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姬喜昏庸,燕国不治,策划刺秦王的太子丹得民心,为何不取而代之

姬喜昏庸,燕国不治,策划刺秦王的太子丹得民心,为何不取而代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纯度茶生活 访问量:2111 更新时间:2024/2/6 20:15:07

战国末年,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为贫弱的国家,曾经燕国的督亢之地是整个七雄版图内非常富庶的农耕之地,燕国的农业经济也因此非常发达,依靠强势的农业经济发展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其可以一直远离中原的战乱。

但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和其他国家的强大,燕国无法再置身事外,因此,进入战国后期之后,燕国的地位岌岌可危,到了喜一代,燕国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在这个时候,燕国的百姓怨声载道,相比于姬喜这个燕王,燕国百姓们甚至更加推崇当时的太子,也就是策划了荆轲刺秦的太子丹

从秦国逃回燕国之后,太子丹就在燕国声名鹊起,后来,燕国的子民都是非常推崇太子丹的,那时的太子丹也算是非常有抱负,他不满秦国的统治已久,也希望能够重新振兴燕国,可是太子毕竟只是太子,在国家权力上与君主不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太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束缚。

那么,太子丹回到燕国之后,面对昏庸的父亲燕王喜,他为什么不选择取而代之呢?要知道,当时的太子丹不仅是得民心,还笼络了一帮人才为他办事,如果取而代之,他是有绝对优势的,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没有走这条路呢?本篇章,我们就来重点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燕国太子丹的心路历程。

首先是因为燕国的整体思想环境导致的。燕国一直是一个推崇王道统治的国家,自从开国君主召公奭之后,燕国一直遵循的都是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说白了就是日出而作,顺其自然,所以,在燕国,祖先留下来的法则是至关重要的,在王位的传承上也是如此,讲究自然,也讲究王道使然。

也就是说,他们的王位在基本认知中是要通过传承来进行更替的,因此,燕国人民其实很少有谋权篡位的想法,他们甚至都认为,通过战争来扩大领土争夺人口是不道义的事情,也就是说,燕国的道德思想非常深,这在燕国整体的传承过程中根深蒂固。

基于这样的思想,燕国民众可以信任一个有才干得太子,却没有办法真正推崇一位会谋权篡位的君主,因此,思想方面的因素对于太子丹来讲是自身的束缚,也是来自外界的压力。

其次,太子丹用来复兴国家的做法与他是不是君主关系并不大。通过他的整体行为我们可以看出,他虽然反对国家之间的兼并,也痛恨秦国的强大,同时,他也具有想要与秦国对抗的心思,但他采取的做法却并非是招兵买马进行改革,而是希望通过刺杀秦国国君来完成目标,而这一方式与他是不是君主其实并没有联系。

也就是说,如果他希望通过在国家进行改革,来改善燕国的整体政治环境和发展方式,以此使燕国强大起来的话,那么,君主的权力是必须拥有的基础条件。

可问题是,太子丹并没有选择这条路,他选择的只是雇佣刺客而已,这条路就不怎么需要君主的权力了,他知道,在燕国得民心,在外也有仁慈的名声,这样的人自然会有人愿意为他出头,比如荆轲。既然如此,又必大费周章去做燕国的君主呢?

再次,太子丹是燕国名副其实的王位继承人,也就是说在燕国存续期间,王位或早或晚都会落到他的手上,是不需要操之过急的。

我们上面也说了,燕国的整体思想非常的传统,在历史上也很少有王位变动的事情,而且太子丹也没有其他强有竞争力的兄弟,在这方面并不需要心急。

再者,以太子丹对于刺秦计划的精确密谋,他并不认为燕国会有在短时间内亡国的可能,也就是说,在他的想法里,王位早就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不需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取自己的父亲而代之。

最后,以当时燕国积贫积弱的现象,燕国的君主手中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权利,当时燕国军队的整体非常颓废,领土面积也是一再缩小,再加上燕王喜又非常地昏庸,多数时候都在沉迷享乐,所以这为数不多的权利,作为太子想要动用并不是难事。

因而,燕国君主这个位置在那个时候也只是虚名而已,将自己的大量心思都放在刺秦上的太子丹显然没有多的精力进行谋求算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其实争夺燕国君主的位子实在没有太大的意义,以当时燕国贫弱的情况,整个国家根本没有继续运作的动力,作为君主,实际上就类似于一张空头支票,并无太多的实际意义,再加上燕国一直以来的思想传统,燕王喜和太子丹也就能一直保持着父慈子孝,而话又说回来,太子丹在回燕国之后能想到用刺秦的方式结束领土争端,这样的人又会比他的父亲好多少呢?

