)。由此,“梦见周公”戏称打瞌睡。甚至,民间传说,一个人将要发生什么重要的事情,周公会来投梦。人们可以依据梦的内容预测未来。后人因此假借周公之名,写下了《周公解梦》这样的书。周公因此也被称为“梦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