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庄子曰:“逍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大部分人的生活都脱离不了名利二字,正如今天有朋友问我《止学》应该如何看待的时候,我说这本书、这个人,还有他们所代表的一切,通通都可以用一首诗来形容: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儒家的虚伪由是可见一斑。
世俗之止,在于经营,在于蝇营狗苟。而真正的止,在于明白,在于看透,在于相忘于江湖。
庄子本来可以做一个鞋匠,在城市中也能够过得体面,但他却住到乡下的水边去了,也从来不理会可以飞黄腾达的机会。虽然惠子很担心自己的相位,但庄子却说,别怕,我从来不和帝王说话。是啊,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当别人都在对着诸侯们滔滔不绝、喋喋不休,高谈阔论着治国安邦之策的时候,庄子静静的看着秋水,告诉我们,人应该怎样平静自己的心灵,如何在这个丑陋污浊的世界里保有一点清灵。多年以后,佛教也传到了东土,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早在几个世纪之前,东方就有这样一个逍遥的风流人物,教我们如何在“无逃乎天地之间”的险恶之中“游刃有余”的破除执念。“破执”,成就了伟大的庄子。
俗世有什么值得人留恋的地方?庄子只是笑了笑,就走进了自然。但是庄子的自然和那些钟情于山水的自然不同,那是一种人性的自然,比如说陶渊明。庄子的自然充满了灵性,充满了诗性,也充满了神性。“扶摇九万里”,庄子已经接近了宇宙的核心。在庄子的文字里,我们只看到种种的荒诞不经,那些“无端崖之辞”矫若游龙,总是从不经意处撞击着阅读者的灵魂。他给了我们一个世界,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这里云山渺渺,幻影森森......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热。”
“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遁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疲;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我觉得只可能算是庄子自身的写照,“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他时而负钓濮水,时而远游天下,我们却在史书中找不到哪怕一点点蛛丝马迹,他从哪来来,又到了哪里去?江湖上传来的的消息总是云山雾罩。突然,他就站在了那里,打量着世界,打量着隔着屏幕左思右想的我,不屑一顾,像一只浑身散发着朦胧光彩的蝴蝶。然而,正当我试图凝聚目光想要仔细的看看,须臾之间,那个美丽的幻影就消失不见。他是不是去了那个“无何有之乡”呢?
哎,越趋近于天才,变越明白生而为人的悲哀。“人不胜天久矣!”。即便他高高在上,俯视着一切生灵,却无法超验这个世界。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人类的社会,就是这样不断向前推进,欲望、残酷、欺骗、杀戮,无时无刻不伴随着上演。随着凌厉的刀锋割裂了人类的躯体,他尖锐的笔锋也划破了人类孱弱的灵魂。礼、仁、义,儒家文化之根基,却也是专制者得心应手的武器。统治者用它们许诺幸福,收割异端,庄子嗤之以鼻,怎么来判断仁义厌恶的就不是我之追求呢?人不只是共性的,每个人也有他不同的个性,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不同的思想与志向?万物皆平等,统治者真是的所谓顺应天意的那一小撮么?如果儒家坚持要求个人要适应社会,服从社会,那么庄子这在要求社会来适应个人,社会应该为每一个个体提供自由和发展的条件,这样的社会才是合格的。
但是庄子始终等不到他的理想。我们看到一批批的寒门学子,应用着孔孟之道走向富贵,却在富贵中缅怀着自由。他们理想中的庄子早已经和他们分道扬镳了。
庄子是一颗孤独的树,在月光下守候自己的心灵。如今我们就像一丛丛灌木,却找不到月光的方向。
那棵孤独望月的树,有一种无法企及的妩媚。
冷月的诗和远方
身边的朋友总是和我说,真的好羡慕你们这样的人。能够自由自在的享受生活,去经历、去冒险。
可我也总说自由的美好,我还没感受到。为了诗和远方,我放弃了生活,去追寻,去寻找。常常紧衣缩食,遭遇失温,落石,独行是家常便饭。
但那里有纯洁的朝露,那里有已逝的热土。我总是两手空空,因为我触摸过所有。折桂而来,迷情而往。这是独行者的悲哀和幸福。
经得起这孤独的诗,耐得住这悠长的路,抛的下世俗与红尘苦乐,才到得了属于你自己的诗和远方。
▌冷月的哲学之诗▌
这世界的和弦流淌
一曲曲平凡与高尚
一幕幕生存与死亡
大鱼飞扬 在天地的光芒中
麦浪声响 于自由的守望里
点击卡片关注
▽冷月的哲学精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