标签: 燕国太子丹秦国荆轲燕王君主

更多文章

  • 秦王嬴政仇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有太子丹派出刺客?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嬴政,太子丹,秦王,秦国,荆轲,司马光

    公元前227年,刺客荆轲受燕国太子丹的委托,带着燕国地图和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去见秦王。就在秦王展开地图的时候,荆轲突然拿出藏在里面的匕首准备行刺,然而刺杀行动并没有成功,荆轲当场被侍卫所杀。随后秦王派大军攻打燕国,燕王为了避免兵祸,被迫杀掉太子丹。刺秦事件谋划方无一幸免。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

  • 战国末期,秦王嬴政和太子丹,为何从朋友变成敌人呢?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秦王,嬴政,太子丹,秦国,荆轲,燕王,燕国,战国,秦始皇,先秦,周朝

    荆轲刺秦,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公元前227年,也即战国末期,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节拍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嬴政

  • 秦始皇还没派兵攻打燕国,为何太子丹要派荆轲刺杀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嬴政,荆轲,燕国,太子丹,秦王,秦国

    《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公元前227年,在燕国太子丹的安排下,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从而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样的千古名句。在来到秦国后,秦始皇在咸阳

  • 刺秦幕后主使:燕国太子丹和秦王嬴政竟然是患难之交?

    历史解密编辑:义说历史标签:秦王,燕国,嬴政,秦国,荆轲,刺秦,先秦,周朝,太子丹,秦始皇,幕后主使,汉高祖刘邦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都知道战国是一个战乱频繁、人才辈出的时期。齐楚燕秦赵魏韩,七国互相争斗,最终以秦国统一天下,建立秦朝作为结束。荆轲刺秦王作为这期间的一段佳话,更是家喻户晓。但是谁又能想到作为刺秦的幕后主使燕国太子丹和秦王嬴政之间竟然曾经是患难之交的好友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

  • 风云战国之枭雄:太子丹与荆轲

    历史解密编辑:毅老读书标签:荆轲,太子丹,秦王,秦舞阳,秦国,高渐离

    在秦国为质子的燕国太子丹,千方百计逃离秦国,回归故国。而燕国太子丹,正是那位刺杀秦王嬴政的谋划者。太子丹是何许人也?五年前,当秦王嬴政举行冠礼之后,燕国正遭受赵国大兵压境,为了请秦国出兵相救,燕王喜将太子丹送到秦国为质子。太子丹回到燕国,大散家财,广聚宾客。太子丹在秦国待了五年,刻意观察秦国上下各方

  • 为说服荆轲,太子丹不仅杀无辜女子,还杀无辜将军,到底值不值?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荆轲,秦王,秦国,王翦,燕王,燕太子丹,四大名将

    荆轲刺秦,是中华儿女几乎都听说过的故事,也是个令人感到无比悲伤的故事。荆轲是由燕太子丹派去刺杀秦王的,但是事情并没有获得成功,而荆轲也被杀死在了秦宫大殿之中,并引来了秦国的报复,也让秦王想要率先灭掉燕国。正是因为如此,在公元前227年之时,秦王嬴政下令将攻打赵国的军队转攻燕国,而带兵的则是胜率颇高的

  • 太子丹,还是太幼稚了呀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太子丹,荆轲,秦王,秦国,嬴政,秦舞阳

    文 / 子玉太子丹作为燕国的储君,不管是对待感情还是为人处世上处处都有“幼稚”二字的烙印。曾经何时,太子丹和身处赵国的嬴政一样,都是质子的身份。相同的处境使这两人迅速走近,日常的相处被融洽所填满。是的,那确实是纯粹的友谊,但前提是他们暂时还没有利益的纠葛,而且都身处逆境,这样的土壤自然适合友谊的发芽

  • 《芈月传》里嬴华为何不是嬴驷的所选继承人

    历史解密编辑:体坛篮球哥标签:嬴驷,嬴华,芈姝,秦国,魏国,周朝,芈月传,历史片,秦惠文王,小说改编片

    在《芈月传》里若论君王智慧,嬴驷算得上睿智的君主。在芈月随芈姝来到秦国时,嬴驷就有一个儿子露面了,那就是嬴华。此子出自魏夫人,长相俊朗。可是后来芈姝和芈月相继得子,嬴驷为二人取的名字:荡、稷。让嬴华明白了自己在父亲心中只能是华贵的公子,却从不是社稷之选。嬴驷也确实没有想过要立嬴华,因为他知晓此子性情

  • 齐庄公好色淫人妻室,卿崔抒设计弑君复仇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崔抒,庄公,相国,国君,棠姜,妻室,齐庄公,齐后庄公,先秦,周朝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不断衰微,各诸侯国国君互相之间,尔虞我诈,纷纷争斗不止,因为失去了王法礼仪的约束,对外常年征战,对内更是秽乱宫闱,各种丑闻不一而足。齐庄公本是其父齐灵公的废太子,齐灵公病笃,大夫崔抒与庆封商议,使人用温车迎故太子光归国,用计斩杀太傅高厚,然后子光与崔抒入宫,斩杀现太子公子牙,

  • 受父亲拖累出亡,被齐庄公收留作棋子,为复仇三年后重新杀入晋国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晋国,齐国,齐庄公,栾盈,国君

    公元前559年,晋人联合诸侯大军前往讨伐秦国。当诸侯联军攻过泾水之后,由于晋军下军主帅栾黡对中军主帅荀偃不满,擅自退军,造成此次伐秦无功而返。然而,栾黡之弟栾鍼却对无功而退高度不满,便与士匄之子士鞅商议,二人携手杀向秦军,结果栾鍼战死,士鞅却得以生还。 见到逃回的士鞅,栾黡极为气愤,对着士匄大发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