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开始分化、重组:主流文学走向多元;类型文学异军突起;科幻文学近年来更是迅猛发展,刘慈欣创造的浩瀚无垠的“三体”世界,让中国科幻文学开始获得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连奥巴马都被其吸引,在接受《纽约时报》访谈时,他提到的唯一的中国当代小说就是《三体》。
在中国科幻文学海外译介与传播方面,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的宋明炜教授功不可没。他不仅主编了《中国科幻小说:晚清与当代》,把中国科幻小说的一些经典名篇译介到英语世界,而且还主编了《中国比较文学》科幻专号、《当代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与恶托邦视景》,从理论上展开对中国科幻文学深入的探讨。这里发表的长文《科幻新浪潮与乌托邦变奏》就是他最新的研究成果。他以王晋康的长篇小说《蚁生》,刘慈欣的网络小说《中国2185》、“三体”三部曲以及短篇小说《微纪元》为文本依托,重新界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科幻新浪 潮,突出其对于“主导了中国政治和思想文化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乌托邦思潮”的颠覆性想象。
他认为,相比于十九 世纪末晚清科幻小说中的乌托邦以及“二战”后弥漫于西方文学世界的恶托邦,科幻新浪潮的想象模式加入了更为复杂的伦理和技术向度:关切乌托邦理想的虚无和幻灭,但并不是简单地否定;深入政治与历史之“恶”的盘根错节,却并不沉沦其中。这在《三体》中表现得尤其明显,通过展现人类在一个零道德宇宙中的挣扎和命运,刘慈欣“超越现代文学感时忧国的症结,也超越了对乌托邦 / 恶托邦的纠结”,将想象的空间延伸向了“后人类”或者“新人类”的世界,脱离了长久以来的政治询唤,实现了一种“后人类叙述”。文章将科幻文学的生产、传播机制与精湛的文本细读相结合,为我们呈现出一曲令人难忘的乌托邦变奏,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的科幻文学热潮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另一篇文章是纽约大学陶德·威廉·弗利对刘剑梅的新著《庄子与中国现代文学》英文版的短评。文章简要梳理了刘著的论述脉络,指出其将庄子的思想分疏为“《逍遥游》中所体现的个体的绝对精神解放”和“质疑并拒绝那些绝对的、固定的‘是非’判断”两方面,进而引申为抗拒现代性中道德一元论的现代精神,从而与所论现代中国作家的创作实践和精神世界形成互动的论述逻辑,对书中“正统的”、“判断式的”因而也是自我否定的庄子思想作出反思。
杨联陞曾言,“一门学问之进展,常有赖于公平的评介”。在海外学界,学术书评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具学理性的工作,既提供丰富的学界信息,又对一些学术问题展开讨论,完全不同于国内某些人情式的书评。
本文摘选自
本书借由作者的海外访学经历和治学经验,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传播而展开,涉及中国文学史的重写、文本的翻译与传播,以及跨文明的文学对话等论题,分为四辑。第一辑写夏志清、夏济安的人生际遇和治学理念;第二辑写书,论及《沈从文传》《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等新型现代文学史书写;第三辑是综论,以海外的“《解密》热”现象、阿来《尘埃落定》的英译与传播等为例,论述“作为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呈现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复杂性和多维度;第四辑写人,论及宇文所安、李欧梵等海外汉学教授。